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同时,语文教学也要最终回归生活。可以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排解学生的多种心理问题,这样才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生活 语文教学 学生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源于生活,任何作品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记录,另一方面语文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
因此,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
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一)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
阅读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积累。阅读理解得越透彻,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观察、体验入手积累生活,并利用生活积累,为理解语文知识服务。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指出:“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会查有字词典,更要学会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等词语作出解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骄阳似火”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有的说:“烈日炎炎,把爸爸的摩托车都晒烫了。一坐上去,觉得屁股滚烫滚烫的。”有的说:“夏天,太阳当空照,晒得人们满头大汗,真是骄阳似火。”……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
(二)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就是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中就可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来展示情境。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教师都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论述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之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生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便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有的说:“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的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医疗队、救援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出许多生命。”……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经历,真情的体验,在写作时,这些情景、体验才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生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要有选择》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班级图书架查找资料,选择图书……学生购买了新书,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制作“新书介绍卡”,在新书介绍会上展示、介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推荐一本书》中,已掌握了好书的介绍方法。所以在介绍会上,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朗诵自己认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片断,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唤起同学们阅读新书的兴趣。介绍之后,在班内挂上“新书介绍卡片”,并展示新书,供学生们参照购买新书和互相借阅。
广播、辩论、采访、课外“小书吧”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实践,既能不断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
如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捐出了零花钱。但大家没有汇款经历,不知如何寄出去,我就提前教了课文《第一次汇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怎样填写汇款单和填写时的注意点。他们利用星期日去邮局汇款,既加强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切体会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排解学生多种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等。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教育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如学习了《二泉映月》后,学生被瞎子阿炳历尽磨难、与命运抗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他们联想到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阿炳的经历相比,是如此渺小。学生以阿炳为榜样,激励自己,向畏难心理挑战。
诸多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的世界。
关键词: 生活 语文教学 学生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源于生活,任何作品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记录,另一方面语文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
因此,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
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一)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
阅读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积累。阅读理解得越透彻,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观察、体验入手积累生活,并利用生活积累,为理解语文知识服务。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指出:“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会查有字词典,更要学会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等词语作出解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骄阳似火”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有的说:“烈日炎炎,把爸爸的摩托车都晒烫了。一坐上去,觉得屁股滚烫滚烫的。”有的说:“夏天,太阳当空照,晒得人们满头大汗,真是骄阳似火。”……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
(二)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就是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中就可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来展示情境。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教师都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论述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之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生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便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有的说:“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的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医疗队、救援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出许多生命。”……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经历,真情的体验,在写作时,这些情景、体验才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生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要有选择》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班级图书架查找资料,选择图书……学生购买了新书,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制作“新书介绍卡”,在新书介绍会上展示、介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推荐一本书》中,已掌握了好书的介绍方法。所以在介绍会上,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朗诵自己认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片断,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唤起同学们阅读新书的兴趣。介绍之后,在班内挂上“新书介绍卡片”,并展示新书,供学生们参照购买新书和互相借阅。
广播、辩论、采访、课外“小书吧”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实践,既能不断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
如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捐出了零花钱。但大家没有汇款经历,不知如何寄出去,我就提前教了课文《第一次汇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怎样填写汇款单和填写时的注意点。他们利用星期日去邮局汇款,既加强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切体会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排解学生多种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等。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教育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如学习了《二泉映月》后,学生被瞎子阿炳历尽磨难、与命运抗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他们联想到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阿炳的经历相比,是如此渺小。学生以阿炳为榜样,激励自己,向畏难心理挑战。
诸多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生活是语文的本源与归宿。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