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淡水鱼养殖的基本知识,分析了产生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原因,阐述了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种类,并且明确了常见疾病种类的表现。最后,针对原因和表现提出了具体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S964;X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00-01
1 淡水鱼养殖基本概述
淡水养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资源进行养殖,具体的做法就是选定一个固定的水域,将鱼苗投放到固定区域中进行养殖,让鱼苗满足可以食用的标准。淡水养殖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根据水温的要求来区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养殖三类。温水养殖是指水温在15~30度之间,常见的养殖鱼种如: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冷水养殖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20度,常见的如红鳟、细鳞鱼。热水养殖是要求水温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在18~30度之间,热水养殖的大都是一些热带鱼的品种,比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根据养殖水域的条件以及养殖措施分类。可以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静水养殖一般是指在固定的鱼塘养殖,面积可能比較有限,而流水养殖是指充分利用水的资源,比如利用水库、湖水、河水等区域进行养殖。根据养殖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单养和混养,单养就是一个鱼塘只养殖一个鱼种,混养则是一片水域可以同时养殖多种鱼类。
2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出现原因
2.1 自然因素
2.1.1 水温
水温与鱼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外界水温骤变,不管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都会使鱼类难以适应而大量死亡。水温变化也关乎着鱼类病原的消长。例如,在初冬、春末和夏初,水温一般在15~25℃,这时正是小瓜虫病流行季节;8~9月正是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水霉病。
2.1.2 溶氧
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与鱼类生死存亡有密切关系。若水体中溶氧量过低,易使鱼类发生烂鳃病,水中溶氧量低到不到1mg/kg甚至会发生泛塘死鱼惨剧;水体中溶氧量过多,又会诱发小鱼苗得气泡病。
2.1.3 酸碱度(pH)
淡水养殖鱼类对酸碱度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最适应范围为7~8.5,pH值低于5或超过9.5时都易引起鱼类死亡。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重要原因,比如在拉网筛鱼、捕鱼以及鱼种、亲鱼运输过程中,若是操作粗糙、管理粗放,则往往易使鱼体受到伤害,这样就给细菌侵入鱼体创造了便利条件,导致鱼类感染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放养比例不当,也是导致鱼类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3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病毒的入侵而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例如:出血病。该病毒会侵犯草鱼的鳃、眼眶周围以及头顶、下颚等部位,使其呈现暗黑色,并进步导致其死亡。针对这种疾病的出现,淡水鱼养殖人员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物质对淡水养殖地进行消毒。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淡水养殖地的淤泥、杂物等进行深度的清洁,以保证淡水养殖鱼生活环境的干净,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2 细菌性疾病
3.2.1 细菌性出血病,多发生于草鱼群体
其在感染该疾病后,会出现出血现象。针对此种疾病,淡水鱼养殖人员可以使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等相关药剂投放于鱼类生活的淡水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如若草鱼群体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还可以进一步采用降鱼血康宁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3.2.2 烂鳃病
多发生于草鱼和鲤鱼群体。当染上此类疾病时,草鱼和鲤鱼会出现鱼体变黑、鱼鳍颜色变淡等明显现象,甚至其鱼鳃发生肿胀,影响其呼吸。此时,为了防治这种疾病,需使用生石灰将整个水塘彻底的清理干净;发病季节需要将0.3~0.5g/m2的菌毒克星喷洒进水塘中,喷洒间隔应为10d;若鱼群已经出现病症,则需在鱼饵中添加鱼虾康或者是易服康,用0.3~0.5g/m3的菌毒克星或者是0.2~0.3g/m3的强力溴对整个水塘进行喷洒,一般连续用药2~3d即可。
3.3 寄生虫性疾病
3.3.1 粘孢子病
其多发生于鲤鱼鱼群中。当鱼体受到感染时,其胸鳍、腹鳍、尾鳍等部位均会产生灰白色的胞囊。当其病情较为严重时,还会在鱼群的肠道、大脑等产生瘤状的胞囊,影响鱼群的健康。为防止该种情况的发生,淡水养殖人员可以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剂对鱼群生活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清洁,保证其生活环境的干净。对于已经感染此种疾病的鱼群,可以使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剂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3.3.2 小瓜虫病
患小瓜虫病的淡水养殖鱼会出现离开鱼群、食欲不振、反映迟钝、动作缓慢等症状。在治疗小瓜虫病时,需使用专门针对于虫体效果非常强的药物,而且该药物应当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可以将虫体完全消灭,各个疗程之间应当有所间隔,间隔的期限需有实际的水温情况决定。下面为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选用辣椒以及生姜混合剂。在整个池子中泼洒辣椒以及生姜混合剂,通常水深在1m的水池1m2应当取0.15g的平姜片或者是0.75g的鲜生姜,与0.39g的辣椒粉混合,加15g的水之后煮沸,煮沸时长应当在0.5h左右,煮好后取药汁兑水均匀的洒在水面上;在使用福尔马林对病鱼进行治疗时,应当充分充氧,治疗完成后需马上换清洁的水。也可以将浓度在15~25mL/m的福尔马林溶液均匀的洒在水池中,通常水深为1m的水池,每667m2塘应当撒用10~16L的福尔马林。
对淡水养殖鱼较为常出现的疾病进行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能够促使淡水养殖鱼类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升淡水养殖鱼类人员的经济效益,所以不仅养殖者以及相关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淡水鱼疾病防范知识,另外当地相关部门还应当给予适当的物力、资金、人力以及技术上的倾斜,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以及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2.
[2] 董江伟、张继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11):198.
[3] 王彰平.浅谈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5,(8):285.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S964;X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00-01
1 淡水鱼养殖基本概述
淡水养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资源进行养殖,具体的做法就是选定一个固定的水域,将鱼苗投放到固定区域中进行养殖,让鱼苗满足可以食用的标准。淡水养殖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根据水温的要求来区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养殖三类。温水养殖是指水温在15~30度之间,常见的养殖鱼种如: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冷水养殖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20度,常见的如红鳟、细鳞鱼。热水养殖是要求水温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在18~30度之间,热水养殖的大都是一些热带鱼的品种,比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根据养殖水域的条件以及养殖措施分类。可以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静水养殖一般是指在固定的鱼塘养殖,面积可能比較有限,而流水养殖是指充分利用水的资源,比如利用水库、湖水、河水等区域进行养殖。根据养殖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单养和混养,单养就是一个鱼塘只养殖一个鱼种,混养则是一片水域可以同时养殖多种鱼类。
2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出现原因
2.1 自然因素
2.1.1 水温
水温与鱼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外界水温骤变,不管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都会使鱼类难以适应而大量死亡。水温变化也关乎着鱼类病原的消长。例如,在初冬、春末和夏初,水温一般在15~25℃,这时正是小瓜虫病流行季节;8~9月正是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水霉病。
2.1.2 溶氧
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与鱼类生死存亡有密切关系。若水体中溶氧量过低,易使鱼类发生烂鳃病,水中溶氧量低到不到1mg/kg甚至会发生泛塘死鱼惨剧;水体中溶氧量过多,又会诱发小鱼苗得气泡病。
2.1.3 酸碱度(pH)
淡水养殖鱼类对酸碱度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最适应范围为7~8.5,pH值低于5或超过9.5时都易引起鱼类死亡。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重要原因,比如在拉网筛鱼、捕鱼以及鱼种、亲鱼运输过程中,若是操作粗糙、管理粗放,则往往易使鱼体受到伤害,这样就给细菌侵入鱼体创造了便利条件,导致鱼类感染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放养比例不当,也是导致鱼类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3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病毒的入侵而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例如:出血病。该病毒会侵犯草鱼的鳃、眼眶周围以及头顶、下颚等部位,使其呈现暗黑色,并进步导致其死亡。针对这种疾病的出现,淡水鱼养殖人员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物质对淡水养殖地进行消毒。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淡水养殖地的淤泥、杂物等进行深度的清洁,以保证淡水养殖鱼生活环境的干净,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2 细菌性疾病
3.2.1 细菌性出血病,多发生于草鱼群体
其在感染该疾病后,会出现出血现象。针对此种疾病,淡水鱼养殖人员可以使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等相关药剂投放于鱼类生活的淡水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如若草鱼群体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还可以进一步采用降鱼血康宁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3.2.2 烂鳃病
多发生于草鱼和鲤鱼群体。当染上此类疾病时,草鱼和鲤鱼会出现鱼体变黑、鱼鳍颜色变淡等明显现象,甚至其鱼鳃发生肿胀,影响其呼吸。此时,为了防治这种疾病,需使用生石灰将整个水塘彻底的清理干净;发病季节需要将0.3~0.5g/m2的菌毒克星喷洒进水塘中,喷洒间隔应为10d;若鱼群已经出现病症,则需在鱼饵中添加鱼虾康或者是易服康,用0.3~0.5g/m3的菌毒克星或者是0.2~0.3g/m3的强力溴对整个水塘进行喷洒,一般连续用药2~3d即可。
3.3 寄生虫性疾病
3.3.1 粘孢子病
其多发生于鲤鱼鱼群中。当鱼体受到感染时,其胸鳍、腹鳍、尾鳍等部位均会产生灰白色的胞囊。当其病情较为严重时,还会在鱼群的肠道、大脑等产生瘤状的胞囊,影响鱼群的健康。为防止该种情况的发生,淡水养殖人员可以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剂对鱼群生活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清洁,保证其生活环境的干净。对于已经感染此种疾病的鱼群,可以使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剂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3.3.2 小瓜虫病
患小瓜虫病的淡水养殖鱼会出现离开鱼群、食欲不振、反映迟钝、动作缓慢等症状。在治疗小瓜虫病时,需使用专门针对于虫体效果非常强的药物,而且该药物应当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可以将虫体完全消灭,各个疗程之间应当有所间隔,间隔的期限需有实际的水温情况决定。下面为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选用辣椒以及生姜混合剂。在整个池子中泼洒辣椒以及生姜混合剂,通常水深在1m的水池1m2应当取0.15g的平姜片或者是0.75g的鲜生姜,与0.39g的辣椒粉混合,加15g的水之后煮沸,煮沸时长应当在0.5h左右,煮好后取药汁兑水均匀的洒在水面上;在使用福尔马林对病鱼进行治疗时,应当充分充氧,治疗完成后需马上换清洁的水。也可以将浓度在15~25mL/m的福尔马林溶液均匀的洒在水池中,通常水深为1m的水池,每667m2塘应当撒用10~16L的福尔马林。
对淡水养殖鱼较为常出现的疾病进行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能够促使淡水养殖鱼类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升淡水养殖鱼类人员的经济效益,所以不仅养殖者以及相关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淡水鱼疾病防范知识,另外当地相关部门还应当给予适当的物力、资金、人力以及技术上的倾斜,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以及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2.
[2] 董江伟、张继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11):198.
[3] 王彰平.浅谈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