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时常能见到古诗词的身影。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民族智慧的积淀,有着独一无二的教育意义。学好古诗词,有助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立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探讨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让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语文课堂上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78-02
长期以来,古诗词凭借着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传唱不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但是在小学阶段,它的诸多优点却不为小学生所接受,甚至容易成为“减分项”。究其原因,是因为古诗词的表现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读起来时有晦涩、拗口的情况。如何利用起统编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抓住诗词特色,增强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先导,更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而在传统的古诗词课堂中气氛沉闷,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压抑,古诗词本身的韵味也荡然无存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设法抓住诗词的特色,点亮语文课堂,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为例,在课堂导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很美的湖泊,你会怎么形容它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给出“它的风景优美”“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透明”等回答。教师再发问:“那如果把湖泊比喻成一个人,你会比作谁呢?”这下学生就犯了难,湖泊和人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引入这首诗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苏轼所描绘的西湖风光,见识诗人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原来在诗人的笔下,西湖的晴天和雨天各有各的美,晴天水波闪动,雨天则云雾朦胧。再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便会恍然大悟,原来西湖之美可以和西施之美做比较。借助问题的启发,不仅能使小学生意识到古诗词的韵味之美,还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到诗词中寻找答案,课堂导人的效率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二、诵读结合想象,调动学生思维,营造生动的课堂情境
与普通课文相比,古诗词的篇幅要更短,常以寥寥数行,几十个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它却擅长以优美精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享受。对于小学生而言,唯有先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融入的思想情感,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古诗词的赏析。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诗词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借助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诗中情境,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元素,将情景演绎得更加饱满鲜活,帮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触摸诗句的情感基调,品味诗词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以四年级上册的《出塞》为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长城》中的秦腔《出塞》唱段,让学生在歌手苍凉悲壮的歌声中感受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引入“边塞”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的重要意义:在古代,人们正是靠修建边塞抵御敌人的入侵,保卫国家的和平。而出军边塞的将士们,常常征战沙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何诗人会写“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然抱有豪情,盼望能有像李广那样的良将来守卫边塞,不让胡人的战马踏过我国疆土……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学生引入古诗雄浑深远的意境中。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揣摩该以怎样的语气来体现诗人的感情。如“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句,它包含了诗人的理想信念,读起来应该是振奋精神、慷慨激昂的。在针对不同古诗词进行教学时,教师则要采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体会它的精练与含蓄之美。
三、拓展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词形成的年代相当久远,它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特点和语言风格等,都与现代有着很大不同。考虑到小学生的阅历太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使他们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感内涵,仅靠教材上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注重对古诗词的拓展和延伸,不仅要让学生接触诗人的生平履历、创作特点和朝代背景,还要设法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他们接触更多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慢慢发掘这一文学体裁的美学价值,让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以五年级上册的《长相思》为例,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无论是“长相思”的词牌名,还是作者的名字,都容易引發学生的好奇。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词牌名入手,带领学生认识“词牌”的含义,理解它的格式与声律对词的节奏的影响。然后再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词句的具体含义。“榆关”“千帐灯”都说明作者所处的环境是边塞,而“聒碎乡心”则隐喻着思乡之情。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驻守边关的将士也难以安睡,恶劣的天气使人怀念故乡的宁静与温暖,两者一比对,更显露出作者的惆怅之情。学完《长相思》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课后作业:通过网络搜索和书籍的阅读,搜索其他的词牌名和与其对应的经典词作,如渔歌子、清平乐、浣溪沙等,并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记录下来。
总之,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重视起来。而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乐趣、积累知识,实现个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仁民.浅析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6(1)·
(责编 翁春梅)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78-02
长期以来,古诗词凭借着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传唱不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但是在小学阶段,它的诸多优点却不为小学生所接受,甚至容易成为“减分项”。究其原因,是因为古诗词的表现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读起来时有晦涩、拗口的情况。如何利用起统编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抓住诗词特色,增强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先导,更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而在传统的古诗词课堂中气氛沉闷,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压抑,古诗词本身的韵味也荡然无存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设法抓住诗词的特色,点亮语文课堂,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为例,在课堂导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很美的湖泊,你会怎么形容它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给出“它的风景优美”“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透明”等回答。教师再发问:“那如果把湖泊比喻成一个人,你会比作谁呢?”这下学生就犯了难,湖泊和人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引入这首诗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苏轼所描绘的西湖风光,见识诗人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原来在诗人的笔下,西湖的晴天和雨天各有各的美,晴天水波闪动,雨天则云雾朦胧。再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便会恍然大悟,原来西湖之美可以和西施之美做比较。借助问题的启发,不仅能使小学生意识到古诗词的韵味之美,还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到诗词中寻找答案,课堂导人的效率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二、诵读结合想象,调动学生思维,营造生动的课堂情境
与普通课文相比,古诗词的篇幅要更短,常以寥寥数行,几十个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它却擅长以优美精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享受。对于小学生而言,唯有先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融入的思想情感,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古诗词的赏析。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诗词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借助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诗中情境,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元素,将情景演绎得更加饱满鲜活,帮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触摸诗句的情感基调,品味诗词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以四年级上册的《出塞》为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长城》中的秦腔《出塞》唱段,让学生在歌手苍凉悲壮的歌声中感受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引入“边塞”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的重要意义:在古代,人们正是靠修建边塞抵御敌人的入侵,保卫国家的和平。而出军边塞的将士们,常常征战沙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何诗人会写“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然抱有豪情,盼望能有像李广那样的良将来守卫边塞,不让胡人的战马踏过我国疆土……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学生引入古诗雄浑深远的意境中。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揣摩该以怎样的语气来体现诗人的感情。如“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句,它包含了诗人的理想信念,读起来应该是振奋精神、慷慨激昂的。在针对不同古诗词进行教学时,教师则要采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体会它的精练与含蓄之美。
三、拓展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词形成的年代相当久远,它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特点和语言风格等,都与现代有着很大不同。考虑到小学生的阅历太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使他们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感内涵,仅靠教材上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注重对古诗词的拓展和延伸,不仅要让学生接触诗人的生平履历、创作特点和朝代背景,还要设法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他们接触更多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慢慢发掘这一文学体裁的美学价值,让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以五年级上册的《长相思》为例,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无论是“长相思”的词牌名,还是作者的名字,都容易引發学生的好奇。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词牌名入手,带领学生认识“词牌”的含义,理解它的格式与声律对词的节奏的影响。然后再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词句的具体含义。“榆关”“千帐灯”都说明作者所处的环境是边塞,而“聒碎乡心”则隐喻着思乡之情。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驻守边关的将士也难以安睡,恶劣的天气使人怀念故乡的宁静与温暖,两者一比对,更显露出作者的惆怅之情。学完《长相思》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课后作业:通过网络搜索和书籍的阅读,搜索其他的词牌名和与其对应的经典词作,如渔歌子、清平乐、浣溪沙等,并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记录下来。
总之,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重视起来。而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乐趣、积累知识,实现个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仁民.浅析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6(1)·
(责编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