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教师不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或形式,课堂提问缺乏多样性,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层次较低,能提出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高水平层次问题的少,不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部分教师备课、写教案设置的问题少,在教学时临时发问,或随口发问,或随处发问,课堂提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教师的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用教的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没有留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智力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问题意识薄弱,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低;个别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惩罚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等等。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避免以下六点,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
不少教师的提问顺序是这样的:教师先说“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教师将某个学生叫起来,然后说出提问的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请李明同学回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其他学生此时就大松一口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的回答不认真听。这样的提问由于颠倒了顺序,只有被点名的学生认真思考,其他学生则成了旁观者,效果很差。
较好的提问顺序是:“下面我提一个问题,会回答的请举手。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已经学了比的意义和性质,那么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呢?”此时全体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之后,教师才指名回答。
二、提问后无停顿,思维过程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叫学生回答,使学生手足无措。让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教师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过程。因此,对较难的问题,教师应设计由易到难的思维阶梯,经教师的启发、点拨,求得圆满解决。
三、提问问题简单,追求热闹气氛
某教师在教学完“圆的认识”后,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如下对话。
师: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是不是相等?
生1:是。
师:所有的直径是不是相等?
生2:是。
师:直径是不是等于半径的2倍?
生3:是。
师:他们的回答对不对?
……
这位教师的提问,学生不加思考就脱口而出,课堂气氛表面看来活跃,实则肤浅,教学效果甚微。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难易适度,既不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不对”、“是”、“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启发、诱导,多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复习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以后,教师提出:“那么,圆的面积能直接测量吗?怎样使它变得可以测量呢?”这一问题揭示了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提问问题笼统,学生无法回答
某教师上“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提出如下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的?如何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诸如此类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思维受阻,影响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有主次、轻重之分,问题切合学生实际,不可过大;同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提问选择不同的提问用语,使提问规范化,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
在提问中,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善于利用。例如提问:怎样简算125×96,看谁想出的计算方法多。引导学生把96转化成8×12、100-4、4×2×12,把125转化成25×5,从而得出如下的简便算法:125×96=(125×8)×12;125×96=125×100-125×4;125×96=(25×4)×(5×2)×12;125×96=(25×8)×(5×12)。这样,在提问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提问时间选择不当,事倍功半
不少教师在课始有提问,课后有提问,中间则提问甚少,这与现代教学思想及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要及时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式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障碍,使教学按计划顺序进行;课尾,当讲课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六、提问只重视答案,忽视思维推理过程
有的教师设计的提问,往往偏重于“对不对”、“答案是哪一个”,很少或根本不涉及“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是怎样分析的”等问题。不少学生对数学问题虽知答案,但原因模糊,更谈不上思维推理过程。
提问要注意解答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例如:1的倒数是1吗?为什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到底是哪一条?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应克服上述六种失误,注意八字要素:质量、数量、深度、时机,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陈剑平)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教师不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或形式,课堂提问缺乏多样性,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层次较低,能提出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高水平层次问题的少,不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部分教师备课、写教案设置的问题少,在教学时临时发问,或随口发问,或随处发问,课堂提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教师的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用教的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没有留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智力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问题意识薄弱,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低;个别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惩罚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等等。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避免以下六点,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
不少教师的提问顺序是这样的:教师先说“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教师将某个学生叫起来,然后说出提问的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请李明同学回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其他学生此时就大松一口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的回答不认真听。这样的提问由于颠倒了顺序,只有被点名的学生认真思考,其他学生则成了旁观者,效果很差。
较好的提问顺序是:“下面我提一个问题,会回答的请举手。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已经学了比的意义和性质,那么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呢?”此时全体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之后,教师才指名回答。
二、提问后无停顿,思维过程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叫学生回答,使学生手足无措。让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教师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过程。因此,对较难的问题,教师应设计由易到难的思维阶梯,经教师的启发、点拨,求得圆满解决。
三、提问问题简单,追求热闹气氛
某教师在教学完“圆的认识”后,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如下对话。
师: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是不是相等?
生1:是。
师:所有的直径是不是相等?
生2:是。
师:直径是不是等于半径的2倍?
生3:是。
师:他们的回答对不对?
……
这位教师的提问,学生不加思考就脱口而出,课堂气氛表面看来活跃,实则肤浅,教学效果甚微。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难易适度,既不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不对”、“是”、“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启发、诱导,多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复习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以后,教师提出:“那么,圆的面积能直接测量吗?怎样使它变得可以测量呢?”这一问题揭示了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提问问题笼统,学生无法回答
某教师上“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提出如下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的?如何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诸如此类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思维受阻,影响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有主次、轻重之分,问题切合学生实际,不可过大;同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提问选择不同的提问用语,使提问规范化,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
在提问中,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善于利用。例如提问:怎样简算125×96,看谁想出的计算方法多。引导学生把96转化成8×12、100-4、4×2×12,把125转化成25×5,从而得出如下的简便算法:125×96=(125×8)×12;125×96=125×100-125×4;125×96=(25×4)×(5×2)×12;125×96=(25×8)×(5×12)。这样,在提问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提问时间选择不当,事倍功半
不少教师在课始有提问,课后有提问,中间则提问甚少,这与现代教学思想及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要及时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式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障碍,使教学按计划顺序进行;课尾,当讲课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六、提问只重视答案,忽视思维推理过程
有的教师设计的提问,往往偏重于“对不对”、“答案是哪一个”,很少或根本不涉及“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是怎样分析的”等问题。不少学生对数学问题虽知答案,但原因模糊,更谈不上思维推理过程。
提问要注意解答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例如:1的倒数是1吗?为什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到底是哪一条?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应克服上述六种失误,注意八字要素:质量、数量、深度、时机,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