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情感,读者通过文章体验到这种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凭借情感活动我们就能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推进和深化他们的阅读过程,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习作,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关键词:情感 阅读 内蕴
郁达夫在新加坡主编《华侨周报》时,有个老太太投来一稿,控诉日寇对她一家的迫害。编辑深为所动,但见其文句多不通,交给郁达夫修改,郁达夫批来八个字:真情之作,无需修改。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一切艺术都是感情的产物:音乐用声音和旋律表达感情,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绘画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如梵高的《向日葵》;文章则是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感情,综观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具有真挚的情感,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生活体验唤起情感,再因情感激发写作欲望;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情感,读者通过文章体验到这种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有些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很难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爱如茉莉》、《青藏高原一株柳》等。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营建浓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受到熏陶。
一、用音乐陶醉学生的心灵
音乐像文学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使听者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想象与联想,使人心驰神往。在阅读教学中,如能选择与教材情感基调相和谐的乐曲,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两者相互渗透补充,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了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在教学完这首诗歌后,我给学生放了歌曲《快乐的节日》。简洁明快的节奏,生动熟悉的歌词,迅速把学生带回了儿童节。这时,我趁势放开教学的时空,学生有的随节奏拍手,有的跟唱,有的在教室内手舞足蹈,全身心地沉浸在过节的欢乐氛围中,幸福与快乐溢于言表。
二、用画面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闪烁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许多课文中描绘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完美地再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用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是展示意境的好途径。如唐诗《春雨》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我先用复合投影展现春天刚到,万物开始萌发的景象;接着盖上投影仪片,展现春雨飘落的场景;最后演示万物在春雨滋润下的变化:种子发芽,麦苗变绿,野花盛开,竹笋破土而出……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使学生倍感惊讶,他们边看边由衷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诗文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的场景、所蕴涵的诗情通过投影展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了。境伴诗出,情从境出,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与诗人相同的感叹油然而生:“好雨知时节啊!”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应该从教材所含的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性出发,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用真实动人的语文教学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
三、用教师敏感的心灵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是个心灵敏感的人,要能仔细推敲教材中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使人动情之处,进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内蕴丰富的文字:“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段话把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生动传神,而第三句末的省略号更是把那种惜别之后的怅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感悟,教师不应是教参上得来的,而应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身心灵中绽放的花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用心灵去感染心灵。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沉浸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在李白眼里,万物皆有情。岸边杨柳依依,仿佛在代李白向友人挥手作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代李白为友人再送一程;滔滔的江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江水啊,就请你载着友人一路平安吧……”教师饱含深情地娓娓道来,学生内在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而这时,再让学生面对课文画面,赏读课文语言,学生赏读时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全体学生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他们成了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人。
四、用积淀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灵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学生要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学生写好文章要注意认识生活,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培养自己的观察和采集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学生的阅读过程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同样在写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情感不仅来源于生活实践,也来自于对美文佳作的阅读欣赏。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感情浓郁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耳濡目染,从文中便积淀了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如能把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及时地迁移到写作训练中,以“情感”作为读写结合点,做到读中悟情,以“情”促写,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放风筝的乐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次自己最开心的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把从文中感受到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再把自己的情感积淀倾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实现感情的迁移,收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正所谓“情到真处意自浓”,凭借情感活动,我们就能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推进和深化他们的阅读过程,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习作,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陶冶。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做的当是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文田.散文阅读中的审美[J].教育文汇,2003.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4]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情感 阅读 内蕴
郁达夫在新加坡主编《华侨周报》时,有个老太太投来一稿,控诉日寇对她一家的迫害。编辑深为所动,但见其文句多不通,交给郁达夫修改,郁达夫批来八个字:真情之作,无需修改。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一切艺术都是感情的产物:音乐用声音和旋律表达感情,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绘画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如梵高的《向日葵》;文章则是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感情,综观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具有真挚的情感,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生活体验唤起情感,再因情感激发写作欲望;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情感,读者通过文章体验到这种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有些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很难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爱如茉莉》、《青藏高原一株柳》等。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营建浓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受到熏陶。
一、用音乐陶醉学生的心灵
音乐像文学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使听者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想象与联想,使人心驰神往。在阅读教学中,如能选择与教材情感基调相和谐的乐曲,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两者相互渗透补充,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了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在教学完这首诗歌后,我给学生放了歌曲《快乐的节日》。简洁明快的节奏,生动熟悉的歌词,迅速把学生带回了儿童节。这时,我趁势放开教学的时空,学生有的随节奏拍手,有的跟唱,有的在教室内手舞足蹈,全身心地沉浸在过节的欢乐氛围中,幸福与快乐溢于言表。
二、用画面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闪烁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许多课文中描绘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完美地再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用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是展示意境的好途径。如唐诗《春雨》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我先用复合投影展现春天刚到,万物开始萌发的景象;接着盖上投影仪片,展现春雨飘落的场景;最后演示万物在春雨滋润下的变化:种子发芽,麦苗变绿,野花盛开,竹笋破土而出……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使学生倍感惊讶,他们边看边由衷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诗文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的场景、所蕴涵的诗情通过投影展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了。境伴诗出,情从境出,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与诗人相同的感叹油然而生:“好雨知时节啊!”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应该从教材所含的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性出发,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用真实动人的语文教学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
三、用教师敏感的心灵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是个心灵敏感的人,要能仔细推敲教材中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使人动情之处,进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内蕴丰富的文字:“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段话把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生动传神,而第三句末的省略号更是把那种惜别之后的怅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感悟,教师不应是教参上得来的,而应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身心灵中绽放的花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用心灵去感染心灵。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沉浸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在李白眼里,万物皆有情。岸边杨柳依依,仿佛在代李白向友人挥手作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代李白为友人再送一程;滔滔的江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江水啊,就请你载着友人一路平安吧……”教师饱含深情地娓娓道来,学生内在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而这时,再让学生面对课文画面,赏读课文语言,学生赏读时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全体学生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他们成了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人。
四、用积淀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灵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学生要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学生写好文章要注意认识生活,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培养自己的观察和采集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学生的阅读过程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同样在写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情感不仅来源于生活实践,也来自于对美文佳作的阅读欣赏。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感情浓郁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耳濡目染,从文中便积淀了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如能把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及时地迁移到写作训练中,以“情感”作为读写结合点,做到读中悟情,以“情”促写,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放风筝的乐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次自己最开心的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把从文中感受到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再把自己的情感积淀倾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实现感情的迁移,收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正所谓“情到真处意自浓”,凭借情感活动,我们就能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推进和深化他们的阅读过程,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习作,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陶冶。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做的当是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文田.散文阅读中的审美[J].教育文汇,2003.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4]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