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溪笔谈》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气象、音乐、美术等,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该书文风朴实,语言精练,常常在叙事中说明科学原理。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既可以当作科学小品来读,也可以当作精彩故事来欣赏,《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富有哲理的科学小品
《以虫治虫》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的人民利用田中的“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了自然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人们利用这个规律,以虫治虫,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
《梵天寺木塔》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问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使木塔上、下、左、右、前、后六面连接,人踩在楼板上,六面相互支撑,塔就不会晃动。
二、曲折生动的精彩故事
《以虫治虫》是一则精彩的故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这是故事的开端。“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这是故事的发展,“忽”字预示着情节陡转,天敌之间将有一场恶斗;“千万蔽地”形容“傍不肯”数量众多,气势汹汹。“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这是故事的高潮,将“傍不肯”力挽狂澜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这是故事的结局,灾情彻底消除,庄稼获得巨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进一步揭开谜底。这则故事情节完整,悬念迭生,扣人心弦。
《梵天寺木塔》也是一则精彩的故事。“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是故事的开端,“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这是故事的发展,“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是故事的高潮,“笑”字透露出喻皓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这是故事的结局。“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进一步揭开谜底。这则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引人入胜。
一、富有哲理的科学小品
《以虫治虫》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的人民利用田中的“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了自然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人们利用这个规律,以虫治虫,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
《梵天寺木塔》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问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使木塔上、下、左、右、前、后六面连接,人踩在楼板上,六面相互支撑,塔就不会晃动。
二、曲折生动的精彩故事
《以虫治虫》是一则精彩的故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这是故事的开端。“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这是故事的发展,“忽”字预示着情节陡转,天敌之间将有一场恶斗;“千万蔽地”形容“傍不肯”数量众多,气势汹汹。“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这是故事的高潮,将“傍不肯”力挽狂澜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这是故事的结局,灾情彻底消除,庄稼获得巨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进一步揭开谜底。这则故事情节完整,悬念迭生,扣人心弦。
《梵天寺木塔》也是一则精彩的故事。“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是故事的开端,“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这是故事的发展,“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是故事的高潮,“笑”字透露出喻皓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这是故事的结局。“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进一步揭开谜底。这则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