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任性的孩子,家长通常采用两种态度:要么顺从孩子,希望他长大后会自动变好;要么火冒三丈,以暴制暴。这些都是不妥当的行为,久而久之,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5种任性娃,你家的是哪一种
任性的孩子有相当大的能量来控制父母或者他人。他们会无休止地纠缠、哭闹、号叫,甚至进行身体攻击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通过下面一些案例来认识孩子的任性行为:
案例一:琪琪带来了一辆遥控汽车,小宝见了也要玩。琪琪不同意,小宝就上手抢,琪琪赶紧跑到妈妈那儿告状。小宝就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将遥控汽车使劲摔到了地上,还边跺脚边喊:“让你告状!让你不给我玩!”
小结:小宝是小霸王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争抢玩具、小椅子,霸占滑梯、秋千,稍不如意就会情绪失控。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一件小事就产生强烈愤怒情绪,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
案例二:晚上10点,小强看了电视广告后要喝可口可乐。妈妈告诉小强,商店已经关门了。可小强又哭又闹,并在地上打滚。实在没办法,妈妈只好领着他一条街一条街地去寻找还在营业的商店。
小结:小强是自我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用哭闹不止的方式获得“要什么有什么”的特权,在一次次的欲望满足之后,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膨胀,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尤为明显。
案例三:早晨起床的时候,月儿要穿蓝色的衣服,妈妈说蓝色衣服脏了。月儿说我就是要穿脏的。中午吃饭,妈妈让月儿不要边吃边玩,月儿于是用勺子开始演奏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月儿睡午觉,月儿说:“不,我还想看绘本!”
小结:月儿是唱反调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表现为你说东我偏往西,你让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反正就是不听你的。
案例四:家里来了客人,田田开始发威,不仅蹦来蹦去,还把客人的鞋子乱扔。爸爸觉得太没面子,过去和田田讲道理,可田田绕着爸爸跑开了,还对着他吐舌头、扮鬼脸。
小结:田田是人来疯型孩子。这些孩子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引起别人的注意,会在人多的时候满屋乱跑。人越多,他们越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不管孩子是小霸王型、自我型,还是唱反调型……心理学上把这些表现都称之为“任性”。
孩子任性都是有原因的
1.以父母为交往伙伴。父母不与孩子争夺利益,一切利益归孩子所有,在这种交往情景里,孩子自然缺乏谦让精神,缺乏互助互爱的情感,表现出任性的特征。
2.溺爱。孩子的很多任性行为是父母过分宽容、娇纵的结果。缺乏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也是孩子任性的温床。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专制作风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4.家长缺乏耐心。有些家长一开始还坚持原则,但在任性的孩子面前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原则。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大了自然就变好了。其实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没有觉醒,他们还是会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是说,在家长的妥协和等待中,孩子不会自动变好。
孩子的任性是可以改变的
想改变孩子的任性,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办法:
1.不迁就。任性行为在孩子小时候常常表现为哭闹、打滚、摔东西、不吃饭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坚持原则,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不予理睬。孩子慢慢也就觉得没意思了。
2.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是有预兆的,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孩子每次经过玩具柜台都要求买玩具,那么家長去商场之前就要先跟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再出发。
3.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孩子的约束。否则,容易强化孩子以哭闹为武器来达到目的的行为倾向。
4.严格法。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对于那些不应该满足的无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拒绝。
5.一致法。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统一意见后再答复孩子。答复了之后就要执行,不能出尔反尔。
6.转移法。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他的注意力从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其任性行为。
7.回避法。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
8.交往法。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交往。因为在同龄人中间,任性而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很容易被群体孤立,他们会真切感受到任性不受欢迎。
9.适当地惩罚和奖励。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父母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
10.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任性问题。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一般比较通情达理,容易沟通。
【编辑:花洁】
5种任性娃,你家的是哪一种
任性的孩子有相当大的能量来控制父母或者他人。他们会无休止地纠缠、哭闹、号叫,甚至进行身体攻击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通过下面一些案例来认识孩子的任性行为:
案例一:琪琪带来了一辆遥控汽车,小宝见了也要玩。琪琪不同意,小宝就上手抢,琪琪赶紧跑到妈妈那儿告状。小宝就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将遥控汽车使劲摔到了地上,还边跺脚边喊:“让你告状!让你不给我玩!”
小结:小宝是小霸王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争抢玩具、小椅子,霸占滑梯、秋千,稍不如意就会情绪失控。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一件小事就产生强烈愤怒情绪,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
案例二:晚上10点,小强看了电视广告后要喝可口可乐。妈妈告诉小强,商店已经关门了。可小强又哭又闹,并在地上打滚。实在没办法,妈妈只好领着他一条街一条街地去寻找还在营业的商店。
小结:小强是自我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用哭闹不止的方式获得“要什么有什么”的特权,在一次次的欲望满足之后,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膨胀,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尤为明显。
案例三:早晨起床的时候,月儿要穿蓝色的衣服,妈妈说蓝色衣服脏了。月儿说我就是要穿脏的。中午吃饭,妈妈让月儿不要边吃边玩,月儿于是用勺子开始演奏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月儿睡午觉,月儿说:“不,我还想看绘本!”
小结:月儿是唱反调型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表现为你说东我偏往西,你让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反正就是不听你的。
案例四:家里来了客人,田田开始发威,不仅蹦来蹦去,还把客人的鞋子乱扔。爸爸觉得太没面子,过去和田田讲道理,可田田绕着爸爸跑开了,还对着他吐舌头、扮鬼脸。
小结:田田是人来疯型孩子。这些孩子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引起别人的注意,会在人多的时候满屋乱跑。人越多,他们越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不管孩子是小霸王型、自我型,还是唱反调型……心理学上把这些表现都称之为“任性”。
孩子任性都是有原因的
1.以父母为交往伙伴。父母不与孩子争夺利益,一切利益归孩子所有,在这种交往情景里,孩子自然缺乏谦让精神,缺乏互助互爱的情感,表现出任性的特征。
2.溺爱。孩子的很多任性行为是父母过分宽容、娇纵的结果。缺乏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也是孩子任性的温床。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专制作风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4.家长缺乏耐心。有些家长一开始还坚持原则,但在任性的孩子面前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原则。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大了自然就变好了。其实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没有觉醒,他们还是会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是说,在家长的妥协和等待中,孩子不会自动变好。
孩子的任性是可以改变的
想改变孩子的任性,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办法:
1.不迁就。任性行为在孩子小时候常常表现为哭闹、打滚、摔东西、不吃饭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坚持原则,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不予理睬。孩子慢慢也就觉得没意思了。
2.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是有预兆的,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孩子每次经过玩具柜台都要求买玩具,那么家長去商场之前就要先跟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再出发。
3.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孩子的约束。否则,容易强化孩子以哭闹为武器来达到目的的行为倾向。
4.严格法。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对于那些不应该满足的无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拒绝。
5.一致法。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统一意见后再答复孩子。答复了之后就要执行,不能出尔反尔。
6.转移法。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他的注意力从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其任性行为。
7.回避法。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
8.交往法。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交往。因为在同龄人中间,任性而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很容易被群体孤立,他们会真切感受到任性不受欢迎。
9.适当地惩罚和奖励。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父母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
10.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任性问题。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一般比较通情达理,容易沟通。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