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裸捐和我的未来X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叫陈启正,也叫陈环境。因为有个不寻常的父亲,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的父亲就是“中国首善”陈光标。
  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当2010年9月5日父亲宣布将“裸捐”后,许多人又向我投出疑问、同情的目光。因为他们想知道:父亲这么做,我这个儿子是怎么想的?他们同情我这个“富二代”今后可能一无所有。
  作为“中国首善”之子,我是如何看待父亲?如何看待父亲裸捐?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我今天写这封给未来的信,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首先,我感激上苍让我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一个人是沒有办法选择自己父母的。如果说,父亲事业的成功让我自豪,那么,父亲那颗大爱之心,更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最大的财富。
  一般人了解父亲主要是做慈善——第一个到汶川地震灾区救人。而作为儿子,我知道父亲最主要是做4件事:一是做慈善,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父亲的身影;二是做企业,父亲说:如果没有财富,就没有做慈善基础了;三是做环保,父亲到任何地方都倡导环保低碳。他还给我和弟弟改了名:一个叫陈环保,一个叫陈环境。弟弟觉得陈环保叫起来更好听,就把这个名字“抢”了过去;四是关心家人和邻里乡亲,父亲非常爱妈妈和我们,非常爱爷爷、奶奶和他们老家。我经常听父亲在家议论:怎样帮老家村子里多做一些事?我听爷爷奶奶说,老家过去那条泥泞的小路,就是爸爸在外面赚了第一笔钱后修的。
  父亲常年劳累奔波,无论多么辛苦,一回到家总是把欢笑带给我们。有时他太累了,陪我们说话时,说着说着一扭头就在沙发上睡着了,此时此刻我和妈妈是多么心痛呀。每次离家时间长一点,父亲都会给妈妈和我们带一些礼物,一件衣服,一件文具或一本书。有时特别忙来不及买,父亲会内疚半天,解释半天。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是平庸而渺小的,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而活着,无疑是高尚而伟大的。我非常自豪的是,父亲做到了这一点,他是社会上许多人心目中的光辉路标,更是儿子人生路上的光辉路标。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你对父亲“裸捐”是什么态度?你支持他这么做吗?当父亲与妈妈和我们孩子商量裸捐这件事时,我几乎想都没想就投出支持的一票。其实,父亲是非常爱我们的,他一开始想捐95%财产,给我和弟弟留5%。最后是我们家人的态度,特别是我和弟弟的良好表现让父亲下定决心:捐出全部财产。
  妈妈一直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父亲,她自己很少买昂贵衣服,有时到北京还去秀水街买许多便宜货,但她从来没有因为捐款和父亲红过一次脸。我记得,许多次当父亲给妈妈讲自己在地震和灾区经历时,妈妈都哭了。
  当父亲宣布“裸捐”后,我将告别“富二代”身份了。对此,我没有一点悲伤和遗憾,相反还有一些轻松和自豪,因为父亲也没有从爷爷手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听爷爷、奶奶说,父亲9岁起就自己挑水到集市卖,不仅给自己交了学费,还为邻居上不起学的孩子交了学费。他放学后就到村庄捡破烂到供销社卖,10岁后家里的油盐酱醋、弟弟妹妹书学费及全家人穿衣布料,都靠父亲卖水和捡破烂承担了。再后来,父亲靠自己打拼,成为亿万富翁。与父亲相比,我是幸运的,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么多精神财富,我相信靠自己打拼,也一样能成为对社会有用,有所成就的人,所以我不愿躺在父亲留下的财富上做寄生虫。
  事实上,作为“首善”之子,注定了我这一生都会追随父亲做慈善了。3岁时,父亲带我到家乡贫苦地区。那时农村的贫苦落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理解为什么那里的路尽是泥泞?为什么老家的孩子会因为弄丢一只小雏鸡受到严厉训斥?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因为贫困,因为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像我一样丰衣足食。在父亲引导下,我在5岁时第一次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其他孩子。此后,每当过年、考试成绩突出得到压岁钱和零花钱,我都小心翼翼地收着,期待着下一次捐款。
  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带我参加慈善活动越来越多。2009年春节期间,我随父亲到新疆阿勒泰地区进行慈善慰问,当时气温达零下近40度,有的地方积雪达2米之高,那么寒冷那么高的雪是我从未遇见过的,冻得我心里想哭,然而想想长年在这里生活的贫困人们,想想父亲这么多年来为了慈善晕倒过很多次,我咬牙坚持到最后。2010年9月30日,在万众瞩目下,父亲带我参加了“巴比”晚宴,巴菲特在回答了我关于年轻人如何做慈善问题后,握着我的手说:“你表现得很好,我十分看好你!”我知道这句赞扬是对父亲多年努力的肯定,是对我未来的期望。
  仰望天空,也许未来我会和父亲一样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许我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父亲已经在我面前树立了做人做事的光辉路标。如果我成为一个富翁,我会和父亲一样从事慈善事业,做一个“善二代”;如果我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我也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让自己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爱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阳光灿烂。(2010年12月)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陈启正)
其他文献
孔子说过“必也正乎名”,如今愈演愈烈的各地更改地名潮流,其实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改地名的目的各不相同,大体有以下几种:  改朝换代,图个吉利。像元朝攻占金朝的中都(今北京)后,定都于此,改为大都。明朝改为北平府;战国时楚国攻灭了鲁国,把鲁国国都曲阜改名楚县。这种地名更改是胜利者的游戏,因此改名者总是兴味盎然。   领导高兴,赏个美名。比如江西瓷都景德镇,就是北宋真宗赵恒在将该镇瓷器定为御用后一时兴起
期刊
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在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你还得忍,忍着它们慢慢地流过去,直到终于又有时间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人生中辉煌的时刻并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对这种时刻的回忆和期待中度过的。  人永远是孩子,谁也长不大,有的保留着孩子的心灵,有的保留着孩子的脑筋。谁也不相信自己明天会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到头来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有人说,人生到处是陷阱,从一个陷阱跳出来,又掉入了另一
期刊
从1953年至今的57年,《新华字典》发行逾4億册,这还不包括盗版的。  在过去的57年中,《新华字典》10次修订,修订频率及释义变幅严重影响了它的稳定性与普世意义。  不过,在仍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这本既讲政治又随波逐流的字典其实并不让人感到太惊奇,它只是浓缩了这个国家过去60年所摸着石头趟过的河。  用过《新华字典》1953年首版的读者丙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兄弟国
期刊
奥巴马的创新观体现这样一种国家发展理念:不以富强为唯一指南,而以公民发展为重心,相信个人成功最终会带来国家发展,乃至社会整体完善。  美国这种对人力和创新的关注,一直延续到现在。1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国会发布国情咨文,在咨文中,他重申了创新和教育在保持美国强大方面的第一重要性。“赢得未来的首个步骤是鼓励美国人创新……我们必须赢得教育我们孩子的竞赛,”奥巴马说,“我们是一个会这样说话的民族:我
期刊
2010年全国国企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2007年恢复“红利”征缴以来,我国央企中上缴比例最高的资源性行业及垄断行业,也仅仅上缴税后利润的10%。有专家指出,40多万亿元国有资产变成一部分人的利益分配不合适……(据2月21日《人民日报》)  中国的国有企业这些年太能赚钱。2010年,国企利润已经将近2万亿,同比又疯长近4成。一边是赚得狂多,一边是缴纳分红很少。平均缴纳5%
期刊
引言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考取了中国驾照之后,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    有一段时间,中国人甚至做过这样的考虑:把长城改造成一条公路。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汽车正在改变着美国的地理格局。一些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城市设计者们,支持各个城市把原来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墙拆掉,并把拆下来的材料用于修建适合于汽车行驶的环城公路。到1931年,先后有20多个城市采
期刊
引言 作为地球上的居民,我有责任提醒大家:如果政府和社会现在再不采取实际行动来废弃核武器和阻止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将会出现我们能够预见到的极大危险。事实上,我们正在使气候变得越来越坏。尽管来自气候的威胁目前还不会马上像核武器那么可怕,但从长期来看,我们正面临着它的严重威胁……   ——著名科学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    瓦登海  丹麦的瓦登海是大约10000年前的上一个冰河时期末形成的浅海区域,当
期刊
战争离我们是遥远的,可那个年代还是尖锐地刻了下来,如同掌纹在我们手心无法被抹去。一个人的时候我经常想,战火喧嚣的那个年代究竟是从哪里来,它又要到哪里去,最终答案是模糊的。毕竟隔了60年的风尘,我们已经看不清它留下的痕迹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偶尔多愁善感,偶尔玩玩深沉。但是我们不用再心惊肉跳地担心,下颗炸弹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爆炸,下次大屠杀会不会带走我们风华正茂的生命。  我并不熟悉那个年代,
期刊
我第一次写皮皮鲁和鲁西西是在1981年春节。  1976年至1988年,我和父母“两地分居”。我在北京,父母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这期间的每年春节,我几乎都去太原与父母团聚过节。  1981年1月27日晚,我乘187次火车离京赴太原,那是一列夕发朝至的火车。这次假期定于2月19日结束。去太原前,我决定利用這次假期写一部中篇童话。  我到家后的最初几天,除了组稿就是看电影。当时我在团中央一家刊物做编辑
期刊
网上调查显示,100%的被调查者都称遇到过“霸王条款”,“霸王条款”是消费者最无可奈何的投诉项目之一。对于“霸王条款”经常出现的领域,电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据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世界第一”和“100名开外”这两个存在巨大反差的数据,足以把一些人从“再次拿到一个世界第一”的狂喜中拽回來。  一直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