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俄罗斯是国际上发展最快的汽车市场之一,我国的汽车工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始于中兴汽车。我国整车企业在开拓之初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俄罗斯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准入标准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本文结合整车出口俄罗斯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论文受上海市教委“经济系统运行与调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504
一、我国汽车整车对俄罗斯出口现状
2006年俄罗斯成为我国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2007年出口又创新高,出口额14.77亿美元,出口的各类汽车数量10.7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22.1%和183%,在出口国家中排第一位。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汽车在俄罗斯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开始下滑,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却发生了逆转,整体销量下降。边境贸易是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从2008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的汽车出口大幅下跌,2008年第一季度该口岸查验出口整车1316辆,同比下降57%;出口额2134万美元,同比下降43%。据欧洲贸易协会汽车制造商委员会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共销售208.0818万辆,排名在前十位的依次是:雪弗兰,通用-伏尔加汽车厂共销售了23.5466万辆雪弗兰;现代Hyundai,销售了19.2719万辆;丰田Toyota,销售量为18.9966万辆;福特Ford去年增长幅度较小,只达到6%,销售了18.6828万辆;尼桑销售了146547辆;三菱Mitsubishi居第六,销售11.1567万辆;雷诺Renault居第七,销售10.8070 万辆;欧宝Opel居第八,销售98.800万辆;大宇Daewoo居第九,销售 95.510万辆;第十的是本田Honda销售89.152万辆。我国整体下降主要原因是因是奇瑞汽车在加里宁格勒阿芙多托尔汽车厂的组装被叫停,销量下降了58%,销售从2007年的37120辆减少到15728辆。奇瑞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9为跌落到第25位。
二、整车出口遭遇严寒原因分析
(一)汽车认证的调整变化
俄罗斯单方面的调整政策使得我国汽车出口深受影响,而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出口商各自为战,明显缺乏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深入系统的调研,不注重俄市场的变化也使得我们损失惨重。
如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欧III排放标准,2010年实施欧IV标准;2008年7月1日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日内瓦协议》非成员国取消进口汽车的简化测试和认证政策,并暂停一年小批量汽车(150辆以下)的进口,俄罗斯抬高进口汽车入境门槛,禁止排放不达标汽车的生产和进口,加强进口车认证管理的这些举措都致使中国汽车向俄罗斯出口遭遇重重阻力。此外在关税方面,俄罗斯对进口乘用车车身加收15%并且不少于5000欧元进口关税,对进口商用车加收关税10%-20%。2009年,我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已经寥寥无几,1-8月份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俄罗斯仅1000辆。随着俄罗斯出口受阻之后,中亚市场的出口数量也大幅下跌。在连续两年整车出口量都达到2万辆之后,2009年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汽车整车及成套散件出口2.33亿美元,同比下降60.57%。
(二)俄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
我国汽车整车一直以低价在俄罗斯开拓市场,但是这种低价战略越来越不适应俄罗斯市场的变化,低价优势逐渐消失。
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分独特的国家,因为它地跨欧亚两大洲,就其本身来说,它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地广人稀,人口1.48亿,国土辽阔,平均人口密度8.7人/平方公里,对汽车依赖比较重,即便是在城市,人们也没有以自行车代步的习惯,俄罗斯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除汽车外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693.8美元,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俄居民对于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品质和售后服务,价格也正在退居次要地位。
(三)不完善的汽车后市场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商提供的质保期一般为18-24个月或3万-5万公里,而韩国则分别为5年或10万公里,质保期短使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质量产生怀疑。质保期内索赔、理赔程序不规范。理赔缓慢,甚至借故拒绝理赔,从而使终端客户无休止等待,甚至引发官司,造成不良影响。多数企业在俄既没有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没有自己的配件库,也不努力和俄经销商共同建设服务体系,在售后服务上对经销商缺乏约束。即使有一些约束条文,如要求俄经销商购买货物总值5%-15%的配件,但多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执行。结果造成配件价格不一致,经销商有价无件。
中国汽车售后服务、配件供应问题较多,亟须改善。中国汽车在俄罗斯保有量较少,单独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确实比较困难。但无法提供较理想售后服务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出口价格过低,尤其是中小汽车生产商在定价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售后服务的支出,过低的利润使企业无法再提供足够的配件和服务。对不少皮卡、多功能越野车的生产厂家来说,由于国内竞争激烈,都希望借助国外市场暂时摆脱企业被吞并的命运。缺乏雄心大志和长远规划的企业自然不会对出口汽车的服务认真对待。另外,即使考虑到未来提供保修期内理赔配件的费用,也很少有企业考虑到配件的运输费用以及当地维修的工时费用等问题。
三、我国汽车整车出口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提高整车出口质量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汽车尚未发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等大件均采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装配上如何做得更细致,更能适应俄罗斯市场。由于价格较便宜,对于中国汽车的小毛病,多数俄罗斯人能够接受,但这些小毛病屡屡不改,将会使人形成质次价低的印象。俄罗斯气候恶劣,中国汽车应不断提高整体质量,要注重汽车的细节,从车门的缝隙到塑料件的手感都须要改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花哨但质量低劣的配置上。
(二)国家必要的政策支持
俄严格的汽车认证标准而我国多数企业有意办理俄罗斯认证却对程序和价格一无所知,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对汽车国际质量认证予以扶持,例如,商务部关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植政策中,就应明确规定质量认证、出国参展和制作样本等的财政补贴办法。另一方面,中国汽车质检中心与俄罗斯质检中心发展合作关系是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的重要步骤。
(三)避免低价竞争
我们汽车企业出口俄罗斯市场不应以价格竞争互相压低销售价格来取悦消费者。在各种配置上不断降低标准,在安全性上大打折扣为了短期效益,再次给中国产品蒙上耻辱的痕迹.重蹈90年代与俄罗斯边贸时,给俄罗斯消费者留下的痛苦记忆销毁中国汽车产品的形象。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使用价格优势打市场只是对俄汽车出口的第一招,决不能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这只能使我们的企业在俄罗斯的利润和发展的空间愈来愈小损害了彼此利益,过低的价格也容易引起俄对中国的实行反倾销调查。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走出低价的误区,加强宏观指导和沟通合作,联合起来在俄罗斯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品牌,应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同时学习和借鉴他国在俄建厂的经验。我国汽车企业在加大销售力度的同时也应从简单出口向俄组装出口走向组装生产和建厂的道路。
四、结束语
虽然中国车企开拓俄罗斯市场之路并不平坦,但其大门仍然是敞开的,只是中国汽车需要跨过更高的准入门槛。同时,俄罗斯汽车市场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国汽车企业需及时抓住机遇,赢得发展。中俄两国具有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政府十分关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从长远来看,充分的战略规划、可靠的质量、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良好的声誉才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长久的立足之本。■
本论文受上海市教委“经济系统运行与调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504
一、我国汽车整车对俄罗斯出口现状
2006年俄罗斯成为我国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2007年出口又创新高,出口额14.77亿美元,出口的各类汽车数量10.7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22.1%和183%,在出口国家中排第一位。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汽车在俄罗斯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开始下滑,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却发生了逆转,整体销量下降。边境贸易是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从2008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的汽车出口大幅下跌,2008年第一季度该口岸查验出口整车1316辆,同比下降57%;出口额2134万美元,同比下降43%。据欧洲贸易协会汽车制造商委员会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共销售208.0818万辆,排名在前十位的依次是:雪弗兰,通用-伏尔加汽车厂共销售了23.5466万辆雪弗兰;现代Hyundai,销售了19.2719万辆;丰田Toyota,销售量为18.9966万辆;福特Ford去年增长幅度较小,只达到6%,销售了18.6828万辆;尼桑销售了146547辆;三菱Mitsubishi居第六,销售11.1567万辆;雷诺Renault居第七,销售10.8070 万辆;欧宝Opel居第八,销售98.800万辆;大宇Daewoo居第九,销售 95.510万辆;第十的是本田Honda销售89.152万辆。我国整体下降主要原因是因是奇瑞汽车在加里宁格勒阿芙多托尔汽车厂的组装被叫停,销量下降了58%,销售从2007年的37120辆减少到15728辆。奇瑞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9为跌落到第25位。
二、整车出口遭遇严寒原因分析
(一)汽车认证的调整变化
俄罗斯单方面的调整政策使得我国汽车出口深受影响,而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出口商各自为战,明显缺乏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深入系统的调研,不注重俄市场的变化也使得我们损失惨重。
如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欧III排放标准,2010年实施欧IV标准;2008年7月1日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日内瓦协议》非成员国取消进口汽车的简化测试和认证政策,并暂停一年小批量汽车(150辆以下)的进口,俄罗斯抬高进口汽车入境门槛,禁止排放不达标汽车的生产和进口,加强进口车认证管理的这些举措都致使中国汽车向俄罗斯出口遭遇重重阻力。此外在关税方面,俄罗斯对进口乘用车车身加收15%并且不少于5000欧元进口关税,对进口商用车加收关税10%-20%。2009年,我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已经寥寥无几,1-8月份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俄罗斯仅1000辆。随着俄罗斯出口受阻之后,中亚市场的出口数量也大幅下跌。在连续两年整车出口量都达到2万辆之后,2009年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汽车整车及成套散件出口2.33亿美元,同比下降60.57%。
(二)俄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
我国汽车整车一直以低价在俄罗斯开拓市场,但是这种低价战略越来越不适应俄罗斯市场的变化,低价优势逐渐消失。
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分独特的国家,因为它地跨欧亚两大洲,就其本身来说,它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地广人稀,人口1.48亿,国土辽阔,平均人口密度8.7人/平方公里,对汽车依赖比较重,即便是在城市,人们也没有以自行车代步的习惯,俄罗斯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除汽车外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693.8美元,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俄居民对于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品质和售后服务,价格也正在退居次要地位。
(三)不完善的汽车后市场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商提供的质保期一般为18-24个月或3万-5万公里,而韩国则分别为5年或10万公里,质保期短使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质量产生怀疑。质保期内索赔、理赔程序不规范。理赔缓慢,甚至借故拒绝理赔,从而使终端客户无休止等待,甚至引发官司,造成不良影响。多数企业在俄既没有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没有自己的配件库,也不努力和俄经销商共同建设服务体系,在售后服务上对经销商缺乏约束。即使有一些约束条文,如要求俄经销商购买货物总值5%-15%的配件,但多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执行。结果造成配件价格不一致,经销商有价无件。
中国汽车售后服务、配件供应问题较多,亟须改善。中国汽车在俄罗斯保有量较少,单独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确实比较困难。但无法提供较理想售后服务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出口价格过低,尤其是中小汽车生产商在定价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售后服务的支出,过低的利润使企业无法再提供足够的配件和服务。对不少皮卡、多功能越野车的生产厂家来说,由于国内竞争激烈,都希望借助国外市场暂时摆脱企业被吞并的命运。缺乏雄心大志和长远规划的企业自然不会对出口汽车的服务认真对待。另外,即使考虑到未来提供保修期内理赔配件的费用,也很少有企业考虑到配件的运输费用以及当地维修的工时费用等问题。
三、我国汽车整车出口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提高整车出口质量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汽车尚未发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等大件均采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装配上如何做得更细致,更能适应俄罗斯市场。由于价格较便宜,对于中国汽车的小毛病,多数俄罗斯人能够接受,但这些小毛病屡屡不改,将会使人形成质次价低的印象。俄罗斯气候恶劣,中国汽车应不断提高整体质量,要注重汽车的细节,从车门的缝隙到塑料件的手感都须要改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花哨但质量低劣的配置上。
(二)国家必要的政策支持
俄严格的汽车认证标准而我国多数企业有意办理俄罗斯认证却对程序和价格一无所知,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对汽车国际质量认证予以扶持,例如,商务部关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植政策中,就应明确规定质量认证、出国参展和制作样本等的财政补贴办法。另一方面,中国汽车质检中心与俄罗斯质检中心发展合作关系是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的重要步骤。
(三)避免低价竞争
我们汽车企业出口俄罗斯市场不应以价格竞争互相压低销售价格来取悦消费者。在各种配置上不断降低标准,在安全性上大打折扣为了短期效益,再次给中国产品蒙上耻辱的痕迹.重蹈90年代与俄罗斯边贸时,给俄罗斯消费者留下的痛苦记忆销毁中国汽车产品的形象。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使用价格优势打市场只是对俄汽车出口的第一招,决不能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这只能使我们的企业在俄罗斯的利润和发展的空间愈来愈小损害了彼此利益,过低的价格也容易引起俄对中国的实行反倾销调查。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走出低价的误区,加强宏观指导和沟通合作,联合起来在俄罗斯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品牌,应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同时学习和借鉴他国在俄建厂的经验。我国汽车企业在加大销售力度的同时也应从简单出口向俄组装出口走向组装生产和建厂的道路。
四、结束语
虽然中国车企开拓俄罗斯市场之路并不平坦,但其大门仍然是敞开的,只是中国汽车需要跨过更高的准入门槛。同时,俄罗斯汽车市场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国汽车企业需及时抓住机遇,赢得发展。中俄两国具有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政府十分关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从长远来看,充分的战略规划、可靠的质量、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良好的声誉才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长久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