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拥有一个独特的世界,由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共同构成,他更重视的是表现世界。这是一种只能由情感唤醒的精神氛围,是审美价值之所在,也是作品审美深度的保证。为了不使这一世界沦为虚幻,杜夫海纳从世界概念入手,为审美对象的世界从理论上找到了合理存在的理由,但他理解的世界是带有深刻存在论痕迹的世界。
关键词:杜夫海纳 审美对象 再现世界 表现世界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审美对象是20世纪西方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杜夫海纳美学理论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它有一个内在于自身的特殊的“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爱德华·S·凯西赞誉“表现的世界”是杜夫海纳美学最独特的贡献之一。可见,把握住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就捕捉到了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独特理解和根本认识。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专题研究几乎是空白,仅有的两篇论文着眼点也在于审美对象的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内涵和这一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开掘甚少,本文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一 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内涵
受英伽登“作品世界”的启发,杜夫海纳提出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是一个审美对象独有的、特殊的世界,或说是充盈在作品世界中的一种气氛,由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共同构成。不同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多层次探索,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的世界不涉及具体语词,主要研究的是不可见的、主体只能凭感知知觉到的文艺作品的特质。其中的表现世界与英伽登的“形而上性质”颇为相似,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欣赏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一种气氛和情调,都要用情感的方式去体验。杜夫海纳借审美对象的世界,强调的是审美对象对一般对象的超越性,即审美对象在世界中存在又拥有一个自己特有的世界的超越于物的地位。
杜夫海纳将再现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比较,既看到了二者相联系的一面,又突出了再现世界的特征。再现,其实质意义是模仿、仿照,所以,审美对象的再现世界就是作品通过模仿或仿照现实世界呈现出来的世界。尽管再现世界总是模仿和仿照现实世界,但文艺作品的性质决定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所以,再现世界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拥有现实世界的时空结构。而作品之所以给我们客观性和现实性的感觉,是因为作者以其特有的再现方式、特定的时空安排手段传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尽管再现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深刻关联,但二者绝无等同之可能。再现世界并非是一个真正像现实世界那样的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有目的的加工和改造过的世界。杜夫海纳精辟的总结为: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现实和再现之间的全部差距。这也是杜夫海纳反对模仿说和再现说的重要依据。
由于对再现的轻视,杜夫海纳认为再现世界在审美对象的世界中只能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有统一性的表现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的世界。将审美对象的世界分层,认为表现世界是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并将表现世界与人的存在深度相联系,这是杜夫海纳对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杜夫海纳十分重视表现世界中的统一性,他探讨了统一性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高度统一原则是由于它能够表现。在他看来,只有主体性才有表现,“气氛的统一就是一种世界观的统一;它的连贯性就是一种个性的连贯性”。他所说的世界观是“每个人身上带有的这种活的形而上学,这种在行为中显示的存在于世界的方式”。这里杜夫海纳接受的是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存在论规定,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也就成为作者(现象学的作者)的存在论环节,从而审美对象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表现作者的世界。
同时,杜夫海纳又把统一原则视为表现的前提,也是构成审美对象世界必不可少的成分。鲁道夫·米·费泽尔(Randolph M. Feezell)认为,根据统一性人才能想到世界,“当我们谈到世界,无论它是自然的世界,还是运动员的世界,还是任何世界,我们总是假设某种能将各种现象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性。根据统一的某种原则,我们想到了世界”。而杜夫海纳认为,对于审美对象,“如果缺乏这种内部的统一性,那就再无任何表现可言。有的只是一些再现对象,它们也许有趣,也许乏味,但杂乱到不成一个世界”。可见,没有统一原则,就没有表现,就不会有审美对象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对象的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这种高度的统一性仅仅服从情感的逻辑所形成的内部凝聚力。审美对象“这个世界……它的特点完全是精神性的,因为这是感觉的能力,感觉到的不是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情感物。审美对象以一种不可表达的情感性质概括和表达了世界的综合整体”。这就是说,审美对象的世界完全是精神性的。而且,正是这种情感性使审美对象的世界富于表现力,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了准主体的内部复杂性,具有了审美的深度。这样,杜夫海纳就把审美对象的世界的根源与人类的情感紧紧结合在一起,审美对象的世界就是一个由情感高度统一的世界。
对于表现世界与再现世界的关系,杜夫海纳说:
“表现世界犹如再现世界的灵魂,再现世界犹如表现世界的躯体。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它们形影不离。”
这就意味着再现世界强调的是审美对象的现实基础,是审美的世界得以展开的可能性,是欣赏者的理解力得以进行的保证;表现世界注重的是传达审美世界的整体精神情感氛围,是审美世界意义深度的可能性,是欣赏者获得共鸣之基础。“表现的世界不是另外一个世界,而是再现对象按世界尺度的充分发展”。就是说,由再现世界到表现世界是逐渐深入的过程,最终,再现世界升华为表现世界。
总之,为了突出审美对象的超越性,强调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不同,杜夫海纳主张有一个审美对象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实体的世界,而是作品中洋溢着的一种气氛。表现世界是其强调的重点,体现为一种情感的高度统一性,它从再现世界之中萌发,是再现世界的深化和升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割裂。
二 审美对象的世界何以可能
按照现象学的方法,杜夫海纳在描述后便开始反思:说符号内部有一个世界,是作品的世界在僭取“世界”的称号吗?他要从理论上为审美对象世界的合法性寻找依据,解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可能性,这就首先要面对如何理解“世界”概念的问题。有学者指出:
“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对于世界现象的分析根本上就是对于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讨,因为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世界总是与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与杜夫海纳的认识是一致的。在《路标引言:我的精神自传》中,杜夫海纳坦白:“现象学被认为能更少极端性更少悲剧性地发现和描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世界的观念往往被转换成了人怎么看待世界的问题。对此问题,哲学上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唯物论与唯心论、客观论与主观论的对立。杜夫海纳分别从如下两个角度,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
从主客对立的前提下去理解世界,杜夫海纳主要接受的是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他批评康德式的自然形而上学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既不是真正的世界,也不是总的世界。他指出,世界之为世界,来自人对世界即共同存在的共同世界的经验。那就是说,主体的世界是一个主体存在其中并与其他众多主体共存的世界。
受梅洛·庞蒂的影响,杜夫海纳认为主体是给予存在自身的存在,因而,这个世界客观上要求作为共有的世界出现,而不僅仅是作为由“我思”引出的世界。但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为前提,所以,客观世界就是在主体的反思中所能达到的极限。说到底,他认为还是应该在主观世界中寻找世界概念的根源和世界与主体性的联系。杜夫海纳这样解释:
“这个主体性不是纯粹先验的主体性,而是恰恰根据它与一个世界的关系和它存在与世界的样式来界定的主体性。”
不难看出,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论,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他明显倾向于后者。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视为准主体,审美对象也就具有了主体的表现性,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观念由此得到了证实。
从主客对立之外探讨世界的观念,杜夫海纳认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世界观念。他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汲取了灵感,从中分辨出了世界的两种含义:一种是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关的纯宇宙论的含义;另一种是存在的含义。海德格尔用“存在于世界”阐释世界,这样就区分了我所在的世界和我所是的世界,也就是说,尽管主体提出的是客观世界的概念,把世界视为不以主观性为转移的现象的场所或整体,但他发现自己总是与世界相连在一起。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不是一个存在者,世界应当归属于此在,“此在在世”强调了此在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生存论状态。所以,对于海德格尔,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
以此为前提,杜夫海纳又吸收了梅洛·庞蒂的知觉意向性理论。他说:
“把主体当作超验性来建构的和揭示世界的基本投射可以具体分为一些独特的投射说明,每个投射都揭示一个特有的世界。这时世界就是一个主体的独特世界。当主体的投射是独特世界中一个存在的具体投射时,这个主体丝毫也不丧失自己的主体资格。这样我们才能说是一个主体的世界。”
这里,我们又看到梅洛·庞蒂的影响。在梅洛·庞蒂的知觉意向性理论看来,知觉是身体-主体的一种源初存在方式,知觉活动所包含的意向性不是胡塞尔的单向性的构成活动,而是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往复循环的相互投射。杜夫海纳把梅洛·庞蒂的一般知觉的意向性理论应用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的意向性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投射或者构成,相应地,审美对象也成为主体与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的相互投射。同时,审美对象是作为准主体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它身上体现着一个主体,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再次获得了证明。
因此,无论是从主客对立的角度,还是从主客对立之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概念,都不影响审美对象的世界成立之可能。由于杜夫海纳的世界观念创造性地融合了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存在论思想,所以,无论是从主客对立的角度,还是从主客对立之外的角度所理解的世界概念,事实上都被杜夫海纳化解成了存在论渗透过的世界,杜夫海纳实际上是在此前提下为审美对象的世界寻求合法性的。
总之,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的世界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它是审美对象独有的,因而也就成为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其中,杜夫海纳更重视的是表现的世界,这是一种只能由情感唤醒的精神氛围,是审美价值之所在,也是作品审美深度的保证。为了不使这一世界沦为一种虚幻,杜夫海纳从世界概念入手,为他提出的审美对象的世界从理论上找到了合理存在的理由,然而,他理解的世界是存在论渗透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法]杜夫海纳,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2] Randolph M.Feezell.Mikel Dufrenne and the World of The Aesthetic Object.Philosophy Today,1980(1).
[3] [法]杜夫海纳,孙非译:《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 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6] Mikel Dufrenne.Introduction to JALONS:My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Philosophy Today,1970(3).
[7] 裴云:《从“生活世界”到“审美对象的世界”——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现象学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8] 张永清:《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董惠芳,女,1977—,內蒙古托克托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苏州大学。
关键词:杜夫海纳 审美对象 再现世界 表现世界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审美对象是20世纪西方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杜夫海纳美学理论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它有一个内在于自身的特殊的“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爱德华·S·凯西赞誉“表现的世界”是杜夫海纳美学最独特的贡献之一。可见,把握住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就捕捉到了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独特理解和根本认识。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专题研究几乎是空白,仅有的两篇论文着眼点也在于审美对象的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内涵和这一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开掘甚少,本文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一 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内涵
受英伽登“作品世界”的启发,杜夫海纳提出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是一个审美对象独有的、特殊的世界,或说是充盈在作品世界中的一种气氛,由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共同构成。不同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多层次探索,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的世界不涉及具体语词,主要研究的是不可见的、主体只能凭感知知觉到的文艺作品的特质。其中的表现世界与英伽登的“形而上性质”颇为相似,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欣赏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一种气氛和情调,都要用情感的方式去体验。杜夫海纳借审美对象的世界,强调的是审美对象对一般对象的超越性,即审美对象在世界中存在又拥有一个自己特有的世界的超越于物的地位。
杜夫海纳将再现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比较,既看到了二者相联系的一面,又突出了再现世界的特征。再现,其实质意义是模仿、仿照,所以,审美对象的再现世界就是作品通过模仿或仿照现实世界呈现出来的世界。尽管再现世界总是模仿和仿照现实世界,但文艺作品的性质决定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所以,再现世界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拥有现实世界的时空结构。而作品之所以给我们客观性和现实性的感觉,是因为作者以其特有的再现方式、特定的时空安排手段传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尽管再现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深刻关联,但二者绝无等同之可能。再现世界并非是一个真正像现实世界那样的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有目的的加工和改造过的世界。杜夫海纳精辟的总结为: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现实和再现之间的全部差距。这也是杜夫海纳反对模仿说和再现说的重要依据。
由于对再现的轻视,杜夫海纳认为再现世界在审美对象的世界中只能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有统一性的表现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的世界。将审美对象的世界分层,认为表现世界是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并将表现世界与人的存在深度相联系,这是杜夫海纳对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杜夫海纳十分重视表现世界中的统一性,他探讨了统一性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高度统一原则是由于它能够表现。在他看来,只有主体性才有表现,“气氛的统一就是一种世界观的统一;它的连贯性就是一种个性的连贯性”。他所说的世界观是“每个人身上带有的这种活的形而上学,这种在行为中显示的存在于世界的方式”。这里杜夫海纳接受的是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存在论规定,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也就成为作者(现象学的作者)的存在论环节,从而审美对象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表现作者的世界。
同时,杜夫海纳又把统一原则视为表现的前提,也是构成审美对象世界必不可少的成分。鲁道夫·米·费泽尔(Randolph M. Feezell)认为,根据统一性人才能想到世界,“当我们谈到世界,无论它是自然的世界,还是运动员的世界,还是任何世界,我们总是假设某种能将各种现象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性。根据统一的某种原则,我们想到了世界”。而杜夫海纳认为,对于审美对象,“如果缺乏这种内部的统一性,那就再无任何表现可言。有的只是一些再现对象,它们也许有趣,也许乏味,但杂乱到不成一个世界”。可见,没有统一原则,就没有表现,就不会有审美对象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对象的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这种高度的统一性仅仅服从情感的逻辑所形成的内部凝聚力。审美对象“这个世界……它的特点完全是精神性的,因为这是感觉的能力,感觉到的不是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情感物。审美对象以一种不可表达的情感性质概括和表达了世界的综合整体”。这就是说,审美对象的世界完全是精神性的。而且,正是这种情感性使审美对象的世界富于表现力,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了准主体的内部复杂性,具有了审美的深度。这样,杜夫海纳就把审美对象的世界的根源与人类的情感紧紧结合在一起,审美对象的世界就是一个由情感高度统一的世界。
对于表现世界与再现世界的关系,杜夫海纳说:
“表现世界犹如再现世界的灵魂,再现世界犹如表现世界的躯体。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它们形影不离。”
这就意味着再现世界强调的是审美对象的现实基础,是审美的世界得以展开的可能性,是欣赏者的理解力得以进行的保证;表现世界注重的是传达审美世界的整体精神情感氛围,是审美世界意义深度的可能性,是欣赏者获得共鸣之基础。“表现的世界不是另外一个世界,而是再现对象按世界尺度的充分发展”。就是说,由再现世界到表现世界是逐渐深入的过程,最终,再现世界升华为表现世界。
总之,为了突出审美对象的超越性,强调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不同,杜夫海纳主张有一个审美对象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实体的世界,而是作品中洋溢着的一种气氛。表现世界是其强调的重点,体现为一种情感的高度统一性,它从再现世界之中萌发,是再现世界的深化和升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割裂。
二 审美对象的世界何以可能
按照现象学的方法,杜夫海纳在描述后便开始反思:说符号内部有一个世界,是作品的世界在僭取“世界”的称号吗?他要从理论上为审美对象世界的合法性寻找依据,解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可能性,这就首先要面对如何理解“世界”概念的问题。有学者指出:
“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对于世界现象的分析根本上就是对于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讨,因为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世界总是与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与杜夫海纳的认识是一致的。在《路标引言:我的精神自传》中,杜夫海纳坦白:“现象学被认为能更少极端性更少悲剧性地发现和描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世界的观念往往被转换成了人怎么看待世界的问题。对此问题,哲学上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唯物论与唯心论、客观论与主观论的对立。杜夫海纳分别从如下两个角度,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
从主客对立的前提下去理解世界,杜夫海纳主要接受的是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他批评康德式的自然形而上学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既不是真正的世界,也不是总的世界。他指出,世界之为世界,来自人对世界即共同存在的共同世界的经验。那就是说,主体的世界是一个主体存在其中并与其他众多主体共存的世界。
受梅洛·庞蒂的影响,杜夫海纳认为主体是给予存在自身的存在,因而,这个世界客观上要求作为共有的世界出现,而不僅仅是作为由“我思”引出的世界。但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为前提,所以,客观世界就是在主体的反思中所能达到的极限。说到底,他认为还是应该在主观世界中寻找世界概念的根源和世界与主体性的联系。杜夫海纳这样解释:
“这个主体性不是纯粹先验的主体性,而是恰恰根据它与一个世界的关系和它存在与世界的样式来界定的主体性。”
不难看出,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论,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他明显倾向于后者。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视为准主体,审美对象也就具有了主体的表现性,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观念由此得到了证实。
从主客对立之外探讨世界的观念,杜夫海纳认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世界观念。他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汲取了灵感,从中分辨出了世界的两种含义:一种是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关的纯宇宙论的含义;另一种是存在的含义。海德格尔用“存在于世界”阐释世界,这样就区分了我所在的世界和我所是的世界,也就是说,尽管主体提出的是客观世界的概念,把世界视为不以主观性为转移的现象的场所或整体,但他发现自己总是与世界相连在一起。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不是一个存在者,世界应当归属于此在,“此在在世”强调了此在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生存论状态。所以,对于海德格尔,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
以此为前提,杜夫海纳又吸收了梅洛·庞蒂的知觉意向性理论。他说:
“把主体当作超验性来建构的和揭示世界的基本投射可以具体分为一些独特的投射说明,每个投射都揭示一个特有的世界。这时世界就是一个主体的独特世界。当主体的投射是独特世界中一个存在的具体投射时,这个主体丝毫也不丧失自己的主体资格。这样我们才能说是一个主体的世界。”
这里,我们又看到梅洛·庞蒂的影响。在梅洛·庞蒂的知觉意向性理论看来,知觉是身体-主体的一种源初存在方式,知觉活动所包含的意向性不是胡塞尔的单向性的构成活动,而是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往复循环的相互投射。杜夫海纳把梅洛·庞蒂的一般知觉的意向性理论应用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的意向性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投射或者构成,相应地,审美对象也成为主体与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的相互投射。同时,审美对象是作为准主体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它身上体现着一个主体,所以,审美对象的世界再次获得了证明。
因此,无论是从主客对立的角度,还是从主客对立之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概念,都不影响审美对象的世界成立之可能。由于杜夫海纳的世界观念创造性地融合了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存在论思想,所以,无论是从主客对立的角度,还是从主客对立之外的角度所理解的世界概念,事实上都被杜夫海纳化解成了存在论渗透过的世界,杜夫海纳实际上是在此前提下为审美对象的世界寻求合法性的。
总之,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的世界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它是审美对象独有的,因而也就成为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的根本区别。其中,杜夫海纳更重视的是表现的世界,这是一种只能由情感唤醒的精神氛围,是审美价值之所在,也是作品审美深度的保证。为了不使这一世界沦为一种虚幻,杜夫海纳从世界概念入手,为他提出的审美对象的世界从理论上找到了合理存在的理由,然而,他理解的世界是存在论渗透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法]杜夫海纳,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2] Randolph M.Feezell.Mikel Dufrenne and the World of The Aesthetic Object.Philosophy Today,1980(1).
[3] [法]杜夫海纳,孙非译:《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 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6] Mikel Dufrenne.Introduction to JALONS:My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Philosophy Today,1970(3).
[7] 裴云:《从“生活世界”到“审美对象的世界”——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现象学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8] 张永清:《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董惠芳,女,1977—,內蒙古托克托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