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与“生”的解读想到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之后,我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边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山行》全诗。刚写完,就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指出,板书的同学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写成了“深”。面对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学生,我想用比较法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掌握词义。于是,我走到质疑的学生身边,亲切地鼓励他:“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怎么知道的?”
  这位学生说:“二年级曾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有一句‘云深不知处’,昨天预习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课本上是‘白云生处有人家’,而不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一个女生怯生生地站起来,“他写的是对的,我家有一把折扇上题写的就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应该用‘深’。”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持赞同意见。
  此时是按预设教学思路完成教学,还是根据学生需要教学?经过短暂思考后,我面带惊讶的表情望着那位学生:“你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生’和‘深’用哪个更准确、更符合诗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于是,学生们纷纷投入地读书,我在巡视时也加入学生们的讨论中。时隔不久,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汇报起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诗句中用“生”应该更贴切。“石径斜”是说上山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向上伸展,这是诗人远望寒山所见,在诗人眼中这座山高大巍峨。所以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白云生处”应该理解成有白云缭绕的山腰或山头,这跟作者的观察所得和写作意图——突出山势的高大险峻是相吻合的。
  师:结合上文和诗人写作目的分析得有条有理,你们小组合作探究得不错。
  生2:我认为作者杜牧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他肯定经常观看云彩的变化,白云时刻在飘动,在作者眼中白云好像有了生命一般活泼好动。
  生3:我爬过黄山,黄山的云海仿佛从山上长出来似的。“生”是作者经过仔细推敲、深思熟虑后写下的。
  师:是的,文学大家对每个字词都会细心揣摩。“生”字的巧妙运用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灵动的画面。
  生4:“生”能让人产生联想,住在山上的这些人家如同童话世界里的神仙一般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生5:我的理解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在本句中实际上指的是白云生成的地方,也就是白云的源头所在;而“深”指的是深度,在本诗中表达的是很远的地方。两个字比较起来,“生”比“深”更加遥远,更能引起人的想象。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从一个字中探究出这么多的答案。
  此时,我郑重地将“深”字擦去,再郑重地写下“生”字。全班同学充满感情地再次朗读《山行》。
  因学生的一次“意外”失误而引出了一段对教材的深层解读,我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 营造氛围是前提。在此案例中,我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丝毫责怪,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真诚地向同学和老师敞开心怀、吐露心声。由于对学生充分的尊重,给予释放交流的空间,从而消除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感,在心理上建立起安全、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对话精彩迭出。
  二、 准确定位是关键。教学中,我努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角色:有效掌握时间,适时将偏离的对话引入正题;积极调控进程,适度“放大”疑惑;把准介入时机,推动对话水到渠成。在对话过程中,我进行了必要、谨慎的指导,让文本由静态走向动态,让词语由呆板走向鲜活,让画面由单一走向多彩,让联想由贫乏走向丰富。
  三、 促进生成是目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在预设之外的问题情境,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由于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及较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才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似星光不断闪耀,自主探究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层对话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不断解读、提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增强,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彰显。
  (作者单位:高邮市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期刊
现在,赏识教育已成为主流,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赏。但这也会使教师不慎走入不敢批评学生、不敢说“不”的误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批评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用“不”时要用“不”,因为学生也需要在一次次的尝试错误、改正错误中健康成长。那么,面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说“不”呢?    一、 巧用激励的语言说“不”    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而
期刊
采用分数和等级制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较难激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不妨改变评价方式,以“五化并举”,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一、 形象化:以学生喜爱的符号进行评价    长期以来,作业批改习惯于用“”表示对,用“”表示错。“”还算悦目,大大的“”,总是那么刺眼,打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符号代替以往的“”或“”。  1
期刊
2012年3月27~28日,2012第三届易观电子商务年会在北京海航万豪酒店隆重举行,各场分论坛在“大商崛起”的主题下,重点对传统企业电商化的伟大变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灵感、教学感悟的流失,也可为我们今后的反思总结积淀素材,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再认识。另外,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写教学反思也是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那么,如何发挥反思的作用,让老师们积极对待呢?    一、 让教师拥有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反思洋溢个人智慧的火花    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
期刊
被问倒的感觉——真好    四年级下册《鸟语》一课中,有一句“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读到这里同学们就情不自禁地问道:“这些鸟儿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我一时语塞,突然想到百灵鸟的歌声很动听,就引导他们从这里突破。“百灵鸟为什么喜欢唱歌?会唱些什么内容的歌?”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个猜想都令我惊奇。  “老师,那黄莺、画眉是怎么叫的呢?”我平时从来没留
期刊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借助有意义的对话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笔者现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对话教学的理解。    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其中,文本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也能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因为文本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