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兴趣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条件,用数学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他们一旦被吸引,往往会去积极思考。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小羊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求这个圆的面积呢?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问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学生亲自动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具体形象,便于认识,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如教学《口算除法》的例题42÷3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42根小棒,教学时让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根据前面学的除法定义“平均分”去操作并口算结果。巡视时,我发现一组同学分发小棒时是每次只把1根木棒分别递给另3位同学,而另一组同学分发时是先把10根小棒捆起来,每人先给1捆,剩下的再平均分成3份。我便请出不同分法的这两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分发过程,同学们清楚看到两个组是同时开始分的,结果每次分发1根的组还在操作,而先分1捆的组已操作完毕。各组每人平均分得的小棒没有差异,都是14根,但操作时间显然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更乐于学习数学新知识。
三、开展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了“10的分与合”后,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机械的读背。我运用了《找朋友》这种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我首先让每个学生在1~10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贴在自己的胸前,然后请他们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同学做朋友,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猜谜、夺红旗、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接着,屏幕上出现一个闪一闪的小圆点,之后又出现一个圆……于是,同学们活跃起来,举着手说:“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而后,教师又问:“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屏幕上显示以圆心为端点的一条较短半径,随之对应出现一个小圆,接着一条较长的半径出现,又对应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同学们异口同声:“是半径。”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
五、联系生活,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他们认识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其次,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锐角、直角和钝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六、课外拓展,巩固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本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如讲到“时钟认识”这一节时,不及要让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分、秒,还要让他们看时间,会换算时、分、秒。又如,讲到“图形认识”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生活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关注了生活,也做到了生活联系实际。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兴趣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条件,用数学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他们一旦被吸引,往往会去积极思考。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小羊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求这个圆的面积呢?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问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学生亲自动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具体形象,便于认识,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如教学《口算除法》的例题42÷3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42根小棒,教学时让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根据前面学的除法定义“平均分”去操作并口算结果。巡视时,我发现一组同学分发小棒时是每次只把1根木棒分别递给另3位同学,而另一组同学分发时是先把10根小棒捆起来,每人先给1捆,剩下的再平均分成3份。我便请出不同分法的这两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分发过程,同学们清楚看到两个组是同时开始分的,结果每次分发1根的组还在操作,而先分1捆的组已操作完毕。各组每人平均分得的小棒没有差异,都是14根,但操作时间显然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更乐于学习数学新知识。
三、开展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了“10的分与合”后,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机械的读背。我运用了《找朋友》这种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我首先让每个学生在1~10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贴在自己的胸前,然后请他们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同学做朋友,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猜谜、夺红旗、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接着,屏幕上出现一个闪一闪的小圆点,之后又出现一个圆……于是,同学们活跃起来,举着手说:“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而后,教师又问:“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屏幕上显示以圆心为端点的一条较短半径,随之对应出现一个小圆,接着一条较长的半径出现,又对应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同学们异口同声:“是半径。”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
五、联系生活,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他们认识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其次,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锐角、直角和钝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六、课外拓展,巩固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本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如讲到“时钟认识”这一节时,不及要让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分、秒,还要让他们看时间,会换算时、分、秒。又如,讲到“图形认识”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生活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关注了生活,也做到了生活联系实际。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