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前苦忆黄梅雨,天外仍留碧草痕。一样伤心两行泪,落花水面皖中人。”这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为严凤英纪念馆“黄梅阁”题赠的诗句。
飞檐翘角的黄梅阁漂浮在古城安庆烟波浩淼的菱湖之中,像是对谁在倾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它的身边,一身汉白玉着装的严凤英静静地立在镌刻着“天上人间”四个大字的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正回眸一望人间美景,这一望就是40年,望得双眸比天宫岁月还寒。40年,天上不过40个昼昏,但人间却是40个花开花落,能上演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严凤英离开人世40年,但人们并没有遗忘她,反而在黄梅戏发展处于徘徊和迷惘的关键时期,更加怀念她。每年清明前后,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凭吊者络绎不绝,他们肃立在缠绵的黄梅雨中,面对着不朽的英魂,献花、默哀,心里总是涌上别样滋味。
艺历——千锤百炼出深山
严凤英是“黄梅戏之乡”安庆灵山秀水孕育的精灵,是黄梅戏这一古今剧种最突出的人物。
1930年4月,严凤英出生于安庆市区的韦家巷。但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因父母离异,而被送回桐城罗家岭老家。罗家岭坐落在长江北岸,面临菜子湖,北靠小龙山,风光秀丽,山青水碧。但因军阀连年混战,天灾不断,当地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幼小的严凤英跟随年迈的祖父母,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上山打柴,下湖讨猪菜,出门换米,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艰难的岁月并没有让她消沉,她稚嫩的嗓子时时流淌着山歌小调,乡亲们夸她是只“会唱歌的百灵鸟”。
严凤英真正接触到黄梅戏是在10岁左右。那时候,从潜山、怀宁一带的流动戏班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经常到罗岭一带山区演出,同族人严云高在严家祠堂收徒授艺,严凤英经常在祠堂外偷看。那时候,女孩子是禁止学戏的,但严云高见严凤英十分聪慧,也就冒险收了她,为此,严凤英差点让祖父推进池塘里活活淹死。于是,小凤英只好随戏班子逃到外乡。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凤英随戏班回到在安庆市区扎下了根。当时,安庆市的黄梅戏舞台名角荟萃,竞争激烈。勤奋好学的严凤英善于汲取众家之长,加上天生嗓子好,扮相漂亮,很快就唱红了。但在旧社会,女戏子只能是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严凤英也难逃此厄运,备受蹂躏。曾经一度流落异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结束了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可以这样说,严凤英真正成为一名备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黄梅戏艺术家,一步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因此,“文革”期间,严凤英被迫害致死前夕,仍发自内心地说:“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
1951年严凤英由南京回到安庆,参加了“安徽省首届艺人培训班”,使她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她的创造才能得到了井喷式的发挥。经过严凤英和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黄梅戏这一地方小戏带进了高雅艺术殿堂,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
艺旨——蜜蜂酿就百花蜜
解放后,在严凤英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这就是《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柳树井》中的“苦媳妇”招弟,《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
《打猪草》里的陶金花是严凤英解放后扮演的第一个最为观众瞩目的角色。由于她从小长在农村,童年有过打猪草的经历,因而,她演陶金花得心应手,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农村小姑娘的大胆、泼辣、顽皮的习性,她以甜美的演唱和传神逼真的表演把人们带到了引人向往,充满生机的田园。当年的《解放日报》曾这样评价她的《打猪草》:“简直是让人欣赏一首优美的牧歌,这是农民对青春生活的歌唱。”
《柳树井》中的“招弟”是严凤英,第一次在大型黄梅现代戏中饰演主角。苦媳妇“招弟”的命运和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曾经对人说过,当演到“招弟”唱“爹娘爹娘心太狠,把亲生的女儿换了粮┄┄一石谷子半匹布,爹娘换我就像卖一头羊……”时,就不禁想到十五岁那年,父亲把她卖给恶霸的悲惨经历,因而,《柳树井》中的“招弟”的“每一段唱”,“每一段表演”无不浸透了她的心血。当年的报刊是这样评价的:“招弟的沉重悲苦的命运以及在村长的帮助下,重获幸福的生活情景,她以一种难得的真切,活生生地描绘了出来,帮助了全剧演出的成功。”
如果说《打猪草》和《柳树井》的成功是因为严凤英有着相同的角色体验的话,那么《天仙配》中“七仙女”则是严凤英表演艺术上的一个飞跃。
“七仙女”一角,融入了严凤英的独创性表演。著名戏剧家唐褆这样评价“七仙女”:“她把这个角色演得像《打猪草》中的陶金花那样带点野姑娘的倔犟、天真,却又热情、智慧、大方,像个天真的农女。”著名剧作家吴祖湘非常欣赏她“两只深切纯真的大眼睛。”他赞道:“当七仙女要上天时,严凤英的眼睛里涌出了大滴的泪珠,她唱腔缠绵悱恻,委婉而深沉。“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则说:“她在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掌握得非常细腻,每个时刻和每个动作,都蕴藏着充沛的内心感情。”“七仙女”是一个被广泛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象。
《女驸马》是继《天仙配》之后,严凤英塑造的又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角色。剧中的“冯素珍”需要“花旦”反串“小生”。这也是严凤英第一次在一台戏中一身两任。但她就是在极其复杂的表演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能。她用纯熟的唱腔,明朗传神的眼睛和优美的形体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家庭压迫,敢于同皇帝做机智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至今仍然是黄梅戏舞台上的“经典”形象,甚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仍屹立于黄梅戏巅峰的舞台形象。
艺德——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其光辉形象不仅表现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平凡的生活当中。严凤英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爱戴和尊重,除了她精湛的艺术造诣,还有她清风明月般的高尚艺德。
严凤英从小在戏班学艺,完全靠自己的聪慧和领悟走上舞台,因而,她深知自己基础薄弱,更加虚心向其他剧种的艺术家学习。她曾经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学过身段和水袖,向北方昆曲著名演员白云生学过指法和戏曲基本功,她和越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金彩凤,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交往甚密,互相学习。除此,她还向一些著名话剧演员学习表演、学习如何分析剧本,体验角色。至今,在黄梅戏界还流行着当年她和著名导演石挥打赌的故事。那是1955年石挥执导电影《天仙配》时,在拍“离别”一场,石挥要她用眼药水滴眼,好拍出泪水涟涟的模样。严凤英拒绝用。她对石挥说:“我每演一个角色都会用心去演,不能糊弄观众,要流泪也只能是我发自内心的流。”石挥说:“我怕你短时间难以进入角色,这也是电影惯用的手法。”严凤英说:“我不会影响电影效果的。”石挥不信,于是两人打赌,如果严凤英能真的哭出泪来,石挥就要输给严凤英一盘她最爱吃而在那个年代又难得吃到的红辣椒炒肉丝。如果不能,则相反。结果,石挥输了。当严凤英从化妆间走出,已是眼含热泪,等电影喊了一声“开拍”,她已经满面泪水。石挥兴奋得连连说好,输得心服口服。事后,石挥问其原因,严凤英说:“我在拍戏时,没有把自己当成演员,而是当成了七仙女,只要一想到夫妻真要生离死别,泪水也就自然而然夺眶而出了。”
还有一次在安庆皖江影剧院演出,临登台前,严凤英突然发烧40度,几近昏迷,领导和同事都劝她休息,临时换戏。但严凤英说,观众是衣食父母,只要欺骗了一次,都永远失去了信任。她硬是强撑着把戏演完,等到戏散,大幕合上,她昏倒在台上起不来了。
严凤英不仅酷爱黄梅戏艺术,还爱她的观众,她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劳动人民群众之中,经常深入工厂、矿山和农村,为工人农民演出,并和他们打成一片。每次下乡,她身上总要揣上一笔钱,看到有些农民生活困难,就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生活上的接济。尤其是一些贫苦的老大娘,她更是格外给予同情,认她们作干娘。因此,虽然她拿着高工资,但到月底,家里仍然捉襟见肘,靠卖旧酒瓶弥补生活之不足。因此,在她英年早逝后,人们久久不能忘记她;在她逝世40年后,人们仍然更加怀念她,这正是严凤英的不幸与万幸。
飞檐翘角的黄梅阁漂浮在古城安庆烟波浩淼的菱湖之中,像是对谁在倾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它的身边,一身汉白玉着装的严凤英静静地立在镌刻着“天上人间”四个大字的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正回眸一望人间美景,这一望就是40年,望得双眸比天宫岁月还寒。40年,天上不过40个昼昏,但人间却是40个花开花落,能上演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严凤英离开人世40年,但人们并没有遗忘她,反而在黄梅戏发展处于徘徊和迷惘的关键时期,更加怀念她。每年清明前后,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凭吊者络绎不绝,他们肃立在缠绵的黄梅雨中,面对着不朽的英魂,献花、默哀,心里总是涌上别样滋味。
艺历——千锤百炼出深山
严凤英是“黄梅戏之乡”安庆灵山秀水孕育的精灵,是黄梅戏这一古今剧种最突出的人物。
1930年4月,严凤英出生于安庆市区的韦家巷。但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因父母离异,而被送回桐城罗家岭老家。罗家岭坐落在长江北岸,面临菜子湖,北靠小龙山,风光秀丽,山青水碧。但因军阀连年混战,天灾不断,当地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幼小的严凤英跟随年迈的祖父母,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上山打柴,下湖讨猪菜,出门换米,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艰难的岁月并没有让她消沉,她稚嫩的嗓子时时流淌着山歌小调,乡亲们夸她是只“会唱歌的百灵鸟”。
严凤英真正接触到黄梅戏是在10岁左右。那时候,从潜山、怀宁一带的流动戏班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经常到罗岭一带山区演出,同族人严云高在严家祠堂收徒授艺,严凤英经常在祠堂外偷看。那时候,女孩子是禁止学戏的,但严云高见严凤英十分聪慧,也就冒险收了她,为此,严凤英差点让祖父推进池塘里活活淹死。于是,小凤英只好随戏班子逃到外乡。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凤英随戏班回到在安庆市区扎下了根。当时,安庆市的黄梅戏舞台名角荟萃,竞争激烈。勤奋好学的严凤英善于汲取众家之长,加上天生嗓子好,扮相漂亮,很快就唱红了。但在旧社会,女戏子只能是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严凤英也难逃此厄运,备受蹂躏。曾经一度流落异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结束了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可以这样说,严凤英真正成为一名备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黄梅戏艺术家,一步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因此,“文革”期间,严凤英被迫害致死前夕,仍发自内心地说:“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
1951年严凤英由南京回到安庆,参加了“安徽省首届艺人培训班”,使她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她的创造才能得到了井喷式的发挥。经过严凤英和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黄梅戏这一地方小戏带进了高雅艺术殿堂,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
艺旨——蜜蜂酿就百花蜜
解放后,在严凤英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这就是《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柳树井》中的“苦媳妇”招弟,《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
《打猪草》里的陶金花是严凤英解放后扮演的第一个最为观众瞩目的角色。由于她从小长在农村,童年有过打猪草的经历,因而,她演陶金花得心应手,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农村小姑娘的大胆、泼辣、顽皮的习性,她以甜美的演唱和传神逼真的表演把人们带到了引人向往,充满生机的田园。当年的《解放日报》曾这样评价她的《打猪草》:“简直是让人欣赏一首优美的牧歌,这是农民对青春生活的歌唱。”
《柳树井》中的“招弟”是严凤英,第一次在大型黄梅现代戏中饰演主角。苦媳妇“招弟”的命运和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曾经对人说过,当演到“招弟”唱“爹娘爹娘心太狠,把亲生的女儿换了粮┄┄一石谷子半匹布,爹娘换我就像卖一头羊……”时,就不禁想到十五岁那年,父亲把她卖给恶霸的悲惨经历,因而,《柳树井》中的“招弟”的“每一段唱”,“每一段表演”无不浸透了她的心血。当年的报刊是这样评价的:“招弟的沉重悲苦的命运以及在村长的帮助下,重获幸福的生活情景,她以一种难得的真切,活生生地描绘了出来,帮助了全剧演出的成功。”
如果说《打猪草》和《柳树井》的成功是因为严凤英有着相同的角色体验的话,那么《天仙配》中“七仙女”则是严凤英表演艺术上的一个飞跃。
“七仙女”一角,融入了严凤英的独创性表演。著名戏剧家唐褆这样评价“七仙女”:“她把这个角色演得像《打猪草》中的陶金花那样带点野姑娘的倔犟、天真,却又热情、智慧、大方,像个天真的农女。”著名剧作家吴祖湘非常欣赏她“两只深切纯真的大眼睛。”他赞道:“当七仙女要上天时,严凤英的眼睛里涌出了大滴的泪珠,她唱腔缠绵悱恻,委婉而深沉。“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则说:“她在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掌握得非常细腻,每个时刻和每个动作,都蕴藏着充沛的内心感情。”“七仙女”是一个被广泛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象。
《女驸马》是继《天仙配》之后,严凤英塑造的又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角色。剧中的“冯素珍”需要“花旦”反串“小生”。这也是严凤英第一次在一台戏中一身两任。但她就是在极其复杂的表演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能。她用纯熟的唱腔,明朗传神的眼睛和优美的形体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家庭压迫,敢于同皇帝做机智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至今仍然是黄梅戏舞台上的“经典”形象,甚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仍屹立于黄梅戏巅峰的舞台形象。
艺德——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其光辉形象不仅表现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平凡的生活当中。严凤英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爱戴和尊重,除了她精湛的艺术造诣,还有她清风明月般的高尚艺德。
严凤英从小在戏班学艺,完全靠自己的聪慧和领悟走上舞台,因而,她深知自己基础薄弱,更加虚心向其他剧种的艺术家学习。她曾经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学过身段和水袖,向北方昆曲著名演员白云生学过指法和戏曲基本功,她和越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金彩凤,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交往甚密,互相学习。除此,她还向一些著名话剧演员学习表演、学习如何分析剧本,体验角色。至今,在黄梅戏界还流行着当年她和著名导演石挥打赌的故事。那是1955年石挥执导电影《天仙配》时,在拍“离别”一场,石挥要她用眼药水滴眼,好拍出泪水涟涟的模样。严凤英拒绝用。她对石挥说:“我每演一个角色都会用心去演,不能糊弄观众,要流泪也只能是我发自内心的流。”石挥说:“我怕你短时间难以进入角色,这也是电影惯用的手法。”严凤英说:“我不会影响电影效果的。”石挥不信,于是两人打赌,如果严凤英能真的哭出泪来,石挥就要输给严凤英一盘她最爱吃而在那个年代又难得吃到的红辣椒炒肉丝。如果不能,则相反。结果,石挥输了。当严凤英从化妆间走出,已是眼含热泪,等电影喊了一声“开拍”,她已经满面泪水。石挥兴奋得连连说好,输得心服口服。事后,石挥问其原因,严凤英说:“我在拍戏时,没有把自己当成演员,而是当成了七仙女,只要一想到夫妻真要生离死别,泪水也就自然而然夺眶而出了。”
还有一次在安庆皖江影剧院演出,临登台前,严凤英突然发烧40度,几近昏迷,领导和同事都劝她休息,临时换戏。但严凤英说,观众是衣食父母,只要欺骗了一次,都永远失去了信任。她硬是强撑着把戏演完,等到戏散,大幕合上,她昏倒在台上起不来了。
严凤英不仅酷爱黄梅戏艺术,还爱她的观众,她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劳动人民群众之中,经常深入工厂、矿山和农村,为工人农民演出,并和他们打成一片。每次下乡,她身上总要揣上一笔钱,看到有些农民生活困难,就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生活上的接济。尤其是一些贫苦的老大娘,她更是格外给予同情,认她们作干娘。因此,虽然她拿着高工资,但到月底,家里仍然捉襟见肘,靠卖旧酒瓶弥补生活之不足。因此,在她英年早逝后,人们久久不能忘记她;在她逝世40年后,人们仍然更加怀念她,这正是严凤英的不幸与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