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恶化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危机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门槛提高、人数增多等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矛盾,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本文指出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理应从其自身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82-02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由“消费透支”、“监管缺位”、“政策失误”、“风险低估”和国际金融体系固有弊端等因素所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洗礼了美国实体经济,并进一步侵害了全球经济。我国也不例外,受其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珠三角、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等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区域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就业市场,对本已严峻的中国就业问题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作为就业群体中的新增力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一)危机缩减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剧
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回落到18%左右,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下降趋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应减弱。预计将向下拉动GDP 约0.8~1个百分点。预计出口增速放缓将向下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约1.1~1.4个百分点,向下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约0.5~0.7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出口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损失110万~140万人;直接导致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损失40万~56万人;两者合计,就业岗位减少150万~200万个。产业发展的减缓使得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为显著。
(二)危机提高了就业门槛,大学生就业优势削弱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势必导致水涨船高;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会凭借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推行有经验者优先的招聘条件,而大学毕业生一般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优势,在竞争中常常受到用人单位的冷落;加之国外失业人员回国从业,这些回流的失业者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削弱了国内大学生就业优势。在目前这种岗位有限又水涨船高的就业形势下,意味着竞争更为激烈,想要胜出得到职位,就要求具备更高的能力,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危机增加了失业人数,大学生就业矛盾尖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 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万人。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3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待业人数非常之大。此外,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据统计,在江浙一带就有10万家左右中小企业倒闭,数十万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这些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了极大的挤压。
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挑战改变着大学生的就业、学习和生活。
二、就业困难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危机突如其来,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其就业心理和行为发生极大转变。
首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直主导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理想高调化观念彻底破灭,代之以就业预期低调化思想主导择业。“学而优则仕”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成大功,立大业”等传统职业观、价值观、理想观历来是主导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观念,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往往会把社会地位、收入、名声、安逸度作为就业首选目标,而很少顾及国家需要和行业要求。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为了就业,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过高的理想化职业标准,适时降低就业目标,重新定位职业方向,调整价值取向。
其次,因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预期下调直接引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消极和不作为。如因就业压力过大而逐渐丧失就业信心,因就业机会渺茫而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岗位,因岗位要求过高而自卑自弃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和行为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学习和生活发生微妙变化。
(一)学习态度极端化
危机加重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成功就业变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得势,会更加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希望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成功就业;与此相反,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也会给不少的大学生造成误导,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再加之就业环境复杂性和人情关系重要性的影响,一些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慢慢失去了就业信心,进而弱化了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态度愈发消极。
(二)生活态度悲观化
首先,导致焦躁、烦恼心理。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毕业大学生带来“雪上加霜”、“无所适从”的感觉,即便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仍然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据“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影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1200名大学毕业生中,金融危机造成心理影响的占20%,担忧找不到工作的占35%,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占17%。】
其次,挫败信心、打击进取心。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丧失信心,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心进取,以“一切顺其自然”对待生活。
最后,削弱积极性、破坏诚信。面对危机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大部分的毕业生怀着低调化的就业想法走上了“屈就”道路——先就业,再择业。这种做法往往容易步入一个极端,即不顾自身情况,不考虑适合度就实现就业,打开始就抱有一种与单位“分手”的消极心态,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进取心,长此以往,甚至会促成大学生树立一种扭曲的职业道德观,遗害他们今后的择业生涯。不仅破坏了大学生就业诚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人单位损失,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纠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的路径展望
(一)正视危机,调整预期
据专家人士称,尽管此次危机已近尾声,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广,之深,不言而喻,以致人们在提及它时,无不为之色变,为之心颤。就其对世界就业市场的冲击,就足以困扰人们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其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统计数字显示,2008 年10月份后,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失业问题逐渐显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社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2008 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危機客观存在,形势难以改变,当务之急必须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绝不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极端化道路;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切忌好高骛远,坚决不做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情。
况且凡事都具有矛盾的两面,危机在造成现实破坏的同时也蕴含潜在机遇。经历此番经济低谷之后,世界经济必将迎来空前的复苏与高涨,届时,就业形势必然好转,这也为先就业,后择业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战胜压力,重塑信心
目前来讲,经济上行压力导致的就业压力算得上是空前之大,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当前危机与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不仅能恢复信心,而且能重新塑造一股更强大的信心,这是唯物辩证法给我们的应对危机最深刻的启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当前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讲,信心依然很重要,有信心才有自我,丧失信心,也就迷失了自我。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朋友们绝对不要灰心,不能气馁,有信心就有“牛奶面包”,就有光明的未来。
(三)未雨绸缪,提升自己
尽管目前形势相当严峻,但依据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就业市场会转好的,因此,在目前这个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学好理论知识,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有选择性地学习并掌握一些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既要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广积粮”,又要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深挖洞”。坚持以出色的表达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精深的动手能力迎接挑战,实现成功就业。
(四)捕捉机会,多元就业
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主、客观形势,多渠道搜集职位信息,积极参加招聘会,大胆向用人单位自荐,要主动出击赢取就业机会,切忌消极等待,坐以待毙。择业思路要更新,期望值要调整,不要一味死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岗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私人企业等同样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条件的或能创造条件的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也帮助了他人就业,不失为一种就业良策。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情感,同时还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系统内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处理不当,必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协调正常运行,甚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伤害,所以必须严格、认真对待。但限于种种原因,本文主要侧重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出发分析、探讨就业问题,而对于从其他方面,如国家制度设计、社会力量救济等方面未作提及,希望今后有机会再作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爽.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9(2).
[2]何峰.经济危機背景下就业问题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
[3]周怡.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四川省情.2009(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82-02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由“消费透支”、“监管缺位”、“政策失误”、“风险低估”和国际金融体系固有弊端等因素所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洗礼了美国实体经济,并进一步侵害了全球经济。我国也不例外,受其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珠三角、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等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区域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就业市场,对本已严峻的中国就业问题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作为就业群体中的新增力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一)危机缩减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剧
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回落到18%左右,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下降趋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应减弱。预计将向下拉动GDP 约0.8~1个百分点。预计出口增速放缓将向下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约1.1~1.4个百分点,向下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约0.5~0.7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出口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损失110万~140万人;直接导致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损失40万~56万人;两者合计,就业岗位减少150万~200万个。产业发展的减缓使得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为显著。
(二)危机提高了就业门槛,大学生就业优势削弱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势必导致水涨船高;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会凭借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推行有经验者优先的招聘条件,而大学毕业生一般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优势,在竞争中常常受到用人单位的冷落;加之国外失业人员回国从业,这些回流的失业者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削弱了国内大学生就业优势。在目前这种岗位有限又水涨船高的就业形势下,意味着竞争更为激烈,想要胜出得到职位,就要求具备更高的能力,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危机增加了失业人数,大学生就业矛盾尖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 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万人。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3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待业人数非常之大。此外,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据统计,在江浙一带就有10万家左右中小企业倒闭,数十万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这些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了极大的挤压。
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挑战改变着大学生的就业、学习和生活。
二、就业困难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危机突如其来,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其就业心理和行为发生极大转变。
首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直主导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理想高调化观念彻底破灭,代之以就业预期低调化思想主导择业。“学而优则仕”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成大功,立大业”等传统职业观、价值观、理想观历来是主导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观念,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往往会把社会地位、收入、名声、安逸度作为就业首选目标,而很少顾及国家需要和行业要求。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为了就业,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过高的理想化职业标准,适时降低就业目标,重新定位职业方向,调整价值取向。
其次,因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预期下调直接引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消极和不作为。如因就业压力过大而逐渐丧失就业信心,因就业机会渺茫而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岗位,因岗位要求过高而自卑自弃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和行为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学习和生活发生微妙变化。
(一)学习态度极端化
危机加重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成功就业变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得势,会更加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希望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成功就业;与此相反,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也会给不少的大学生造成误导,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再加之就业环境复杂性和人情关系重要性的影响,一些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慢慢失去了就业信心,进而弱化了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态度愈发消极。
(二)生活态度悲观化
首先,导致焦躁、烦恼心理。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毕业大学生带来“雪上加霜”、“无所适从”的感觉,即便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仍然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据“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影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1200名大学毕业生中,金融危机造成心理影响的占20%,担忧找不到工作的占35%,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占17%。】
其次,挫败信心、打击进取心。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丧失信心,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心进取,以“一切顺其自然”对待生活。
最后,削弱积极性、破坏诚信。面对危机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大部分的毕业生怀着低调化的就业想法走上了“屈就”道路——先就业,再择业。这种做法往往容易步入一个极端,即不顾自身情况,不考虑适合度就实现就业,打开始就抱有一种与单位“分手”的消极心态,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进取心,长此以往,甚至会促成大学生树立一种扭曲的职业道德观,遗害他们今后的择业生涯。不仅破坏了大学生就业诚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人单位损失,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纠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的路径展望
(一)正视危机,调整预期
据专家人士称,尽管此次危机已近尾声,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广,之深,不言而喻,以致人们在提及它时,无不为之色变,为之心颤。就其对世界就业市场的冲击,就足以困扰人们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其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统计数字显示,2008 年10月份后,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失业问题逐渐显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社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2008 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危機客观存在,形势难以改变,当务之急必须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绝不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极端化道路;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切忌好高骛远,坚决不做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情。
况且凡事都具有矛盾的两面,危机在造成现实破坏的同时也蕴含潜在机遇。经历此番经济低谷之后,世界经济必将迎来空前的复苏与高涨,届时,就业形势必然好转,这也为先就业,后择业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战胜压力,重塑信心
目前来讲,经济上行压力导致的就业压力算得上是空前之大,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当前危机与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不仅能恢复信心,而且能重新塑造一股更强大的信心,这是唯物辩证法给我们的应对危机最深刻的启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当前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讲,信心依然很重要,有信心才有自我,丧失信心,也就迷失了自我。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朋友们绝对不要灰心,不能气馁,有信心就有“牛奶面包”,就有光明的未来。
(三)未雨绸缪,提升自己
尽管目前形势相当严峻,但依据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就业市场会转好的,因此,在目前这个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学好理论知识,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有选择性地学习并掌握一些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既要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广积粮”,又要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深挖洞”。坚持以出色的表达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精深的动手能力迎接挑战,实现成功就业。
(四)捕捉机会,多元就业
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主、客观形势,多渠道搜集职位信息,积极参加招聘会,大胆向用人单位自荐,要主动出击赢取就业机会,切忌消极等待,坐以待毙。择业思路要更新,期望值要调整,不要一味死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岗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私人企业等同样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条件的或能创造条件的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也帮助了他人就业,不失为一种就业良策。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情感,同时还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系统内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处理不当,必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协调正常运行,甚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伤害,所以必须严格、认真对待。但限于种种原因,本文主要侧重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出发分析、探讨就业问题,而对于从其他方面,如国家制度设计、社会力量救济等方面未作提及,希望今后有机会再作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爽.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9(2).
[2]何峰.经济危機背景下就业问题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
[3]周怡.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四川省情.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