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不识丁的父母解放后上“识字班”,到自己被推荐上大学,再到女儿读完博士在大学任教,赵解放一家三代人用70年时间实现了“三级跳”。
1949年11月,赵解放出生于咸阳市三原县,如今居住在西安市城东。退休前,他在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从事造纸工艺研究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赵解放一家三代的学历晋级,也是我国70年教育发展的微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人文盲率高达80%;201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约为834万。
“新中国成立7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解放说,“一代比一代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全面。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儿孙的生活会加幸福。”
上世纪60年代,赵解放的两个姐姐分别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考虑到当时大学录取率很低,一个家庭出两位名校大学生着实不易。
在赵解放看来,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得益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
赵解放的父亲是临潼人。解放前,为了糊口,在裁缝铺里当学徒,后来在临潼、三原等地都开过裁缝铺。国民党统治时期,经常受到刁难,做好的衣服不给钱,甚至打骂都是常有的事。
“父母早年是裁缝,算是传统的手艺人,工作比较辛苦,于是希望子女都能够读大学。在那个年代,上了大学意味着会有个好工作。老人认为,只有上学出来才能够出人头地。”他说。
1966年,赵解放刚进入高中不久,“文革”開始,随后又赶上上山下乡,学业被迫中断。
“当时学校不招学生,工厂也不招工人,对年青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从1969年3月开始,我在甘肃酒泉当了4年兵。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当兵第二年还被提拔为文书,当时赢来周围不少战友的羡慕眼光。”赵解放回忆说。
1974年9月,复员回乡后的赵解放被推荐到南京林业大学读大学。知识文化基础较好、党员身份、家庭出身等方面的优势让他在推荐中脱颖而出。
大学毕业后,赵解放被分配到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原陕西省轻工业研究所),曾担任院造纸研究所所长。30余年间,他一直从事造纸工艺研究。
解放后,手工艺人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赵解放的父母也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上世纪5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就在那个时期,赵解放的父母上了“识字班”,算是全国最早的“成人教育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但是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当时,政府对成人的扫盲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曾见到过一张母亲的完小(以四年级为界,当时小学分为初小和完小—记者注)毕业照。父亲开始不识字,后来认识好多字,起码是学习了一两年。”赵解放说。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赵解放的父母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后来对子女的教育也较为重视。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赵解放姐弟三人最终都读了大学。
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很多人就选择放弃读书。“当兵时,来自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战友起码有一多半是文盲,对我来说感觉不可思议。”
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才27万人,如今每年录取人数已超过800万。“内心希望一代比一代强,”赵解放说,“父亲最多算个小学学历,我本人大学毕业,女儿肯定要比我们这两代强。”
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博士后,女儿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让赵解放感到十分欣慰。
“当时希望女儿能读个研究生,至于后面读了博士、博士后则没在预想之内。女儿是1985年出生的,去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还被破格评为副教授。”赵解放说。
2009年退休之后,考虑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的女儿、女婿工作比较繁忙,他和老伴就承担起了照顾外孙生活、学习的家庭“后勤”工作。
帮忙照看小外孙的余暇,爱唱歌的赵解放还积极参加社区合唱团的排练。采访中他透露,合唱团正在排练一台节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回顾过去的70年,赵解放对自己家庭的变化有着很深的感触。即便现在生活优越,他依然还是很节俭,剩馒头、剩菜从来舍不得扔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赵解放正在读小学。“饥饿的感觉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由于粮食短缺,生产队大食堂的饭菜当时定量很少,根本吃不饱,油渣、树叶、野菜、玉米棒子芯等都曾是用来充饥的食物,因为饥饿,放学的时候经常感觉头昏、无力。”
谈及当下的生活,赵解放感到幸福而满足。
5月18日,为纪念西安解放70周年,《西安日报》在西安烈士陵园举办了主题诗歌朗诵活动。作为被邀请的一员,赵解放非常感慨: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工厂,但从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赵解放迎来了第二个小外孙的出生。
“希望他们将来能学有所成。”谈及对孙辈们的期望,赵解放说,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有文化、有知识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
1949年11月,赵解放出生于咸阳市三原县,如今居住在西安市城东。退休前,他在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从事造纸工艺研究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赵解放一家三代的学历晋级,也是我国70年教育发展的微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人文盲率高达80%;201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约为834万。
“新中国成立7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解放说,“一代比一代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全面。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儿孙的生活会加幸福。”
赵解放的求学路
上世纪60年代,赵解放的两个姐姐分别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考虑到当时大学录取率很低,一个家庭出两位名校大学生着实不易。
在赵解放看来,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得益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
赵解放的父亲是临潼人。解放前,为了糊口,在裁缝铺里当学徒,后来在临潼、三原等地都开过裁缝铺。国民党统治时期,经常受到刁难,做好的衣服不给钱,甚至打骂都是常有的事。
“父母早年是裁缝,算是传统的手艺人,工作比较辛苦,于是希望子女都能够读大学。在那个年代,上了大学意味着会有个好工作。老人认为,只有上学出来才能够出人头地。”他说。
1966年,赵解放刚进入高中不久,“文革”開始,随后又赶上上山下乡,学业被迫中断。
“当时学校不招学生,工厂也不招工人,对年青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从1969年3月开始,我在甘肃酒泉当了4年兵。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当兵第二年还被提拔为文书,当时赢来周围不少战友的羡慕眼光。”赵解放回忆说。
1974年9月,复员回乡后的赵解放被推荐到南京林业大学读大学。知识文化基础较好、党员身份、家庭出身等方面的优势让他在推荐中脱颖而出。
大学毕业后,赵解放被分配到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原陕西省轻工业研究所),曾担任院造纸研究所所长。30余年间,他一直从事造纸工艺研究。
三代人学历晋级
解放后,手工艺人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赵解放的父母也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上世纪5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就在那个时期,赵解放的父母上了“识字班”,算是全国最早的“成人教育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但是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当时,政府对成人的扫盲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曾见到过一张母亲的完小(以四年级为界,当时小学分为初小和完小—记者注)毕业照。父亲开始不识字,后来认识好多字,起码是学习了一两年。”赵解放说。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赵解放的父母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后来对子女的教育也较为重视。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赵解放姐弟三人最终都读了大学。
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很多人就选择放弃读书。“当兵时,来自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战友起码有一多半是文盲,对我来说感觉不可思议。”
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才27万人,如今每年录取人数已超过800万。“内心希望一代比一代强,”赵解放说,“父亲最多算个小学学历,我本人大学毕业,女儿肯定要比我们这两代强。”
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博士后,女儿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让赵解放感到十分欣慰。
“当时希望女儿能读个研究生,至于后面读了博士、博士后则没在预想之内。女儿是1985年出生的,去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还被破格评为副教授。”赵解放说。
70年变迁
2009年退休之后,考虑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的女儿、女婿工作比较繁忙,他和老伴就承担起了照顾外孙生活、学习的家庭“后勤”工作。
帮忙照看小外孙的余暇,爱唱歌的赵解放还积极参加社区合唱团的排练。采访中他透露,合唱团正在排练一台节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回顾过去的70年,赵解放对自己家庭的变化有着很深的感触。即便现在生活优越,他依然还是很节俭,剩馒头、剩菜从来舍不得扔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赵解放正在读小学。“饥饿的感觉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由于粮食短缺,生产队大食堂的饭菜当时定量很少,根本吃不饱,油渣、树叶、野菜、玉米棒子芯等都曾是用来充饥的食物,因为饥饿,放学的时候经常感觉头昏、无力。”
谈及当下的生活,赵解放感到幸福而满足。
5月18日,为纪念西安解放70周年,《西安日报》在西安烈士陵园举办了主题诗歌朗诵活动。作为被邀请的一员,赵解放非常感慨: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工厂,但从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赵解放迎来了第二个小外孙的出生。
“希望他们将来能学有所成。”谈及对孙辈们的期望,赵解放说,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有文化、有知识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