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小学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学生应该在这个时期打好基础。但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还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因为数学应用题大多具有实用性和层次性这样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应用题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引言: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锻炼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思维的养成,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不断提升和锻炼自身的情感表达、认知能力、态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自觉主动性地参与式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因此,应当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内在的動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应用题的难点给学生讲解出来,并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富有趣味性的讲解方法,更加深受学生的欢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审题细节,培养解题思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需要从审题入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对题目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量,对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具体思路。应用题一: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同时保持40km/h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那么这两辆车经过多久会相遇?应用题二: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在距离甲地30km的地方以4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对这两道应用题,学生若是不仔细审题,看起来都是相遇问题,可实际上经过仔细阅读发现第一题是相遇问题,第二题是追击问题,两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审题马虎,导致解题思路出错,解题错误。因而,在审题环节,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找出已知条件,所求未知量,思考题目是何类型,缺少哪些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逐步找到解题思路。
三、学会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自主反思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难度较大,经常会存在一些认知的偏差,这就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进一步地发展。如何更好地克服认知偏差,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反思,教师必须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因为成功的体验会经常被淡忘,而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就会让学生难以忘记。尤其是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在老师的反复强调和讲解后还无法改正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陷阱的设置,让学生进入到错误的境地,然后反思、吸取错误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加强知识的巩固。除此之外,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进行思考。其次,再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运用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伴随课改的深入,数学应用题的求解同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越发紧密。数学应用题的求解不再单独重视数量关系的挖掘,也越来越多地侧重学生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求解相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数量关系的挖掘之外,也要灵活地应用画图、动手操作等一些体验操作来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做的抽象性与简化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借助字母、数字等不同数学符号构建的等式或不等式和图像、图表等描绘客观事物特点与内在关联的数学结构表达式。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可以为实际问题和数学工具建立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构的方式解决多元化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应用题解答当中的困难。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维方法,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解题步骤。经过仔细审题、确定问题、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从问题推导计算过程,最终达到又快又准解决应用题的目的。比如,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将长20cm、宽16cm的纸板剪成大小相同的最大正方形,能剪多少个?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利用系统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第一步,审题,清楚题目要求;第二步,画图,应该怎样剪,进行问题倒推;第三步,求20和16的最大公因数;第四步,沿长和宽各能剪几个,总共能剪多少个。这样的系统思维方法适用于任意类型的应用题。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彦军.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81-82.
[2]张文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0(06):127.
[3]杨世学.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J].名师在线,2020(14):25-26.
(广西省百色市田林县旧州中心校)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引言: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锻炼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思维的养成,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不断提升和锻炼自身的情感表达、认知能力、态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自觉主动性地参与式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因此,应当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内在的動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应用题的难点给学生讲解出来,并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富有趣味性的讲解方法,更加深受学生的欢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审题细节,培养解题思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需要从审题入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对题目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量,对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具体思路。应用题一: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同时保持40km/h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那么这两辆车经过多久会相遇?应用题二: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在距离甲地30km的地方以4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对这两道应用题,学生若是不仔细审题,看起来都是相遇问题,可实际上经过仔细阅读发现第一题是相遇问题,第二题是追击问题,两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审题马虎,导致解题思路出错,解题错误。因而,在审题环节,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找出已知条件,所求未知量,思考题目是何类型,缺少哪些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逐步找到解题思路。
三、学会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自主反思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难度较大,经常会存在一些认知的偏差,这就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进一步地发展。如何更好地克服认知偏差,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反思,教师必须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因为成功的体验会经常被淡忘,而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就会让学生难以忘记。尤其是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在老师的反复强调和讲解后还无法改正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陷阱的设置,让学生进入到错误的境地,然后反思、吸取错误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加强知识的巩固。除此之外,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进行思考。其次,再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运用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伴随课改的深入,数学应用题的求解同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越发紧密。数学应用题的求解不再单独重视数量关系的挖掘,也越来越多地侧重学生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求解相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数量关系的挖掘之外,也要灵活地应用画图、动手操作等一些体验操作来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做的抽象性与简化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借助字母、数字等不同数学符号构建的等式或不等式和图像、图表等描绘客观事物特点与内在关联的数学结构表达式。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可以为实际问题和数学工具建立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构的方式解决多元化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应用题解答当中的困难。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维方法,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解题步骤。经过仔细审题、确定问题、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从问题推导计算过程,最终达到又快又准解决应用题的目的。比如,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将长20cm、宽16cm的纸板剪成大小相同的最大正方形,能剪多少个?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利用系统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第一步,审题,清楚题目要求;第二步,画图,应该怎样剪,进行问题倒推;第三步,求20和16的最大公因数;第四步,沿长和宽各能剪几个,总共能剪多少个。这样的系统思维方法适用于任意类型的应用题。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彦军.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81-82.
[2]张文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0(06):127.
[3]杨世学.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J].名师在线,2020(14):25-26.
(广西省百色市田林县旧州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