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发展的一种形态,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感知、认识、应用语言,其目标是在“干”中学、在“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本文试图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设计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任务型教学 设计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提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从理论上区分了两个语言学习的概念——“学得”和“习得”。“学得”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教学及练习掌握知识,而“习得”是指学生在互动性的学习活动中感悟语言从而建立语感。显然,后者更符合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部分。前任务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学习活动即任务,任务环包括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执行中的感悟、体验和任务报告三个环节,后任务是指师生共同对任务执行的过程、状态及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操作中强调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指导监督者,有时也加入“任务”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
二、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进行交际以达到某一结果的活动。任务一般具有以下五个要素:⑴使用语言的目的;⑵产生目的的情景;⑶思考和行动的过程;⑷活动将导致结果的产生——这个结果包括具体可见的作品和问题的解决两大类别;⑸学生需要借助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来完成任务。其实质是学习者在一个英语环境中理解情景、完成一个较为真实的交际活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⑴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⑵有意义、有目的;⑶具有明确的语言学习目标;⑷有始有终;⑸积极参与。多个任务围绕一个主题的开展就是“项目研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⑴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⑵任务的重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取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且,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任务型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任务型学习活动的关键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活动情景,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收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1、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同学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所设计的活动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应是适合所有学生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些学生的。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让学生自己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有些老师没有把课堂里的学生看成是具有一定生活经历、知识和想法的人,设计的活动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学生本身的有利条件,其效果往往是不同的活动之间衔接性少,活动显得支离破碎。
2、活动设计应具有激励性和安全感
所谓激励性是指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奖励学生的作用;同时,活动设计要考虑必要的安全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都很难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安全感应体现在两个方面:⑴活动的形式和要求应使学生有安全感。比如:活动应考虑不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他们没有把握的活动。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要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比如:活动既要贴近学生的经历和生活,以获取学生的最大参与,又要避免触及学生敏感的个人隐私如单亲家庭问题、生理缺陷等。
3、活动设计应遵循应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Learning by doing”,即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此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的任务要有情景,有语境。情景和语境要真实,真实的任务才有意义。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
4、教师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特定要求。教师应当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准确地把握任务型学习活动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的促进者。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形式上应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设不同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调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交际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任务型教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3、卢颖:《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4、张锦帆著:《走向世界英语能力丛书——教学新概念》,重庆出版社转贴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关键词】英语任务型教学 设计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提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从理论上区分了两个语言学习的概念——“学得”和“习得”。“学得”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教学及练习掌握知识,而“习得”是指学生在互动性的学习活动中感悟语言从而建立语感。显然,后者更符合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部分。前任务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学习活动即任务,任务环包括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执行中的感悟、体验和任务报告三个环节,后任务是指师生共同对任务执行的过程、状态及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操作中强调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指导监督者,有时也加入“任务”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
二、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进行交际以达到某一结果的活动。任务一般具有以下五个要素:⑴使用语言的目的;⑵产生目的的情景;⑶思考和行动的过程;⑷活动将导致结果的产生——这个结果包括具体可见的作品和问题的解决两大类别;⑸学生需要借助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来完成任务。其实质是学习者在一个英语环境中理解情景、完成一个较为真实的交际活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⑴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⑵有意义、有目的;⑶具有明确的语言学习目标;⑷有始有终;⑸积极参与。多个任务围绕一个主题的开展就是“项目研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⑴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⑵任务的重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取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且,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任务型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任务型学习活动的关键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活动情景,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收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1、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同学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所设计的活动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应是适合所有学生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些学生的。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让学生自己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有些老师没有把课堂里的学生看成是具有一定生活经历、知识和想法的人,设计的活动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学生本身的有利条件,其效果往往是不同的活动之间衔接性少,活动显得支离破碎。
2、活动设计应具有激励性和安全感
所谓激励性是指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奖励学生的作用;同时,活动设计要考虑必要的安全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都很难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安全感应体现在两个方面:⑴活动的形式和要求应使学生有安全感。比如:活动应考虑不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他们没有把握的活动。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要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比如:活动既要贴近学生的经历和生活,以获取学生的最大参与,又要避免触及学生敏感的个人隐私如单亲家庭问题、生理缺陷等。
3、活动设计应遵循应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Learning by doing”,即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此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的任务要有情景,有语境。情景和语境要真实,真实的任务才有意义。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
4、教师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特定要求。教师应当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准确地把握任务型学习活动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的促进者。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形式上应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设不同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调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交际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任务型教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3、卢颖:《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4、张锦帆著:《走向世界英语能力丛书——教学新概念》,重庆出版社转贴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