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兔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 (NTMK) 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研究。建立兔NTMK模型,51只兔 (51只眼) 抽签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使用阿米卡星 (B组) 、加替沙星 (C组) 、阿奇霉素 (D组) 、阿米卡星联合加替沙星 (E组) 、药物 (阿米卡星+加替沙星) 联合清创 (F组) 及早期深板层角膜移植 (G组) 进行治疗,生理盐水 (A组) 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角膜浸润等变化,并对治疗4周后的角膜病灶进行细菌培养。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角膜炎愈合率的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治疗后1周,G组有6例愈合,而其他各组无1例愈合,B、C、D、E、F、G组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分别为6±4,8±2,6±4,8±3,7±4,3±1,与对照组11.86±3.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20.36,11.43,19.21,16.93,18.64,37.50;均P<0.05) 。治疗后2周,B、C、E、F、G组评分分别为2±6,4±6,5±8,4±4,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23.50,16.71,15.21,12.43,30.87;均P<0.05),且仅G组愈合率 (7/9) 高于对照组 (P=0.003) 。治疗后3周,B、D、F、G组临床症状改善且仅F组及G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F、G组的病灶全部愈合,而对照组大部分兔角膜仍留有轻度的炎症反应。治疗后4周,各组角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大部分角膜组织HE染色可见角膜上皮完整、局限性增生,基质层纤维增厚,局部可见小血管组织;部分角膜组织 (主要是A组) HE染色可见角膜组织细胞反应性水肿,基质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病灶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阿米卡星、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均能控制NTMK,而药物联合清创术相对单纯药物治疗NTMK更为有效。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82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