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地面的交通太过于拥挤,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从而引起城市以轨道交通为支撑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带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孕育了大量以轨道+物业的综合体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整合设计也就应运而生,它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即功能、交通、空间、环境以及政策五个方面。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空间作为一个立体结构,城市空间也就是一个立体化的组织,这也就包括地下的结构构成,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有着很大的帮助。《东京宣言》曾宣布:根据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的背景,以地铁为基础的都市土地空间立体发展模型——都市地铁综合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轨道交通综合体是一个围绕一个中心所建设的整体,作为核心的就是车站,交通占据主流,其次就是周边的建筑物,包含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二者相结合所得到的一体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设施结构。相较于之前的空间结构以及普遍使用的地下空间来说,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它同时具备了全方位、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且处于动态开放状态等特征,所以,它的建设也影响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在实际的设计时,城市的规划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规模设计不当、功能形态单调或比例失调、空间组织紊乱、环境条件恶劣,以及与地面城市结构脱节等问题。
1 整合设计理念与建构模式
1.1整合理念的提出
整合思维很早就有了,且它的历史悠远,在东西方的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发展。西方的整合思维的发展是由形式逻辑发展到机械论,后来又发展到现在科学发展的系统论。而中国的整合思维则是由发展辩证逻辑发展到有机论自然哲学的思想,这些都体现着系统性、综合性、和谐的特点。整合的过程是将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间的矛盾相互统一的过程。
建筑学和规划领域当中,西方和中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西方的共生论、结构主义对于整合思想来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在中国的发展史上,齐康院士提出:整合设计其实以人为出发点,对建筑提出了各种创新概念和设计。
1.2整合设计的建构
整合设计的含义是广义的整合,不是指单独的一件事物整合,以卢济威教授的城市设计整合机制为例,在设计时首先要进行的是整体的建构,而这就需要对它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就是各个部分所能进行组合的所有方式,从而得出最佳的整合方式;最终就是将所有的组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整合并加以开放,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得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为政。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在城市中存在就是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及其与其他因素的融合。
(1)要素构成分析
功能在实现时要承载在空间之上,而功能是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所存在的意义。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各个功能分区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是独立存在的,要想做到完美的整合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将个功能分区的构成分析清楚彻底。
(2)组合特征分析
轨道交通综合体随着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建设时所需要注重的点也是不一样的,且要素之间组合也有各自的方式,有其本身的特色。其组合方式可以概括为聚合形、竖向空间结构等。
2 整合设计策略
2.1 功能系統复合化
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的空间形态整合而言,功能的整合式整体整合的重要基础。在大城市规划尺度的背景下,要决定地铁车站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定位,要按照他所属的城市的空间定位、车站客流量,以及他在使用时的需要层次来决定。同时,在城市地铁建设更加完善的前提下,把所有城市地铁方式整合到一起,以便于将城市地铁布成更为网络化的。而在此基础上,其他商业功能业态所占据的比例也需要得到合理配置,从当今的商业发展状况来看,合理利用城市地下区域,把可以引用在地下的商业功能移转至地下区域,并使之充分利用,使其得到充分的运转,和地上功能相结合,从而形成功能齐全的商业街和购物广场。
2.2 空间形态多样化
整个空间形态的整合除了包括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功能以外,还有就是地上地下空间整体的合理性以及联系。《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提到过,在研究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整合方式时,要将城市和建筑看作整体的结构。
对于地下空间的整合方式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既包括水平的形态整合,也包括垂直的形态整合,且在水平的形态整合时可分为串联以及并联两种方式。不同的空间整合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优点缺点具在,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要做到扬长避短,运用不同种功能的组合方式构造成高效率的空间形态。
2.3 内外交通聚散系统化
轨道交通综合体在地下进行分布功能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步行街道以及这些功能分区与机动车道的连接处。考虑到衔接问题主要是由于交通方式的快速转换影响到功能的使用。所以,对于整个交通体系的整合,除了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分别整合之外,还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两者的交界点处的聚散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交通方式能够达到快速转换的目的。两者的有机结合重要部分主要是下沉式广场以及中庭的设计。
(1)下沉式广场
下沉式广场的主要作用在于将轨道交通的出站地道连接起来,从而使得交通人流以及地下人流组织的立体化,这就使得流线的交叉点减少,对于减少逆行,绕行,还有就是上下升降的情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在内外交通换乘上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下沉式广场是内外交通进行过渡的核心空间结构,不同种组织形式的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是不一样的,将其进行有效的串联方式,使得换乘点都处于地下里面,极大地缩减了地上的人流量,减轻了地上的交通压力,同时,对整个城市的立面几乎没有影响。 (2)中庭
中庭可以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运用的合理化,使得各流线之间是互不干扰的,有其自己的秩序。所以,中庭也被称为内外交通联系的枢纽和纽带。考虑到换乘的方便快捷并且安全,中庭的位置需要设置在主要流线上,对于缩短换乘距离有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在设计中庭时,需要考虑到采光的因素,这样的话地下空间就有了较好的光照环境,从而对人们辨别方向感来说有着很深远的作用。
2.4空间环境意象化
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的建设不仅充分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也是整个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于城市意象提出的理论来说,他主要用于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底蕴,所以对于地下空间和城市文化的环境意象整合设计应该划为重点。
城市意象的产生对高密度的人类生存条件而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生存方式都是充分而和谐的。对各个阶层各种社会背景的人而言,都具有巨大的认同感与依赖感。轨道交通综合体在通常情况下,都有具体的由地下空间所分成的区域。而轨道交通综合体在形成以后,在他周围的建筑物大部分都会作为重要标识,以产生突出的城市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与整个城市的地域功能和心理感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保證整体的城市景观质量。
2.5政策倾向性
政府应先期进行统筹管控,使轨道价值更多转化为公共利益。规划引导明确目标,主导编制统筹规划,在片区统筹单元发展目标下,合理确定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城市规划项目都承载着支撑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责任。政府主导全程追踪:借鉴香港、日本经验,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政府积极介入做好规划方案,优先确保城市发展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保障项目可实施性,并全程跟踪监督实施。政策创新开展试点:以TOD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城市新建项目中难度较大、公平性及公益性要求较高的“硬骨头”区域,加强政府主导,划定特殊项目,尝试推进一批政府主导的轨道综合体项目试点。
3 整合设计效果评价要点
在对整体的整合设计进行评估评价时,需要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可达性、协调性、开放性以及标志性。
4 结语
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具有功能众多、关系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不同的城市性质之间的差异以及政策所设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将城市建筑和轨道交通整合成一体化,实现“站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冰.建筑与结构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庞跃辉.论整合[J].浙江社会科学,2006(5):127-131.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齐康.城市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24-27.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空间作为一个立体结构,城市空间也就是一个立体化的组织,这也就包括地下的结构构成,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有着很大的帮助。《东京宣言》曾宣布:根据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的背景,以地铁为基础的都市土地空间立体发展模型——都市地铁综合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轨道交通综合体是一个围绕一个中心所建设的整体,作为核心的就是车站,交通占据主流,其次就是周边的建筑物,包含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二者相结合所得到的一体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设施结构。相较于之前的空间结构以及普遍使用的地下空间来说,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它同时具备了全方位、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且处于动态开放状态等特征,所以,它的建设也影响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在实际的设计时,城市的规划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规模设计不当、功能形态单调或比例失调、空间组织紊乱、环境条件恶劣,以及与地面城市结构脱节等问题。
1 整合设计理念与建构模式
1.1整合理念的提出
整合思维很早就有了,且它的历史悠远,在东西方的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发展。西方的整合思维的发展是由形式逻辑发展到机械论,后来又发展到现在科学发展的系统论。而中国的整合思维则是由发展辩证逻辑发展到有机论自然哲学的思想,这些都体现着系统性、综合性、和谐的特点。整合的过程是将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间的矛盾相互统一的过程。
建筑学和规划领域当中,西方和中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西方的共生论、结构主义对于整合思想来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在中国的发展史上,齐康院士提出:整合设计其实以人为出发点,对建筑提出了各种创新概念和设计。
1.2整合设计的建构
整合设计的含义是广义的整合,不是指单独的一件事物整合,以卢济威教授的城市设计整合机制为例,在设计时首先要进行的是整体的建构,而这就需要对它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就是各个部分所能进行组合的所有方式,从而得出最佳的整合方式;最终就是将所有的组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整合并加以开放,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得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为政。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在城市中存在就是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及其与其他因素的融合。
(1)要素构成分析
功能在实现时要承载在空间之上,而功能是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所存在的意义。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各个功能分区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是独立存在的,要想做到完美的整合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将个功能分区的构成分析清楚彻底。
(2)组合特征分析
轨道交通综合体随着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建设时所需要注重的点也是不一样的,且要素之间组合也有各自的方式,有其本身的特色。其组合方式可以概括为聚合形、竖向空间结构等。
2 整合设计策略
2.1 功能系統复合化
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的空间形态整合而言,功能的整合式整体整合的重要基础。在大城市规划尺度的背景下,要决定地铁车站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定位,要按照他所属的城市的空间定位、车站客流量,以及他在使用时的需要层次来决定。同时,在城市地铁建设更加完善的前提下,把所有城市地铁方式整合到一起,以便于将城市地铁布成更为网络化的。而在此基础上,其他商业功能业态所占据的比例也需要得到合理配置,从当今的商业发展状况来看,合理利用城市地下区域,把可以引用在地下的商业功能移转至地下区域,并使之充分利用,使其得到充分的运转,和地上功能相结合,从而形成功能齐全的商业街和购物广场。
2.2 空间形态多样化
整个空间形态的整合除了包括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功能以外,还有就是地上地下空间整体的合理性以及联系。《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提到过,在研究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整合方式时,要将城市和建筑看作整体的结构。
对于地下空间的整合方式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既包括水平的形态整合,也包括垂直的形态整合,且在水平的形态整合时可分为串联以及并联两种方式。不同的空间整合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优点缺点具在,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要做到扬长避短,运用不同种功能的组合方式构造成高效率的空间形态。
2.3 内外交通聚散系统化
轨道交通综合体在地下进行分布功能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步行街道以及这些功能分区与机动车道的连接处。考虑到衔接问题主要是由于交通方式的快速转换影响到功能的使用。所以,对于整个交通体系的整合,除了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分别整合之外,还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两者的交界点处的聚散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交通方式能够达到快速转换的目的。两者的有机结合重要部分主要是下沉式广场以及中庭的设计。
(1)下沉式广场
下沉式广场的主要作用在于将轨道交通的出站地道连接起来,从而使得交通人流以及地下人流组织的立体化,这就使得流线的交叉点减少,对于减少逆行,绕行,还有就是上下升降的情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在内外交通换乘上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下沉式广场是内外交通进行过渡的核心空间结构,不同种组织形式的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是不一样的,将其进行有效的串联方式,使得换乘点都处于地下里面,极大地缩减了地上的人流量,减轻了地上的交通压力,同时,对整个城市的立面几乎没有影响。 (2)中庭
中庭可以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运用的合理化,使得各流线之间是互不干扰的,有其自己的秩序。所以,中庭也被称为内外交通联系的枢纽和纽带。考虑到换乘的方便快捷并且安全,中庭的位置需要设置在主要流线上,对于缩短换乘距离有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在设计中庭时,需要考虑到采光的因素,这样的话地下空间就有了较好的光照环境,从而对人们辨别方向感来说有着很深远的作用。
2.4空间环境意象化
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的建设不仅充分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也是整个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于城市意象提出的理论来说,他主要用于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底蕴,所以对于地下空间和城市文化的环境意象整合设计应该划为重点。
城市意象的产生对高密度的人类生存条件而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生存方式都是充分而和谐的。对各个阶层各种社会背景的人而言,都具有巨大的认同感与依赖感。轨道交通综合体在通常情况下,都有具体的由地下空间所分成的区域。而轨道交通综合体在形成以后,在他周围的建筑物大部分都会作为重要标识,以产生突出的城市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与整个城市的地域功能和心理感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保證整体的城市景观质量。
2.5政策倾向性
政府应先期进行统筹管控,使轨道价值更多转化为公共利益。规划引导明确目标,主导编制统筹规划,在片区统筹单元发展目标下,合理确定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城市规划项目都承载着支撑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责任。政府主导全程追踪:借鉴香港、日本经验,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政府积极介入做好规划方案,优先确保城市发展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保障项目可实施性,并全程跟踪监督实施。政策创新开展试点:以TOD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城市新建项目中难度较大、公平性及公益性要求较高的“硬骨头”区域,加强政府主导,划定特殊项目,尝试推进一批政府主导的轨道综合体项目试点。
3 整合设计效果评价要点
在对整体的整合设计进行评估评价时,需要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可达性、协调性、开放性以及标志性。
4 结语
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具有功能众多、关系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不同的城市性质之间的差异以及政策所设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将城市建筑和轨道交通整合成一体化,实现“站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冰.建筑与结构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庞跃辉.论整合[J].浙江社会科学,2006(5):127-131.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齐康.城市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