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a青少年期的中期,是成长过程中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心理健康对人生的成就极其重要。大学体育是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是高等学校德、智、体三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大学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中的作用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两方面。和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较,体育由于其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或比赛中,这样有利于活动者大脑注意力的转移和放松。有些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才能完成,这有利于队员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参加者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完善。而且参与者在运动或比赛过程中,经过重重压力和磨难,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和正视现实,陶冶情操,使意志力更加坚强,人格更加健全,从而面对各种困难,也能够正确应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防止过激或过偏行为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健康的人必定身心健康。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注重躯体的健康,忽视了心理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功能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思想,指导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学习、掌握预防治疗心理疾病方法与过程,从而更好地发展身心健康。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剖析
1.教师方面。一些教师在体育课上过于严厉,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对上体育课反感,行为上消极对抗,出现师生间的情感障碍。一些教师站位不当,示范难看清,或口令、节奏不够有力度,影响学生的情绪;不掌握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特征等差异,不能区别对待进行教学;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使用的语言与措施不当,等等。虽然教师方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但对学生心理健康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生方面。由于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竞争加剧,面临毕业择业的选择,等等,个别学生无所适从,迷惘彷徨,从而产生心理上错位与变态。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是造成心理健康缺陷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学环境方面。体育教学场地太开阔,如田径运动的教学,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外界人员、突发事件的干扰影响,学生会对所学动作犹豫不决,欲动不动。或由于体育教学场地太小,教学班人数多,学生练习活动受到限制,不能放开手脚练习,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主管体育教育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大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认识到体育教育是关系到人一生健康的大事,体育锻炼是社会上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健康教育应注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高校体育应由专人负责,体育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组织教学和各项体育工作。要把学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生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构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在实践中没有把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因此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中应突出以强身、健康、育人为目标。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加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教育,强化健康育人的目标,这是改革的新内容新课题。我们应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强身健康育人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形成有一套可操作的系统。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如设疑法、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等,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与自我评价,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很好的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个人兴趣展示个人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上,教师应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项目,使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成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异常。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学习,而且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所以教师要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173-174.
[2]汪玮琳等.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8:113-117.
[3]牟艳娟.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引导[J].东南亚纵横,2003.
[4]王鼎华.学校体育如何面向新世纪[J].新华文摘,1997.
一、大学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中的作用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两方面。和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较,体育由于其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或比赛中,这样有利于活动者大脑注意力的转移和放松。有些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才能完成,这有利于队员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参加者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完善。而且参与者在运动或比赛过程中,经过重重压力和磨难,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和正视现实,陶冶情操,使意志力更加坚强,人格更加健全,从而面对各种困难,也能够正确应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防止过激或过偏行为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健康的人必定身心健康。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注重躯体的健康,忽视了心理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功能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思想,指导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学习、掌握预防治疗心理疾病方法与过程,从而更好地发展身心健康。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剖析
1.教师方面。一些教师在体育课上过于严厉,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对上体育课反感,行为上消极对抗,出现师生间的情感障碍。一些教师站位不当,示范难看清,或口令、节奏不够有力度,影响学生的情绪;不掌握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特征等差异,不能区别对待进行教学;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使用的语言与措施不当,等等。虽然教师方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但对学生心理健康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生方面。由于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竞争加剧,面临毕业择业的选择,等等,个别学生无所适从,迷惘彷徨,从而产生心理上错位与变态。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是造成心理健康缺陷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学环境方面。体育教学场地太开阔,如田径运动的教学,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外界人员、突发事件的干扰影响,学生会对所学动作犹豫不决,欲动不动。或由于体育教学场地太小,教学班人数多,学生练习活动受到限制,不能放开手脚练习,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主管体育教育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大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认识到体育教育是关系到人一生健康的大事,体育锻炼是社会上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健康教育应注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高校体育应由专人负责,体育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组织教学和各项体育工作。要把学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生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构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在实践中没有把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因此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中应突出以强身、健康、育人为目标。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加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教育,强化健康育人的目标,这是改革的新内容新课题。我们应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强身健康育人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形成有一套可操作的系统。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如设疑法、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等,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与自我评价,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很好的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个人兴趣展示个人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上,教师应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项目,使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成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异常。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学习,而且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所以教师要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173-174.
[2]汪玮琳等.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8:113-117.
[3]牟艳娟.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引导[J].东南亚纵横,2003.
[4]王鼎华.学校体育如何面向新世纪[J].新华文摘,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