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环磷酰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看法——与王嘉瑞等同志商榷
【机 构】
:
湖北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湖北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环磷酰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看法——与王嘉瑞等同志商榷
其他文献
过去,人们认为某些肝炎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毛细胆管,所以曾广泛使用“毛细胆管肝炎”这个名词,近年来,人们作了进一步的观察研究,认为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内胆汁瘀积,所以现在已经普遍地改称为“胆汁瘀积型病毒性肝炎”。这一型在总的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例各地报告不一,从2~46%不等。我院从1974~1976年共收治病毒性肝炎为2,663例,其中有53例(另1例为1961年收治的)为胆汁瘀积型,占2%。
止血作用和血栓形成的研究是血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二十年来有专门的国际学会和众多的专业杂志和著作,以及生化、生理、药理、免疫、病理和临床等领域中有关的内容,都充分地说明它是血液学中非常活跃的一支。这是因为出血和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很常见的问题,因而促进了它飞跃发展。止血作用和血栓形成的研究包括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小板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近十年来有很大的进展,许多方面已进入
川芎是祖国医学活血化瘀治则中的常用药。经研究,证实了川芎所含的主要生物碱——四甲基吡嗪(即川芎1号碱)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的作用和对血小板凝集的解聚作用。1977年我们对北京第一传染病院五病区收治的15例重症肝炎,在应用川芎1号碱治疗的过程中,观察了甲皱微循环的变化。
患者,女性,63岁,住院号2605。因左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一月余于1977年11月12日入院。1977年10月下旬开始左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体温38~38.5℃,伴腹胀、恶心、呕吐,吐出为胃内容物,无尿频、尿急、尿痛。拟诊“腹腔感染”于1977年11月12日入我院外科。经输液、抗菌素、激素等治疗无效。11月21日超声波检查有3cm腹水液平段,且逐渐增宽。腹水常规检查:比重0.010,白细胞42
我院于1967年至1979年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存活满8周以上者173例,进行1至12年随访,随访率为91.3%。其生存率第一年为96.8%,第二年为93.8%,第五年为80.4%,第十年为62.4%,较国内报道略高。死亡29例,死于发病后头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分别为5例、4例、7例,十年后死亡仅1例。死于心内因素(再梗塞、心衰、猝死、心律紊乱)19例,平均死于梗塞后3.4年。死于心外因素(脑卒中、消
垂体功能不全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二例并作简要的讨论。
全国第二次急性三衰(指急性循环、肺、肾功能衰竭)抢救经验交流会,于1980年8月8日至1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就危重病急救医学中的重点课题,即急性循环、肺、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150篇,其中涉及临床、基础、护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以及监护设备的研制等5个方面。代表们一致认为,开展危重病急救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
1959年我们曾分析上海地区住院心脏病病人病种的构成情况,与国内外有关资料比较,显示出地区间和国际间的不同特点。当时我们预测上海地区心脏病的病种构成情况以后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此次我们分析1958年以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两附属综合性医院所见的病人,连同1948~1957年的病例,即近32年住院心脏病人15,696例,了解各种心脏病的构成比,以探讨上海地区心脏病病种变化的规律。
本文应用免疫荧光及酶标记方法对71例肝组织进行石蜡切片,研究乙型肝炎HBsAg和HBcAg在肝细胞内定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