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周窑:美丽的村庄会说话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26日,焦作市審计局薛殿成被派驻中站区周窑村任第一书记。五年来,中站区委、区政府和审计局驻村帮扶队围绕“以生态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山村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和努力,周窑村山乡面貌发生了巨变,由省级深度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近日,中站区文联和华东师范大学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对周窑村进行实地采访,以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创作,讲述了周窑村的脱贫致富故事。展示了焦作市中站区委、区政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扶贫决心,也传递了周窑村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喜悦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立体呈现了一幅众志成城又极具人情温暖的怀川扶贫画卷。
  周窑村位于太行山南麓,隶属于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山村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山村。
  从焦作市区沿着龙尚公路一路向北,越往山里走,气温越低,车窗外漫山遍野的枫树和黄栌不见凋零,反而更见风骨,在天地间摇曳着一片片的红。
  秋山映霞一川红,
  落叶逐流两岸枫。
  忽如一夜风霜降,
  犹似画上粉墨倾。
  十月的周窑村就像孩子的笑脸一样蓬勃而又灿烂,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把大山深处的故事一一唤醒。
  美丽的村庄在歌唱
  据史志载,明朝时候周窑村90%以上村民姓周,世代以经营钧瓷窑业为主,附带以经营煤窑、碗窑、砖瓦窑、铁汞窑等为生,历史上曾取名“周家窑村”。据说,明朝堪舆大师刘伯温途经此地,环顾四周后发现,北有玄武坐镇、南有朱雀相迎、东有青龙环绕、西有白虎相拥,周窑实在是一方藏风聚气、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800多年的文化和历史浸染,周窑比之周围其他的山村,似乎多了一分绵长厚重的味道。
  周窑村最大的特色是她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村落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十二回山、寨界山侧立两旁,泉水河穿村而过,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明代石民居依山望水,三五错落,其中保存完好的石窑洞、石民居约70余座。村落里遗留下来的石磨、石碾、石狮、古井、辘轳等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几条专门铺设的石头小路蜿蜒向前,通向村外的世界,似乎是开启古老村庄的重要密匙。山神庙、老君庙、古瓷窑、古栈道、抗战时期的藏兵洞等一些历史遗迹分散四周,似乎都在讲述着古老村庄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曾七次到访龙翔山拍摄风光照片,每次过来,周窑都是他的必去之地。春天的山花,夏天的溪流,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冰挂,还有这些古朴而神秘的石民居……周窑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风霜,点点滴滴皆可入镜。
  这样的周窑村,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但事实却是,这么多年来,周窑一直都是一个安安静静、养在深闺的寂寞少女。
  远离城市工业文明的烦扰喧嚣,在岁月的风霜洗礼中,她一边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蹒跚向前,一边曼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你见与不见,她都在那里。
  踽踽而行,不悲不喜。
  美丽的村庄有忧伤
  2013年,周窑村被认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120户3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出去挣钱闯荡“跑路子”了,村里留下来的都是些“993861”(老人、妇女和儿童)人群 。
  “羊肠路,草上墙,荒山野岭石头房,有女不嫁周家郎”。短短几句顺口溜,写出了昔日周窑之穷困。2015年,村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
  那时的周窑,是贫穷的,也是自卑的。
  2015年秋,周窑村18岁的女孩许丽霞收到了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读医是年轻女孩一直以来的理想,可医学专业6000元的高昂学费让她为难,许丽霞的父亲在她两岁时因山体滑坡不幸身亡,母亲诸小凤智障,生活都难以自理。
  6000元的学费不算高,却是许丽霞从未见过的大数字。上省城念书承载了她和母亲迫切想要改变命运的念想,也承载了年轻女孩想要走出大山的希望。
  挨家挨户低头借钱的日子对于18岁的女孩来说是难以启齿的,她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那时的许丽霞,时常会将目光望向山外,越过漫山遍野的红枫,越过层层叠叠的雾岚,想象着山外的滚滚红尘与盛世繁华。
  “如果不念书,我这辈子会怎样?是不是会像祖辈们一样面朝大山背向天,每日里为生活而挣扎?” 念过书的她看得到眼前的苟且,却也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和她一样困惑的,还有村里的靳淘气。
  靳淘气的父亲因病去世,留给他的除了家徒四壁的破房,还有几万元的欠款,母亲常年生病需要吃药,本来还能打个零工的妻子又怀上了二胎,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靳淘气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就像山坳里的雾岚一样,摸不着边儿,看不见底儿。看着妻子越来越大的肚子和越来越瘦的脸,靳淘气觉得自己的心都在滴血,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撑起家中的一片天,时年47岁的他已经不再年轻,只能偶尔打个零工,以后的日子究竟该何去何从?
  村支部书记连足意想组织村民修建主题文化长廊,美化村容村貌,可将村里剩余的村民里外扒拉了一遍,竟找不到几个能干的青壮劳动力。劳动力为何会流失?昔日刘伯温断言的风水宝地为何再也聚不住人气?看着眼前逐步呈现出“空巢”倾向的小山村,连足意一直在反问自己。
  群山外松涛阵阵,村庄里溪流潺潺,这是美丽的村庄在吟唱,也是美丽的村庄在忧伤。
  其实,历史上的周窑村也曾有过鼎盛的时期。据史载,明朝中期周窑村居住人口1500余人,周氏家族制作的钧瓷工艺精良,大受欢迎,久而久之“周家窑村”也远近闻名。明末清初后,周家窑村陶瓷产业走向没落,周氏人口外迁,“连、靳、许”三大家族迁徙此处休养生息、男耕女织至今,周家窑村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周窑村。   群山之外,風云嬗变多少年,为何周窑村总是走不出眼前的困局,脱不掉贫困的命运?
  周窑,又该怎样,才能恢复昔日的荣光和灿烂?
  美丽的村庄在说话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了精气神,怕的是看不到破局而出的希望。
  20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席卷全国,周窑这个省级贫困村也赫然在列。
  2015年8月26日,焦作市审计局委派薛殿成驻周窑村任第一书记。
  “我为改变而来,只要周窑村还有一个贫困户,我就不会走。”薛殿成望着眼前群山环抱之下美丽却又孤寂的小山村,掷地有声地撂下了这么一句话。
  伴随着这句话语的,是五年来始终如一的兢兢业业,和五年来不辞辛苦的山高水长。
  歇台掌上有他走过的脚印,古瓷窑里有他考证的身影,贫困户家中他对老人嘘寒问暖,杂果园里他向专家虚心求教。漫山的红叶红了又绿,河旁的芦花白了又青,小村庄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五年来他工作的印痕……
  是年的秋天,薛殿成敲开了贫困户诸小凤的家门,看到的家徒四壁和一室清寒让他心中深深震动,当听到许丽霞懂事的话语时,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那年他第二次落泪,第一次是他母亲查出癌症晚期妻子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驻村在外的他落泪了……
  三天不到的时间,薛殿成将职工捐款和自己的工资,凑齐了6000元交到许丽霞手上。“霞,千万不能放弃读书,读书是贫家子弟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最好机会。没钱了,就给叔打电话……”
  在靳淘气家里,薛殿成听说他早些年曾学过一些养蜂技术,就鼓励他发展特色养殖。随后的日子里,薛殿成又帮他申请了3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买进了50箱雏蜂,联系技术人员,安排他参加了养殖培训班。第二年,靳淘气家的蜂箱发展到了100余个,年销售蜂蜜2000多公斤,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靳淘气靠着养蜂技术做成了“甜蜜事业”,实现了光荣脱贫。
  许丽霞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靳淘气也添了千金,喜为人父。可周窑村像诸小凤、许丽霞、靳淘气一样的贫困户还有许多。
  政策性的外在“输血”只能缓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实现村庄的自我“造血”,让全村贫困人口都能有稳定的收入、致富的机会、发展的平台,才是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
  周窑村的选择是发展山区林果种植。
  “不能等,从现在开始拓展山区林果种植,以特色种植、休闲采摘带动全体村民的脱贫致富……”在2016年初的一次村主题党日会议上,薛殿成针对部分党员有“等、靠、要”思想,说了上面一番话。
  村委干部统一思想后大家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不能等……”,而每个“不能等”的后边就是一个个帮扶措施、人员、规划,等等,“不能等+……”已成为大家推进帮扶工作的有效手段和工作方法。
  不能等,确实不能等。
  不能等,坚决不能等!
  脱贫的号角已然吹响,攻坚的战鼓也在轰鸣。扶贫工作上有总设计师亲自督阵,领航掌舵,下有党员和扶贫干部冲锋一线,克难攻坚。
  美丽的村庄不能等,大好的形势不能等。
  在“不能等”书记薛殿成的督促下,周窑村开启了自己的林果种植计划。
  七八年前,村民靳祥忠也曾在自家的地里种植桃、杏、核桃等杂果,果树第二年就挂了果,杏黄桃红,果实累累,甚是喜人。“当时想着能赚一笔钱了,没想到最后果子全烂在了树上,之前投入的苗木、肥料钱也打了水漂儿。”靳祥忠说起那时候眼中还是很受伤,“种植量少且山高路远,批发商说不够装车跑一回,自己把果子运出山卖,连路费都划不来,干脆不管了,叫上乡邻们,谁想吃谁来摘吧。”
  “山区种植必须得有特色、上规模、形成产业。”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2016年,村两委班子将村里现有土地规划整理后,选出500亩,采取“党员+贫困户+专业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开始筹建林果种植基地。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身为党员、有林果种植经验的靳祥忠头一个就报了名,并自愿充当技术辅导员。
  有了领头羊,群众心中也有了方向,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 500亩的林果种植基地顺利建成。
  与此同时,已经停摆多年的周窑村果品专业合作社也在这一年恢复了运作,并邀请市、区两级的林果种植专家对林果产业进行指导,34名贫困户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门别类种起了各类经济杂果。
  可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种植基地的果树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但挂果率低,口感差,病虫害严重,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村民们期盼的目光黯淡了下来。
  薛殿成和村两委班子一边安抚村民,一边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时年57岁的薛殿成自学了《山区林果种植手册》,手机上下载了农科在线APP,遇上疑难问题就亲自跑到农业部门去请教专家。他相信,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果园里的桃花红了又白,开了又落。
  2018年秋,在林果基地第一批果子成熟适销的时候,周窑村成功举办了山区林果采摘节,特色农产品“大白沙杏”“红啤梨”成为大家争相抢购的果品。林果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村人均收入12000元。
  同年,薛殿成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第一书记”;周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五星级”农村基层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连足意和致富带头人靳祥忠分别被推选为省级和市级劳动模范。
  林果产业发展带动了山村经济的振兴。
  周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美丽周窑,不再自卑,褪去了昔日的羞涩,搭乘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列车,向着幸福不断前进。
  2019年,周窑村引进了电商平台,依托果品专业合作社新建了900平方米的山货加工交易市场,以合作社+电商+山货交易市场的“3+”模式进行山区特色农产品合作运营。“3+”模式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的当年贫困户靳开通果品收入35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同时,山区林果种植也带动了其他方向的投资。由焦作市涌清饮品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新建的桶装、瓶装山泉水项目日前进入了试生产阶段,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可实现20人的就业安置,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
  昔日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摆脱了贫穷,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底,周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4000余元增至16000元,成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至2020年9月,周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3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山村面貌的巨大改变,是村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美丽的村庄在说话,她将自己的故事讲给你我听,讲给大家听,讲给整个怀川大地……
  希望在望 未来可期
  在《流光影韵》艺术摄影展中,中站区摄影家协会的一张照片《春上周窑》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照片上的周窑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现实中的周窑比照片上更加美丽,绿得更加生动。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山村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2018年1月17日,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一行轻车简从来到周窑村进行调研。之前的几次走访他已然对周窑村的情况了然于胸,在听取了薛殿成和村两委班子关于产业发展的汇报后,王小平明确指出,要结合周窑村的实际情况,把休闲、度假、登山、果实采摘等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让群众切实享有更多实惠和幸福感。
  是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会更有亮色,群众心头才会有喜色。
  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周窑村作为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的一个试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2017年3月9日,焦作团市委组织全市市直单位及青年志愿者千余人来周窑村义务植树。千余名年轻的“志愿红”,给早春的小山村带来一抹亮色。
  “志愿红”们在周窑的山坡上种下了千余株果树,周窑村“林果种植基地”也被亲切地命名为“共青林”。他们在播撒下绿色希望的同时,也将周窑这个美丽山村的诗意和古朴通过微信和朋友圈传遍了大江南北。
  以后的日子,来游玩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诗意周窑俨然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其实,早在2016年,焦作市规划设计院就曾到访过周窑,并给山村带来了《周窑村整体发展规划》,整体规划把绿色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保护放在第一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植入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链接到了现代文明之中。
  也是在那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现代城市人群在烦扰喧嚣之外,也想要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觅一方净土来诗意的憩居,禅意的生活。眼前这扑面而来的青山秀水、静谧古朴的古村落、休闲惬意的石民居,不正是疲惫的城市人孜孜以求的精神故园吗?
  何况,古老周窑还有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让人在心灵放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朴悠长的文化韵味。背桩、耍老虎、高跷、传统武术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重阳节等重要节日,都会隆重登场。从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扫床歌》让“古婚礼”民俗文化在这里有了鲜活的传承。至今,村民连启友手中还留存着60多年前的古老歌词。所有的这些,都来自于村庄几百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也是其他山村难以复制的底蕴。
  2018年,河南旅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芳带着省设计专家两次到访周窑,实地考察后给这个古老村庄带来了更为精准的定位——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
  “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在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的乡村,保留住青山绿水,积极推进‘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坐在田埂上喝咖啡,站在山顶上望月亮’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对生态和环境的要求很高,既能让游客体验到山村风情,又得让游客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也就是要做到‘烧饼两边吃’。”专家们将意见告诉了村两委班子。
  大家明白,脱贫摘帽只是贫困群众迈向新生活、实现新奋斗的第一步,并不是山村建设的终点,之后还要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山村,要让村民们站在田埂上、山坡头就能看得到希望,望得见未来……
  为了实现周窑进一步的华丽转身,村两委班子定规划,跑路子,争项目,要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标准上发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软环境上着力。全村在水、电、路、网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的基础上,扩建了林果种植基地和党群活动中心,新建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体育健身广场、主题文化长廊和彩绘文化墙,农户厕所改造、垃圾分类管理、村容村貌整治、医疗和教育保障等软件工程也稳步推进。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山村是个永恒的命题,眼前的事儿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更多的事儿要一年接着一年干。
  如今的周窑村民,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家园。“这是我们的山,我们的水,我们的家园,将来我们还要把这方水土传承给子子孙孙,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目前,富裕起來的小山村正在筹备发展休闲民宿和三产旅游,‘河南省历史文化古村落’的申报报告也呈交到了省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窑将会以更加靓丽的姿态进入大家的视野。”党支部书记连足意说起周窑的未来,信心满满。
  山村变绿了,周窑变美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说,淳厚质朴的民风,辛勤努力的劳作,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向前再迈一步的决心。
  这些,都凝结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里,凝结在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命题中。
  尾声
  薛殿成驻村的村委小院旁有一株山核桃树,细细的枝条上挂满了青色的果实。山核桃五年开始挂果,十年才进入盛果期。
  对于现年已经59岁的薛殿成来说,今年已经是他驻村的第五个年头了,就像是这棵山核桃树,他的驻村工作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2019年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审计局领导班子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想让他回来。薛殿成说,“其实也挺想回去的,但总觉得事儿还没做完,回局机关我的心里不踏实啊……”这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脱贫户李小花的打趣:“薛书记啊,你常说‘周窑不脱贫,老薛不走人’,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别人问他:“老薛,你从市区往返一趟周窑得个把小时吧?都快退休的人了也不图啥进步,那你图个啥?”
  “图啥?我不图啥!山外的繁华,无穷的远方,这些都与我无关了,但眼前的这个小山村,这些淳朴的村民,都和我有关。对于周窑,当初我是怀着一颗初心而来的,也想要点亮了万家灯火再去……”薛殿成目光坚定。
  今年大学毕业的许丽霞已经被焦作矿务局医院正式录用,她用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阻止了贫穷的代际遗传。
  轮休的日子里,她会到村卫生服务站帮忙,如她当时所想的那样,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家乡,接续传递着爱和希望。
  有时候,她也会来找薛殿成聊天,“叔,那会我有点想不通,觉得即使不读书,我出去打工赚钱,也是能走出这片大山的,但现如今我想明白了,如果不念书,我将来要走的路会比现在难上很多……很多……”
  临走的时候,路过靳淘气放蜂的山坳,他跟薛殿成熟稔地打着招呼。
  这几年,养蜂这个“甜蜜事业”让靳淘气一家走上了“甜蜜脱贫路”,以前沉默寡言的他也变得热情开朗了很多,黝黑的脸上也常常挂着笑容。
  “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语,都比不上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更能让人感动,更能给人带来成就感……”薛殿成眺望着远方,心中若有所思。
  暖阳下,一排排金黄色的蜂箱在山坡上一字排开,那里面装着的是甜蜜,盛着的是幸福,让人感受到的是希望。
  甜蜜的周窑,青春正好。
  诗意的周窑,未来可期。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8日,“行知少年·爱国爱郏”全域研学闭营仪式在郏县姚庄举行。姚庄旅游中心的大会议室里,来自郏县各乡镇的上百名小学生,面对老师深深鞠躬。他们极度隐忍着啜泣,却无法控制颤抖的双肩。学生对面,几十位老师的泪水划过脸颊,落地有声。  走出礼堂,簇拥而来的家长,把老师和教官们团团围住。偌大的广场上空,家长们感激的话此起彼伏。  家长们应该说声谢谢。为了此次全域研学,郏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王凯
期刊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神州大地蔓延。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就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南阳市仲景社区药都路卡点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值守期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200服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而这批中药的捐赠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南阳市匡济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主任中医师刘国印。  家学渊源育良才  1969年5月,刘国印
期刊
庚子鼠年,桥西人民正处于新春佳节的热闹中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袭来。  武汉告急!全国告急!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向全国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在寒冬里为亿万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陕西省富平县齐村镇桥西人民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下,早行动、早部署、早
期刊
走进位于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锦城花园一期,可以看到道路整洁平坦,绿植生长得郁郁葱葱。绿化带旁边竖起的展板上写着:学习我们身边的榜样。展板上的照片是社区评选出来的“好媳妇”“好婆婆”。锦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服务中心的小广场上有一块LED显示屏,上面循环播报着近期国内疫情防控情况。小广场上有老人带着孩子玩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人进进出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小区内其
期刊
群众幸福我幸福,冷暖时刻挂心上。吃亏在前而后已,享受在后勇担当。睿智铺就致富路,巧手描绘贫困庄。人居环境庭院美,灯火璀璨喜若狂。流光溢彩撩人醉,仙境飘渺入帝乡。  ——这是人们对河南安阳县崔家桥镇双塔村党支部书记宋玉印的啧啧称赞!  鸟雀酣眠,天色微明。萤飞临水见,犬吠隔篱闻。旖旎洹畔双塔村,闻说鸡鸣见日升。街道两旁的鲜花摇曳着身姿,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清风扑面而来,暗香飘渺缭绕。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
期刊
细雨蒙蒙的深秋,车子在崇山峻岭中慢慢行驶,转了一弯又一弯。“到了,前面就是我们的寨和村。”董红军对我说。“这个山路晚上开起危险!” 司机说。“我开了三年!”董红军说。站在开满白花的茶油树旁眺望寨和村,两座高山之间的沟里有不少人家,在半坡和坡底。  “董书记是好人,是共产党的好干部!”“解放以来的驻村干部,没有哪个能与董书记相比!”“董书记没有官架子,比我们的亲人还好!”“董书记是办事实的好领导!”
期刊
他是买多创始人;  他是中国社交电商平台的打造者;  他是中国提出“消费省钱,分享赚钱”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O2O电商平台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实现“积分换购”的设计者;  他是中国买“赠”品送“正”品的营销理念的创造者;  他是中国共享电商的实践者。  邵玉鹏生于河南省豫北地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却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华丽转身为叱咤商界的传奇人物。  2008年,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我受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委宣传部的委派,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建安区苏桥镇司堂村,缅怀革命烈士英灵,采访、记录烈士的英雄事迹。  距今92年前的1928年2月12日,司堂村及周边村庄的2000多个贫苦农民,在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李杜,县委委员、团縣委书记陈云登,县委委员、司堂村农民协会主席薛朝立的直接领导下,举行了农民暴动。他们高举“工农革命军”大旗,颈系红布标志
期刊
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鲁西南,与苏、豫、皖三省接壤,面积12200多平方公里。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与河南洛阳齐名的牡丹之乡。又因其东接沿海港口,西连中原腹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其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该市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发展机遇,城镇化建设进程更为加快,由此,也为众多建筑企业提供了营销拓展、竞标施工的良好契机。  2018
期刊
黄围孜村位于息县项店镇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湿过渡地带,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种植结构较单一。全村16个村民组、共834户,3172人,耕地面积4685亩。  自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以下简称“地矿三院”)2015年定点扶贫黄围孜村以来,村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张磊及工作队围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救助、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易地搬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