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性时代的影像表述》一文中,作者归纳和分析了二十世纪摄影艺术史的基本创作动向,提出了艺术摄影从印证现实、解析现实到编造现实的创作观念的演变历程。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近几年来的摄影艺术现状显示了一种新的趋向,在“印证现实”、“解析现实”和“编造现实”的观念历程之后,继续往“消融现实”的新艺术特征去发展演变,用最简洁的文字公式来表示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可以写为谐变——裂变——聚变——散变。“散变”(消融现实)是后现代摄影之后艺术摄影创作的一个若隐若现的走向。
一、功能散漫是摄影的天性
定义摄影是困难的,定义摄影的艺术特性就更加困难。一方面,摄影的媒材特质依附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日新月异,人们原有对摄影技术和手段的认知经常会显得过时或陈旧;另一方面,摄影的价值功用又因其能者多劳而显得杂乱散漫,从传统的物象指认、新闻传播、社会监督、生活记忆、种族类比到现代的广告视觉、欲望传达、艺术商品、时尚符号、身份表述,直至政治、宗教、哲学、灵性等思辩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摄影似乎都无孔不入,它用自己超强的公关能力建立了与各界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不断地打破其作品属性的界限,让所有的人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转换为观念的可视衍生物。如此看来,功能的散漫、用途的散漫、操控者层面的散漫、产品展现舞台和空间的散漫等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影欲横流”的新型表意模式。影像作为物象的替身,已经跻身于社会关系的最前列,备受世人的关注或鉴赏,直至用抢夺(实行拍摄)或投资(金钱购买)的手段而占为己有。这种变化使摄影方式从当初“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助手或谦卑的仆人”一下子反仆为主,迅速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成为明星艺术家争相选用的传播方式、成为最新网络流通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演绎文化不能或缺的时代程式。看看摄影产品近年来逞能的领域,也已经从往年的报纸和杂志专业媒体散漫扩展到各种书籍出版、美术馆或艺术馆、画廊及个人收藏、电影与录像、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商业运作活动和人们社会生存时空中的身份确认等等领域,并且新的用武之地层出不穷。
图二
三、视觉的纷散是摄影的本质
摄影由框架切取现实系统的某一环节而构成各个单一的静态图面,传统中“将瞬间凝固为永恒”的形态观念先入为主,深入人心。正因为这一瞬间将凝固为永恒,会令拍摄者慎重对待,很用心去经营,希望“这一下”将产生“决定性”的成果,能证明拍摄者的选择是精确的,表意是明晰的,运用工具是到位的。摄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证明这种准确性和刻意性产生的造型艺术效果并不比其它平面造型艺术逊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用同样的视觉审美标准来衡量和比较摄影和其它姐妹艺术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摄影“艺术”得好累噢,世人将一般视觉艺术的“唯美”准则强加在摄影身上,要求它每一个框架都是一个自给自足完美造型系统,而实际上“唯美”的视象并非摄影的本能,摄影视象收拢的恰恰是纷杂多变的片面的事实。操控出乎意料的转瞬流逝的、日常杂碎的、偶然混乱的关系组合正是摄影手段的特殊本领,与此相应,纷散的视象才是摄影构成的本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例证摄影这种纷散的视象特征和消融现实的本能。其一,当分毫毕现的摄影刻画的实用效能已经易如反掌的时候,淡化细节的艺术眼光却被许多艺术家拿来透视这个过于复杂的现实。我们从大量风景和场景摄影作品中看到,经典的和现代主义的光影、质感、形色和构成不见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千头万绪被淹没在一片“曝光过度”的简洁里,错综繁杂的现实消融于如此容量的光量控制之中,这也许暗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后果,也预示着地球将继续经历的快速变迁的景观现象。(图三)其二,当完美的结构在数码方式的参与下变得充满理想而工艺十足的时候,艺术摄影转而在过程的残缺中寻找“半构和重构”、“不到顶点”的美学内涵。在以往对静物或物体的摄影控制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往往被处理成有隐喻的主题,但现今的摄影家却喜欢在很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寻找拍摄对象,将现实的意义消淡。
图三
一、功能散漫是摄影的天性
定义摄影是困难的,定义摄影的艺术特性就更加困难。一方面,摄影的媒材特质依附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日新月异,人们原有对摄影技术和手段的认知经常会显得过时或陈旧;另一方面,摄影的价值功用又因其能者多劳而显得杂乱散漫,从传统的物象指认、新闻传播、社会监督、生活记忆、种族类比到现代的广告视觉、欲望传达、艺术商品、时尚符号、身份表述,直至政治、宗教、哲学、灵性等思辩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摄影似乎都无孔不入,它用自己超强的公关能力建立了与各界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不断地打破其作品属性的界限,让所有的人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转换为观念的可视衍生物。如此看来,功能的散漫、用途的散漫、操控者层面的散漫、产品展现舞台和空间的散漫等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影欲横流”的新型表意模式。影像作为物象的替身,已经跻身于社会关系的最前列,备受世人的关注或鉴赏,直至用抢夺(实行拍摄)或投资(金钱购买)的手段而占为己有。这种变化使摄影方式从当初“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助手或谦卑的仆人”一下子反仆为主,迅速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成为明星艺术家争相选用的传播方式、成为最新网络流通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演绎文化不能或缺的时代程式。看看摄影产品近年来逞能的领域,也已经从往年的报纸和杂志专业媒体散漫扩展到各种书籍出版、美术馆或艺术馆、画廊及个人收藏、电影与录像、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商业运作活动和人们社会生存时空中的身份确认等等领域,并且新的用武之地层出不穷。
图二
三、视觉的纷散是摄影的本质
摄影由框架切取现实系统的某一环节而构成各个单一的静态图面,传统中“将瞬间凝固为永恒”的形态观念先入为主,深入人心。正因为这一瞬间将凝固为永恒,会令拍摄者慎重对待,很用心去经营,希望“这一下”将产生“决定性”的成果,能证明拍摄者的选择是精确的,表意是明晰的,运用工具是到位的。摄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证明这种准确性和刻意性产生的造型艺术效果并不比其它平面造型艺术逊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用同样的视觉审美标准来衡量和比较摄影和其它姐妹艺术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摄影“艺术”得好累噢,世人将一般视觉艺术的“唯美”准则强加在摄影身上,要求它每一个框架都是一个自给自足完美造型系统,而实际上“唯美”的视象并非摄影的本能,摄影视象收拢的恰恰是纷杂多变的片面的事实。操控出乎意料的转瞬流逝的、日常杂碎的、偶然混乱的关系组合正是摄影手段的特殊本领,与此相应,纷散的视象才是摄影构成的本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例证摄影这种纷散的视象特征和消融现实的本能。其一,当分毫毕现的摄影刻画的实用效能已经易如反掌的时候,淡化细节的艺术眼光却被许多艺术家拿来透视这个过于复杂的现实。我们从大量风景和场景摄影作品中看到,经典的和现代主义的光影、质感、形色和构成不见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千头万绪被淹没在一片“曝光过度”的简洁里,错综繁杂的现实消融于如此容量的光量控制之中,这也许暗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后果,也预示着地球将继续经历的快速变迁的景观现象。(图三)其二,当完美的结构在数码方式的参与下变得充满理想而工艺十足的时候,艺术摄影转而在过程的残缺中寻找“半构和重构”、“不到顶点”的美学内涵。在以往对静物或物体的摄影控制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往往被处理成有隐喻的主题,但现今的摄影家却喜欢在很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寻找拍摄对象,将现实的意义消淡。
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