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就极端 心态没放平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当街被摔、温州老人活动房与黑龙江敬老院接连被纵火……种种社会怪现象似乎在不断挑动社会的底线,更让人惊愕的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有一大把人生阅历的老年人居然也成了此类极端事件的主角。
  个人极端事例不等于治安恶化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并非中国独有。例如,美国有哈桑发动的福德堡美军基地袭击案,欧洲有挪威的布雷维克枪击事件。与中国今天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不同,它们都有极端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我国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多出于个人利益或精神健康方面的原因。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突然、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令公共安全部门的防范、打击十分困难,中外概莫能外。目前,我国个人极端事件的频发并不能说明总体治安形势的恶化。与此同时,也反映一个事实: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价值更加珍视,对政府公共安全服务供给能力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社会转型期,人心变冷硬
  这类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分布不均衡,很可能会造成人人自危的社会后果。这种所谓的不安全感弥漫,让人都感到他人有威胁。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公众社会心理不断走向开放、进步,但同时公众社会心理中一些病态心理、深层次的问题也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暴戾心、浮躁心、自我膨胀等等,做事越来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有社会观察者说“社会变狠的趋势正在加剧”,还有人说“变狠正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性格”。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熟人社会”。人们常常认为熟人才好办事,陌生人间交流遇到障碍就认为遇到了刁难,因而产生了敌意、愤怒、怨恨。这种“熟人社会”遇到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规则、秩序还没有完善,社会信任感被挤压破碎。
  极端事件的制造者情商低
  根据现有的报道,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的人格障碍或者精神障碍。极端事件制造者常有爆发型人格障碍,就是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而又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其次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种人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缺乏罪责感。
  此外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情商低下,就狭义心理学上说,构建情商的一个最重要能力就是克制冲动的能力。因此,情商低的人很容易成为极端事件的主角,让自己沦为激情的奴隶。
  看待极端事件要理性
  “极端事件”不能只看到破坏性,也应当看到极端事件已用另一种方式促使社会进步,比如说孙志刚对于废除收容方面的法规所起的作用,近期的极端事例发生提醒人们注意社会安全漏洞。社会文明就是要化解那些天然的、社会生活中避不可免的大大小小的敌意。这些事件从某一角度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公正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减少消除病态社会心理形成的土壤,也就可以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高度透明的时代,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很容易导致恐怖情绪的广泛传播。这就是风险的放大效应。这同时也鼓励大家理性思考,客观冷静对待这些事情。完全没必要自己吓自己。风险社会确实有很多安全风险,但没有渲染的那么可怕,不要被那种负面的情绪所感染。理性的公民能够客观地看待媒体的报道,得出正确的结论。
  抚平内心的戾气
  当下的社会图景太复杂了:有备受争议的“校长开房”,也有车祸中舍身推开学生的教师;有对“小悦悦”漠然的过路人,也有伸出双臂救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因此,对于社会的判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而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的种种深层变化来判断当下的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在社会极端事例之外,“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系列引起热议,体现出百姓在不约而同地树立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型,反映出人们的道德自觉,这说明整体上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积极向上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和认同的说法。当极端事件所传递的怒气投射到个人身上时,这个人内心足够强大,并不认同这种做法,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影响到他。个人在受到负面思潮影响时,提高自控能力,拥有充实的生活内容,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让内心滋润平和,洋溢着快乐之情,这无疑能抚平内心的戾气。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方面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党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和真情关爱,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更是对人的身心带来直接的压力。而加强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