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诗文的趣味因素十分丰富。引导学生逞“虚”而入,妙品虚词,往往能曲径通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诗文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虚词;价值;兴趣;快乐
文言诗文学习,兴趣是关键,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挖掘文言文趣味因素,激起学生的兴趣,定能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发现古诗文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妙处,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文言诗文的趣味因素十分丰富,趣点极多,就虚词而言,引导学生逞“虚”而入,妙品虚词,往往能曲径通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诗文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虚词,古代称虚字。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 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蹬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之外”。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如果文言文学习中,仅限于掌握虚词的用法,理解其意义,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把文言虚词的语法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实在是矮化了虚词的价值。多数虚词确实在语意上比较“虚”(往往无实在意义),但“虚词”并不“虚”,它在语法上、语气上,甚至在语意上都有极强的功能,它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常常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文言虚词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使文章产生音韵之美。文言文追求节奏、声、韵、词的和谐,由此产生独有的音韵之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虚词的勾连穿接。如《陋室铭》,不仅表达的情感十分美好,同时由于对偶句的运用、整句和散句错落,加上虚词的勾连穿接,增强了全文的语势,读来给人一唱三叹、摇曳多姿之感。“则”使短促的三字句变为和谐的四字句,平仄起伏,抑扬顿挫。一个“惟”字,起到强调作用,充满自豪之情,掷地有声,铿锵悦耳。“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巧用轻音,妙为半拍,使句子读起来舒缓流畅。试想,如果我们去掉“则,惟,之”这些虚词,虽对文意无大碍,但还能读出自得豪的喜悦吗?还能很好地感受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人格吗?
有些虚词,虽本身无实义,但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对强化感情,渲染气氛转折勾联等等,却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这一句,一般人都只赞叹那个“绿”字,这当然是对的,但可曾想过,那“又”字起了什么作用?据说,有一版本是“春风自绿江南岸”的,这一字之差,则逊色千里矣。因为“又”者,再也。就是说,诗人眼看着春风一年又一年的吹绿了江南大地,而自己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联系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欣赏,就可看到这个“又”字正好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失意,贬谪在外,思念家乡的惆怅之情。
虚词写人物,特点更鲜明。通常情况下,人物性格由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但含蓄凝练的文言文常常借助于一些极平常的、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虚词,就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包含了张岱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往”前用“独”来修饰,一个在雪夜中乘舟踽踽独行的张岱就跃然纸上了。一个“强”字读上声,有“勉强”的意思。既让我们看出,一方面张岱是不胜酒力,但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张岱酒量尚浅,也会痛饮一番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二客并不是张岱的知音。
虚词描景,锦上添花。《醉翁亭记》把一幅风光绮丽的自然风景图推到读者面前,供领略,以悦目致而赏心。亭台、峰峦、泉水、草木……,仅仅是一些散落在画布上的具体景物,凭借虚词才把这些彼此孤立、缺乏精心组织的个个景物构制成一幅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完整画面。如一个范围副词“皆”和一个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也”,突出了远山峰峦叠翠的风姿,把远处群山写得神态毕现,并对下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具有烘托渲染之效。“其西南诸峰”中的“其”是人称代词,虽然指代环绕滁州的群山,但因为用于方位名词“西南”前面,所以紧跟其后的“诸峰”,便只被看作是群山的一部分了。
虚词抒写情怀,更真挚动人。《湖心亭看雪》文中字字含情,尤其是文言虚词的运用,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锦上添花。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自于二客之口,也是作者的心声,通过二客之口,作者表露了自己所具有的雪夜赏景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质。“焉”字意为“哪”有出乎意料之意,“更”是“再,又”的意思,表达了金陵客见到张岱时产生的遇知音的喜悦。无“焉”,无“更”,这种喜悦之情就会大打折扣了。
文言文结构严谨,也往往得力于虚词穿针引线的巧妙运用。《马说》中的“也”字,看起来很平常,但由于运用恰当,成了全篇脉络的标志。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虚词的表现力不可小觑,因此,文言文学习中,逞“虚”而入,品评鉴赏,不仅有助于领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文章结构,曲径通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在感受文言之美中,享受文言学习的快乐,从而热爱文言诗文。
关键词:虚词;价值;兴趣;快乐
文言诗文学习,兴趣是关键,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挖掘文言文趣味因素,激起学生的兴趣,定能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发现古诗文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妙处,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文言诗文的趣味因素十分丰富,趣点极多,就虚词而言,引导学生逞“虚”而入,妙品虚词,往往能曲径通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诗文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虚词,古代称虚字。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 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蹬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之外”。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如果文言文学习中,仅限于掌握虚词的用法,理解其意义,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把文言虚词的语法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实在是矮化了虚词的价值。多数虚词确实在语意上比较“虚”(往往无实在意义),但“虚词”并不“虚”,它在语法上、语气上,甚至在语意上都有极强的功能,它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常常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文言虚词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使文章产生音韵之美。文言文追求节奏、声、韵、词的和谐,由此产生独有的音韵之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虚词的勾连穿接。如《陋室铭》,不仅表达的情感十分美好,同时由于对偶句的运用、整句和散句错落,加上虚词的勾连穿接,增强了全文的语势,读来给人一唱三叹、摇曳多姿之感。“则”使短促的三字句变为和谐的四字句,平仄起伏,抑扬顿挫。一个“惟”字,起到强调作用,充满自豪之情,掷地有声,铿锵悦耳。“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巧用轻音,妙为半拍,使句子读起来舒缓流畅。试想,如果我们去掉“则,惟,之”这些虚词,虽对文意无大碍,但还能读出自得豪的喜悦吗?还能很好地感受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人格吗?
有些虚词,虽本身无实义,但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对强化感情,渲染气氛转折勾联等等,却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这一句,一般人都只赞叹那个“绿”字,这当然是对的,但可曾想过,那“又”字起了什么作用?据说,有一版本是“春风自绿江南岸”的,这一字之差,则逊色千里矣。因为“又”者,再也。就是说,诗人眼看着春风一年又一年的吹绿了江南大地,而自己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联系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欣赏,就可看到这个“又”字正好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失意,贬谪在外,思念家乡的惆怅之情。
虚词写人物,特点更鲜明。通常情况下,人物性格由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但含蓄凝练的文言文常常借助于一些极平常的、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虚词,就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包含了张岱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往”前用“独”来修饰,一个在雪夜中乘舟踽踽独行的张岱就跃然纸上了。一个“强”字读上声,有“勉强”的意思。既让我们看出,一方面张岱是不胜酒力,但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张岱酒量尚浅,也会痛饮一番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二客并不是张岱的知音。
虚词描景,锦上添花。《醉翁亭记》把一幅风光绮丽的自然风景图推到读者面前,供领略,以悦目致而赏心。亭台、峰峦、泉水、草木……,仅仅是一些散落在画布上的具体景物,凭借虚词才把这些彼此孤立、缺乏精心组织的个个景物构制成一幅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完整画面。如一个范围副词“皆”和一个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也”,突出了远山峰峦叠翠的风姿,把远处群山写得神态毕现,并对下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具有烘托渲染之效。“其西南诸峰”中的“其”是人称代词,虽然指代环绕滁州的群山,但因为用于方位名词“西南”前面,所以紧跟其后的“诸峰”,便只被看作是群山的一部分了。
虚词抒写情怀,更真挚动人。《湖心亭看雪》文中字字含情,尤其是文言虚词的运用,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锦上添花。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自于二客之口,也是作者的心声,通过二客之口,作者表露了自己所具有的雪夜赏景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质。“焉”字意为“哪”有出乎意料之意,“更”是“再,又”的意思,表达了金陵客见到张岱时产生的遇知音的喜悦。无“焉”,无“更”,这种喜悦之情就会大打折扣了。
文言文结构严谨,也往往得力于虚词穿针引线的巧妙运用。《马说》中的“也”字,看起来很平常,但由于运用恰当,成了全篇脉络的标志。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虚词的表现力不可小觑,因此,文言文学习中,逞“虚”而入,品评鉴赏,不仅有助于领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文章结构,曲径通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在感受文言之美中,享受文言学习的快乐,从而热爱文言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