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新课改面临的困境,就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并从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三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一、通过指导历史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已去评价学习效果等),限制了课堂上教师更多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许多农村孩子在小学时习惯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上了初中以后对自主学习感到陌生甚至是难以适应;农村孩子大多比较腼腆内向,使得他们在合作中不能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与互动;农村孩子在初中之前阅读量非常少,知识储备不够。有的孩子阅读能力非常欠缺,一节课看不完一篇课文,或者看完了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合作学习的材料是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这就影响了他们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等等。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应仓促地生搬硬套某些经验和做法。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对策是: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循序渐进地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例如:从学生一升上初中,我一般就会用“定时定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带问题式”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带问题式”阅读法,即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主要知识点转化为能够体现历史课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适中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刚开始采用这种做法时是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到了后来在老师的引导鼓励、同学的影响帮助下,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就发展成了学生主动要求回答问题。待某个学生回答完之后,其他学生会纷纷接着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或对该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纠正。这样,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争辩的过程中其实已在教学中发挥着自己的主体作用,慢慢地培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补充合适的教学资源,弥补多媒体设备的不足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核心部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感知大量的有用信息,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形象,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高效、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等优势而使它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所以,“一支粉笔一张图,一本教材一份教案”所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终将被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环境所取代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但由于历史学科周课时少(两节)、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多(7个班满课时),而农村初中并不是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仅有1个多媒体教室),所以如果想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现实的。那么,在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来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有效促进农村新课改的健康发展呢?
其实,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妨碍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只要能做个有心人,教师一定能够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中找到合适的教材补充资料,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穿插在教学中,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情,从而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例如:在上到《世界史》(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对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这一后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曾经找到了非常合适的教材补充资料——美国Joan Baez的反战歌曲的歌词《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给女孩摘走了
女孩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给男人娶去了
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当兵打仗去了
士兵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埋在坟墓里了
坟墓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被花儿覆盖了
课堂上我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事先把歌词抄写在小黑板上,用不透明的纸把歌词分行覆盖住。接着先揭开第一句歌词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猜第二句。一开始学生就笑了,纷纷说:“花儿一定是男生摘走了送给女生了!”我揭开第二句,学生又笑了,作恍然大悟状:“原来是女生摘走了送给男生了!”我揭开第三句,让学生猜第四句,有学生红着脸大叫:“女孩嫁给男孩了!”我揭开第四句,学生一看是“她们给男人娶去了”就哄堂大笑了,教室里甚至还有了怪叫声和口哨声。我揭开第五句,让学生猜第六句,这次许多学生都大胆地说:“男人打工赚钱养家去了。”因为“花儿”、“女孩”、“男人”这样的字眼,使他们误以为这是一首通俗戏谑的爱情诗。但随着我慢慢地揭开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句,教室里的喧闹渐渐停止了,剩下的只有沉默和沉重——和平年代里男孩女孩如此平常美好的梦在战争年代中竟是如此残酷的不堪一击!
战争有多可怕?凋零的鲜花,曾经鲜活的男孩,飘逝的美丽爱情……所有的美好都被埋进了坟墓。此时此刻,这些歌词比任何一组残忍的数字、任何一幅惨烈的画面、任何一种悲怆的声音都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我相信,那无声的歌早已将所有的愤怒和悲哀淡淡地、一丝丝地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他们对生命、对和平的期待和向往。《历史》于他们,不再只是要应付的一门考试科目,更是一把可以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三、巧用学生资源,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资源就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是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不必不如师,农村初中学生中也拥有丰富的课改资源。有时我会在学生的帮助下(即通过巧用学生资源)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做到教学相长。
例如:在上到《中国历史》(下)的《民族团结》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实现民族大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史实,我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可是后来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按原计划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我自己对音乐了解甚少,又五音不全,是不能在课堂上演唱这首歌曲的,而临时让班里的同学合唱也有困难。怎么办呢?
此时有学生告诉我说,班里有一位女同学钢琴弹得非常好,大家都叫她“钢琴女孩”。而学校正好有一台闲置的电子钢琴!和这位女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后,我和她共同商讨策划了这节课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让这位女同学通过演奏钢琴曲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题”来实现上述目标。
“钢琴女孩”先完整地弹了一曲蒙古族的《春到草原》让大家欣赏。当看到她修长的指尖轻触琴键的优雅姿势和听到优美琴声的响起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深深地被陶醉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内蒙古美丽的草原、蓝天和白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华的感情。一曲终了,教室里掌声雷动。接下来“钢琴女孩”分别演奏了《阿拉木汗》、《道拉基》、《阿诗玛》、《弦子舞曲》四首曲目,让每一个组竞猜一首乐曲名称及所属民族,再由她来做点评。我觉得当时我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我和其他同学一起,除了欣赏,还有讨论、交流、争执——这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我的课堂。当听到我们一次次自发鼓起的掌声,当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快乐,我因为感动而眼含了热泪。在我相信、接纳和欣赏学生的同时,我成了课堂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构建了和谐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个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和学生一起感受着成长的愉悦。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克服困难,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新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总论》李玉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旬刊》,2009.4
3.《教师人文素养新修炼》,孙宏安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一、通过指导历史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已去评价学习效果等),限制了课堂上教师更多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许多农村孩子在小学时习惯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上了初中以后对自主学习感到陌生甚至是难以适应;农村孩子大多比较腼腆内向,使得他们在合作中不能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与互动;农村孩子在初中之前阅读量非常少,知识储备不够。有的孩子阅读能力非常欠缺,一节课看不完一篇课文,或者看完了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合作学习的材料是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这就影响了他们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等等。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应仓促地生搬硬套某些经验和做法。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对策是: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循序渐进地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例如:从学生一升上初中,我一般就会用“定时定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带问题式”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带问题式”阅读法,即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主要知识点转化为能够体现历史课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适中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刚开始采用这种做法时是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到了后来在老师的引导鼓励、同学的影响帮助下,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就发展成了学生主动要求回答问题。待某个学生回答完之后,其他学生会纷纷接着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或对该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纠正。这样,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争辩的过程中其实已在教学中发挥着自己的主体作用,慢慢地培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补充合适的教学资源,弥补多媒体设备的不足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核心部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感知大量的有用信息,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形象,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高效、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等优势而使它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所以,“一支粉笔一张图,一本教材一份教案”所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终将被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环境所取代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但由于历史学科周课时少(两节)、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多(7个班满课时),而农村初中并不是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仅有1个多媒体教室),所以如果想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现实的。那么,在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来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有效促进农村新课改的健康发展呢?
其实,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妨碍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只要能做个有心人,教师一定能够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中找到合适的教材补充资料,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穿插在教学中,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情,从而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例如:在上到《世界史》(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对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这一后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曾经找到了非常合适的教材补充资料——美国Joan Baez的反战歌曲的歌词《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给女孩摘走了
女孩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给男人娶去了
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当兵打仗去了
士兵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埋在坟墓里了
坟墓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被花儿覆盖了
课堂上我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事先把歌词抄写在小黑板上,用不透明的纸把歌词分行覆盖住。接着先揭开第一句歌词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猜第二句。一开始学生就笑了,纷纷说:“花儿一定是男生摘走了送给女生了!”我揭开第二句,学生又笑了,作恍然大悟状:“原来是女生摘走了送给男生了!”我揭开第三句,让学生猜第四句,有学生红着脸大叫:“女孩嫁给男孩了!”我揭开第四句,学生一看是“她们给男人娶去了”就哄堂大笑了,教室里甚至还有了怪叫声和口哨声。我揭开第五句,让学生猜第六句,这次许多学生都大胆地说:“男人打工赚钱养家去了。”因为“花儿”、“女孩”、“男人”这样的字眼,使他们误以为这是一首通俗戏谑的爱情诗。但随着我慢慢地揭开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句,教室里的喧闹渐渐停止了,剩下的只有沉默和沉重——和平年代里男孩女孩如此平常美好的梦在战争年代中竟是如此残酷的不堪一击!
战争有多可怕?凋零的鲜花,曾经鲜活的男孩,飘逝的美丽爱情……所有的美好都被埋进了坟墓。此时此刻,这些歌词比任何一组残忍的数字、任何一幅惨烈的画面、任何一种悲怆的声音都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我相信,那无声的歌早已将所有的愤怒和悲哀淡淡地、一丝丝地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他们对生命、对和平的期待和向往。《历史》于他们,不再只是要应付的一门考试科目,更是一把可以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三、巧用学生资源,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资源就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是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不必不如师,农村初中学生中也拥有丰富的课改资源。有时我会在学生的帮助下(即通过巧用学生资源)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做到教学相长。
例如:在上到《中国历史》(下)的《民族团结》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实现民族大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史实,我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可是后来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按原计划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我自己对音乐了解甚少,又五音不全,是不能在课堂上演唱这首歌曲的,而临时让班里的同学合唱也有困难。怎么办呢?
此时有学生告诉我说,班里有一位女同学钢琴弹得非常好,大家都叫她“钢琴女孩”。而学校正好有一台闲置的电子钢琴!和这位女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后,我和她共同商讨策划了这节课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让这位女同学通过演奏钢琴曲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题”来实现上述目标。
“钢琴女孩”先完整地弹了一曲蒙古族的《春到草原》让大家欣赏。当看到她修长的指尖轻触琴键的优雅姿势和听到优美琴声的响起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深深地被陶醉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内蒙古美丽的草原、蓝天和白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华的感情。一曲终了,教室里掌声雷动。接下来“钢琴女孩”分别演奏了《阿拉木汗》、《道拉基》、《阿诗玛》、《弦子舞曲》四首曲目,让每一个组竞猜一首乐曲名称及所属民族,再由她来做点评。我觉得当时我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我和其他同学一起,除了欣赏,还有讨论、交流、争执——这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我的课堂。当听到我们一次次自发鼓起的掌声,当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快乐,我因为感动而眼含了热泪。在我相信、接纳和欣赏学生的同时,我成了课堂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构建了和谐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个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和学生一起感受着成长的愉悦。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克服困难,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新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总论》李玉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旬刊》,2009.4
3.《教师人文素养新修炼》,孙宏安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