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以和为贵”思想是人民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通过对“以和为贵”思想发展的了解,使得对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和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更加紧密,彰显“以和为贵”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描述,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106-02
“以和为贵”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墨家、道家、佛家都有所体现,对“和”的理解都有团结、和善、和谐、爱人的意思。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倡导的是“以和为贵”,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渲染和熏陶。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和”的概念出现很早,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春秋之前《尚書》《易经》中, 就产生了“和”的概念, 主要指和谐、和善之义。“以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以和为贵”作为一项人际交往和谐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能够在各方面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更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人和”是万事成真的基础,外界的一切因素都是随时改变的,“人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聚在一起,才能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把事做好。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每个个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孟子提出的思想正是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共同理想。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都能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主张互相帮助,共谋福利,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各民族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墨家思想是“以和为贵”思想的另一种呈现。自古以来,万事“和”,才能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以和为贵”思想体现的也是一种宽容的精神,不斤斤计较,凡事大度对待,把“和”的理念完美体现。
道家倡导“不争”,在道教教义中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意思。如今引申为是一种谦让的态度,不争不抢,以柔弱不争作为修养自我,处事生活的教义。其中也隐含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凡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去跟别人攀比,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能够知足,知止,寡欲,能够战胜自己,从而为完善自己,以此有益于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二、“以和为贵”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现代价值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以和为贵”的价值都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优良品格。“和”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为人处事上,更体现在民族与民族的团结友爱上。可见,“以和为贵”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依然在人民心中熠熠生辉。
(一)“以和为贵”是人与人的相处原则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以和为贵”,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它不是单个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人和人按照一定社会关系的结合。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为了个人利益产生摩擦。而“以和为贵”就是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因此,“以和为贵”正是处理人们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能够约束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以和为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准则
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以和为贵”,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在各个公共的地方都能看到的标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如果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环境,比如乱砍滥伐、排放污水等行为,到最后只能是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毁了自己的家园。优美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大家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因此,人与自然“以和为贵”,才能和谐共生。
(三)“以和为贵”是民族与民族团结的最高境界
民族与民族之间团结的最高境界是“以和为贵”,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和提升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到民族与民族都贵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旨在“以和为贵”思想的渗透,坚持能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携手前进。各民族共同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团结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向着“和”的方向聚在一起,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勇前进。
三、以“和”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和为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团结互助,始终秉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原则,共同凝聚坚定的信念、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 (一)以“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信念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共处一个国家,有着同一个梦想,凝聚着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不移,永远不变。各民族只有“和”在一起,才有凝聚在一起力量和信念。“以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也是“以和为贵”的体现。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团结一心,既要“和”,也要“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二)以“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千百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穷困潦倒,即便如此,人们从不放弃,各民族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经过各民族不断地努力,共同把敌人赶出中国。各个民族同处一个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命运,只有“和”在一起,把各民族的力量拧在一起,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各民族始终秉持着“以和为贵”的思想,使得各民族集中力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
(三)以“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儿女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成了躯壳。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成果源远流长,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儒家文化的“以和为贵”思想已经渗透到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民族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中华文化得到好的、积极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儒家的“以和为贵”思想共同推动着中华各民族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以“和”培育中華民族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百年的抗战中,各民族人民的血早已经流到一起、心早已经聚到一起,“以和为贵”已经在各民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在面对敌人残暴的入侵,各民族团结奋战,共御外辱,共同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民族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骨肉培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最崇高的热情,最忠诚的真心爱国,各民族要紧密联系,团结友爱,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艰苦奋斗。
总而言之,“以和为贵”的思想,经过漫长的继承、丰富和选择,已经被中华民族的人民普遍接受,并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熟练应用,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以和为贵”思想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中得以渗透到人民的头脑中、心中,形成人民的优良品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艰苦奋斗,为国家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李佑球.儒学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精神[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87-89.
作者简介:
张晴晴,女,河南永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虹,女,内蒙古通辽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106-02
“以和为贵”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墨家、道家、佛家都有所体现,对“和”的理解都有团结、和善、和谐、爱人的意思。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倡导的是“以和为贵”,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渲染和熏陶。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和”的概念出现很早,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春秋之前《尚書》《易经》中, 就产生了“和”的概念, 主要指和谐、和善之义。“以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以和为贵”作为一项人际交往和谐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能够在各方面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更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人和”是万事成真的基础,外界的一切因素都是随时改变的,“人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聚在一起,才能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把事做好。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每个个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孟子提出的思想正是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共同理想。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都能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主张互相帮助,共谋福利,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各民族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墨家思想是“以和为贵”思想的另一种呈现。自古以来,万事“和”,才能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以和为贵”思想体现的也是一种宽容的精神,不斤斤计较,凡事大度对待,把“和”的理念完美体现。
道家倡导“不争”,在道教教义中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意思。如今引申为是一种谦让的态度,不争不抢,以柔弱不争作为修养自我,处事生活的教义。其中也隐含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凡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去跟别人攀比,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能够知足,知止,寡欲,能够战胜自己,从而为完善自己,以此有益于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二、“以和为贵”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现代价值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以和为贵”的价值都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优良品格。“和”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为人处事上,更体现在民族与民族的团结友爱上。可见,“以和为贵”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依然在人民心中熠熠生辉。
(一)“以和为贵”是人与人的相处原则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以和为贵”,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它不是单个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人和人按照一定社会关系的结合。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为了个人利益产生摩擦。而“以和为贵”就是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因此,“以和为贵”正是处理人们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能够约束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以和为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准则
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以和为贵”,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在各个公共的地方都能看到的标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如果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环境,比如乱砍滥伐、排放污水等行为,到最后只能是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毁了自己的家园。优美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大家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因此,人与自然“以和为贵”,才能和谐共生。
(三)“以和为贵”是民族与民族团结的最高境界
民族与民族之间团结的最高境界是“以和为贵”,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和提升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到民族与民族都贵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旨在“以和为贵”思想的渗透,坚持能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携手前进。各民族共同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团结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向着“和”的方向聚在一起,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勇前进。
三、以“和”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和为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团结互助,始终秉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原则,共同凝聚坚定的信念、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 (一)以“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信念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共处一个国家,有着同一个梦想,凝聚着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不移,永远不变。各民族只有“和”在一起,才有凝聚在一起力量和信念。“以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也是“以和为贵”的体现。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团结一心,既要“和”,也要“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二)以“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千百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穷困潦倒,即便如此,人们从不放弃,各民族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经过各民族不断地努力,共同把敌人赶出中国。各个民族同处一个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命运,只有“和”在一起,把各民族的力量拧在一起,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各民族始终秉持着“以和为贵”的思想,使得各民族集中力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
(三)以“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儿女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成了躯壳。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成果源远流长,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儒家文化的“以和为贵”思想已经渗透到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民族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中华文化得到好的、积极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儒家的“以和为贵”思想共同推动着中华各民族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以“和”培育中華民族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百年的抗战中,各民族人民的血早已经流到一起、心早已经聚到一起,“以和为贵”已经在各民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在面对敌人残暴的入侵,各民族团结奋战,共御外辱,共同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民族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骨肉培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最崇高的热情,最忠诚的真心爱国,各民族要紧密联系,团结友爱,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艰苦奋斗。
总而言之,“以和为贵”的思想,经过漫长的继承、丰富和选择,已经被中华民族的人民普遍接受,并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熟练应用,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以和为贵”思想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中得以渗透到人民的头脑中、心中,形成人民的优良品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艰苦奋斗,为国家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李佑球.儒学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精神[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87-89.
作者简介:
张晴晴,女,河南永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虹,女,内蒙古通辽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