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形地貌是影响植被、气候和土壤分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显著特征,可以将全省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山地区、中部低山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本文重点阐述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落叶松与红松混交模式,旨在为低山丘陵区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混交造林模式
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低山有大黑山、吉林哈达岭等海拔多在600m以下,基岩为花岗岩和变质岩。在威虎岭和大黑山脉周围分布着低山丘陵,丘陵之间山谷纵横、河流密布、东辽河发源于此。河谷间分布有蛟河盆地和第二松花江部分冲击平原。该区土壤类型为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肥沃中性黑土。
吉林省永吉县低山丘陵区落叶松、红松混交模式。该模式位于东部山地区,属于东部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东北最常见的适生树种长白落叶松为主要造林树种,三年后在其内配置红松,使其可以在幼树时期蔽荫,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1.自然概况
1.1地形地貌
永吉县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的前缘,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区,整体地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平缓,形成平原区-丘陵区-中低山地区,海拔高度依次递减的地理景观。海拔超过1000m山峰有7座,海拔在500m至1000m的有200余座。主要山峰有肇大鸡、南大岭、南楼山、大砬子等。
1.2气候
永吉县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干寒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好天气,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5.3℃,1月平均气温-15.7℃,极端最低气温-40.4℃;7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7.8℃。无霜期142天,最长达163天,最短达117天。年平均日照为2389.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77.4mm。极端年最大雨量948.8mm,极端年最少雨量464.5mm。
1.3水文
永吉县水系属黑龙江第二松花江中游水系,境内现有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8条,河流总长度705.7公里。其中,饮马河属于二级河流,在永吉县境内长61.4公里;温德河、岔路河和鳌龙河3条河属于三级河流,总长157.4公里;四级河流7条149.9公里;五级河流27条337公里。
2.技术思路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长白山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了落叶松与红松混交造林的退耕还林模式。以长白落叶松为主要的退耕还林树种,3年后在其内配置红松,使其可以在幼树时期蔽荫,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主要技术措施
3.1育苗栽植
采用床式播种育苗的育苗方式,随整地随造林的整地方式,选用长白落叶松和红松为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春季人工植苗造林。长白落叶松苗木规格选用Ⅰ、Ⅱ级1-1换床苗,造林株行距为1.5m×2m。红松苗木规格选用Ⅰ、Ⅱ级2-2换床苗,造林株行距为3m×4m。
3.2主要技术
为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全面使用高效吸水剂,其比例为1:200。将高效吸水剂稀释1-2小时,使其完全溶解后,将成把的苗木根部全部浸泡在溶液中,然后放入苗木罐内进行栽植,并进行拉线定点,栽植点定位。同时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块,采用了鱼鳞坑式的整地,所有的苗木栽植均在扶正踩实的基础上,又加覆了一层散土,以减少水分的挥发。
3.3混入红松
三年后将红松苗按照每公顷833株,株行距3m×4m的造林密度均匀的配置在退耕的落叶松造林地内,其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混交比例为1:4。
3.4管护
按生态林的要求其时间为8年,前三年幼林除草次数为2、2、1,而后为封育,林权所有者为造林地管护义务人。
4.达到的目标及效益分析
通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使全县范围内的全部陡坡地、毁林开荒地大部分恢复植被,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森林的固碳释氧能力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增强,区域气候调节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使森林生态效益趋于最大化。
其经济效益,落叶松按每公顷保留2600株计算,可生产商品材100立方米,每立方米450元,可获利4.5万元,即每年获利2250元,此时的红松已经进入成熟期,在20-30年之间,每株按结5个球果计算,每公顷可产4000个球果,产红松籽400kg,每公顷年获利4000元。
5.结论与建议
此模式适宜于我国东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如黑龙江省、吉林省东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等地区。 [科]
【关键词】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混交造林模式
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低山有大黑山、吉林哈达岭等海拔多在600m以下,基岩为花岗岩和变质岩。在威虎岭和大黑山脉周围分布着低山丘陵,丘陵之间山谷纵横、河流密布、东辽河发源于此。河谷间分布有蛟河盆地和第二松花江部分冲击平原。该区土壤类型为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肥沃中性黑土。
吉林省永吉县低山丘陵区落叶松、红松混交模式。该模式位于东部山地区,属于东部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东北最常见的适生树种长白落叶松为主要造林树种,三年后在其内配置红松,使其可以在幼树时期蔽荫,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1.自然概况
1.1地形地貌
永吉县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的前缘,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区,整体地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平缓,形成平原区-丘陵区-中低山地区,海拔高度依次递减的地理景观。海拔超过1000m山峰有7座,海拔在500m至1000m的有200余座。主要山峰有肇大鸡、南大岭、南楼山、大砬子等。
1.2气候
永吉县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干寒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好天气,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5.3℃,1月平均气温-15.7℃,极端最低气温-40.4℃;7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7.8℃。无霜期142天,最长达163天,最短达117天。年平均日照为2389.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77.4mm。极端年最大雨量948.8mm,极端年最少雨量464.5mm。
1.3水文
永吉县水系属黑龙江第二松花江中游水系,境内现有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8条,河流总长度705.7公里。其中,饮马河属于二级河流,在永吉县境内长61.4公里;温德河、岔路河和鳌龙河3条河属于三级河流,总长157.4公里;四级河流7条149.9公里;五级河流27条337公里。
2.技术思路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长白山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了落叶松与红松混交造林的退耕还林模式。以长白落叶松为主要的退耕还林树种,3年后在其内配置红松,使其可以在幼树时期蔽荫,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主要技术措施
3.1育苗栽植
采用床式播种育苗的育苗方式,随整地随造林的整地方式,选用长白落叶松和红松为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春季人工植苗造林。长白落叶松苗木规格选用Ⅰ、Ⅱ级1-1换床苗,造林株行距为1.5m×2m。红松苗木规格选用Ⅰ、Ⅱ级2-2换床苗,造林株行距为3m×4m。
3.2主要技术
为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全面使用高效吸水剂,其比例为1:200。将高效吸水剂稀释1-2小时,使其完全溶解后,将成把的苗木根部全部浸泡在溶液中,然后放入苗木罐内进行栽植,并进行拉线定点,栽植点定位。同时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块,采用了鱼鳞坑式的整地,所有的苗木栽植均在扶正踩实的基础上,又加覆了一层散土,以减少水分的挥发。
3.3混入红松
三年后将红松苗按照每公顷833株,株行距3m×4m的造林密度均匀的配置在退耕的落叶松造林地内,其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混交比例为1:4。
3.4管护
按生态林的要求其时间为8年,前三年幼林除草次数为2、2、1,而后为封育,林权所有者为造林地管护义务人。
4.达到的目标及效益分析
通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使全县范围内的全部陡坡地、毁林开荒地大部分恢复植被,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森林的固碳释氧能力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增强,区域气候调节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使森林生态效益趋于最大化。
其经济效益,落叶松按每公顷保留2600株计算,可生产商品材100立方米,每立方米450元,可获利4.5万元,即每年获利2250元,此时的红松已经进入成熟期,在20-30年之间,每株按结5个球果计算,每公顷可产4000个球果,产红松籽400kg,每公顷年获利4000元。
5.结论与建议
此模式适宜于我国东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如黑龙江省、吉林省东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等地区。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