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辛弃疾以“词人”身份存在于历史中,他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字,与苏东坡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是词中之龙,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他写金戈铁马,他写沙场点兵,他底气足,是因为他真打过仗,万军纵横,渡江南来。在词人之前,他首先是一名到死心如铁的战士。
个人气质与时代气质的格格不入,注定了辛弃疾的悲剧。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只能一腔忠愤发而为词。他以文入词,以论为词,怨刺上政,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年立志,起义反金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时,北方已沦陷金人之手长达13年。
由于父亲早亡,辛弃疾从小就跟着祖父生活。其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只能在金国出任亳州谯县县令一职。但辛赞不忘家国,每得闲暇,都会带上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
辛弃疾受祖父的影响,也始终自认为是宋朝子民,加之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辛弃疾,较少接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他身上,得以看到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抗金武装四处蜂起。其时,祖父辛赞已去世,21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
武艺高强的辛弃疾很受义军首领耿京器重。1162年,耿京派他带队去南宋,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他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五十名骑兵袭击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
步入仕途,南下地方
辛弃疾凭借区区五十骑勇闯五万金军大营又全身而退的传奇故事,使其名重一时,就连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希望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并在后来娶邢台范邦彦之女为妻。
成为政坛新星的辛弃疾年仅25岁,时人称之为“辛侯”,以他的才华胆略,必将在北伐事业中一展宏图,功成名就。然而现实的发展却并非如此。
初到南方,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并不了解,想到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后来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因此他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纵然斗志高昂、豪气干云,他的意见却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支持。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员,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于是拥有一身杰出军事才华和一腔执着北伐热情的辛弃疾,只能在地方剿剿土匪、镇压小规模暴乱。十年间,虽然尽职尽责的辛弃疾在每个任上都表现出色,政绩卓著,但这显然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因此他内心充满了壮志难酬的压抑和痛苦。
1172年,辛弃疾出知滁州,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然而第二个十年期间,他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反而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虽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却又竭力为之效忠。他在滁州治理荒政,半年则大见成效;他在江西督捕茶商军,迅速讨平茶民暴动。在内心里,他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
人生起落 壮志未酬
然而,南宋统治阶层昏庸腐败,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积极主战的立场,让他多年来在官场上不为众人所容,屡遭奸人陷害。其仕途的发展受到阻碍,一生的官职最高仅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42岁时,由于受到弹劾,他被朝廷罢去官职,被迫隐居山林,做一个农民,自号“稼轩”。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闲居。
闲置无事,辛弃疾只能把时间消磨在文字上。他心底有山河,豪气郁结胸间,只能手执一管毛笔,在纸上狂书的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胸怀里的烈火轰雷,跃然词句间——不知不觉,这个本应手握宝剑的战士,已经硬生生被逼成了词人,为南宋文坛撑起了一片天。
辛弃疾文武全才,从此天下皆知。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使得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岁月虽无情,但他内心的骄傲与豪情仍在。于是他在晋见宋宁宗时慷慨激昂地陈述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镇江前线任职。然而现实又给予他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被迫离职,怀着满腔忧愤回乡。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一心抗金复国的辛棄疾,最终被历史定位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历史就像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殊不知,这个曾经驰骋天下、心心念念恢复河山的帅才,在病逝临终前,仍在大呼: 杀贼!杀贼!
声声悲呼,响彻长空,隔着千年的历史,闻之仍让人清泪长流。
他写金戈铁马,他写沙场点兵,他底气足,是因为他真打过仗,万军纵横,渡江南来。在词人之前,他首先是一名到死心如铁的战士。
个人气质与时代气质的格格不入,注定了辛弃疾的悲剧。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只能一腔忠愤发而为词。他以文入词,以论为词,怨刺上政,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年立志,起义反金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时,北方已沦陷金人之手长达13年。
由于父亲早亡,辛弃疾从小就跟着祖父生活。其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只能在金国出任亳州谯县县令一职。但辛赞不忘家国,每得闲暇,都会带上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
辛弃疾受祖父的影响,也始终自认为是宋朝子民,加之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辛弃疾,较少接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他身上,得以看到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抗金武装四处蜂起。其时,祖父辛赞已去世,21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
武艺高强的辛弃疾很受义军首领耿京器重。1162年,耿京派他带队去南宋,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他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五十名骑兵袭击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
步入仕途,南下地方
辛弃疾凭借区区五十骑勇闯五万金军大营又全身而退的传奇故事,使其名重一时,就连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希望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并在后来娶邢台范邦彦之女为妻。
成为政坛新星的辛弃疾年仅25岁,时人称之为“辛侯”,以他的才华胆略,必将在北伐事业中一展宏图,功成名就。然而现实的发展却并非如此。
初到南方,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并不了解,想到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后来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因此他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纵然斗志高昂、豪气干云,他的意见却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支持。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员,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于是拥有一身杰出军事才华和一腔执着北伐热情的辛弃疾,只能在地方剿剿土匪、镇压小规模暴乱。十年间,虽然尽职尽责的辛弃疾在每个任上都表现出色,政绩卓著,但这显然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因此他内心充满了壮志难酬的压抑和痛苦。
1172年,辛弃疾出知滁州,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然而第二个十年期间,他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反而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虽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却又竭力为之效忠。他在滁州治理荒政,半年则大见成效;他在江西督捕茶商军,迅速讨平茶民暴动。在内心里,他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
人生起落 壮志未酬
然而,南宋统治阶层昏庸腐败,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积极主战的立场,让他多年来在官场上不为众人所容,屡遭奸人陷害。其仕途的发展受到阻碍,一生的官职最高仅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42岁时,由于受到弹劾,他被朝廷罢去官职,被迫隐居山林,做一个农民,自号“稼轩”。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闲居。
闲置无事,辛弃疾只能把时间消磨在文字上。他心底有山河,豪气郁结胸间,只能手执一管毛笔,在纸上狂书的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胸怀里的烈火轰雷,跃然词句间——不知不觉,这个本应手握宝剑的战士,已经硬生生被逼成了词人,为南宋文坛撑起了一片天。
辛弃疾文武全才,从此天下皆知。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使得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岁月虽无情,但他内心的骄傲与豪情仍在。于是他在晋见宋宁宗时慷慨激昂地陈述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镇江前线任职。然而现实又给予他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被迫离职,怀着满腔忧愤回乡。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一心抗金复国的辛棄疾,最终被历史定位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历史就像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殊不知,这个曾经驰骋天下、心心念念恢复河山的帅才,在病逝临终前,仍在大呼: 杀贼!杀贼!
声声悲呼,响彻长空,隔着千年的历史,闻之仍让人清泪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