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由于今年特殊情况造成的大环境影响,全国各地幼儿园未能如期开学。面对这样的情况,园所纷纷把工作重心转向“家园共育”工作,利用互联网通过云端的方式与家长一起发力,让幼儿停课不停学。于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家园共育”在当今提倡大美育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工作中,也成为了幼儿美术启蒙教育工作的重点。所以这期我们的《话题》栏目,将围绕“家园共育”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幼儿美术启蒙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下面就来看看两个典型问题以及老师们给出的建议和家长反馈吧!
问题1:孩子只愿意用超轻黏土做手工,不愿意画画,应该怎么引导?
教师回音:
正像您所了解的,美术创作包括欣赏、绘画和手工,每种活动类型都对孩子有重要价值。现在孩子只愿意用超轻黏土创作,我分析可能有四点原因。第一是超轻黏土的特性。超轻黏土色彩鲜艳、可塑性强,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体验。第二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直接接触材料的感觉,这使他更愿意使用超轻黏土。第三是家庭提供工具材料的现状。如果家中提供的超轻黏土多,其他材料少,孩子自然就会选择超轻黏土。第四是孩子接触的表现形式少。孩子看得少、了解得少,创作表达时就会受到局限。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家长应以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为前提,进行顺势而为的引导。
1.倾听心声,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喜欢超轻黏土的原因,对他的想法和表达给予肯定,还可以加入其中,和孩子一起进行创作,以表现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2.提供材料,鼓励孩子的大胆尝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购他喜欢的工具材料,选购时要多听孩子的想法。家长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建议,向孩子推荐新奇好玩的材料,如:塑胶片、3D打印笔等。
3.开阔视野,丰富孩子的表现形式。孩子的美术表现需要环境的滋养,他们看得多、感受得多,自然心中就有了更多表现形式。家长可借助参观画展、赏析绘本的机会,使孩子了解除泥工以外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纸、沙画、摄影等。(北京市朝阳区枣营幼儿园 郭天晓)
家长帮帮团:
傲傲爸爸:傲傲很喜欢恐龙,他做单个恐龙时就愿意用黏土,捏得特别细致。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做《恐龙大作战》,他发现都用黏土太费时间,自然而然就加入了绘画的方式。
Kiwi妈妈: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該有自己的爱好。Kiwi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创作,是由她自己决定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动脑、动手,值得尊重和鼓励,所以我不会强求她尝试不愿意的方法。
问题2: 孩子总画圆圈或凌乱的线条,虽然能讲述出一些故事内容,但总是变来变去,应该如何解读这种行为?
教师回音:
从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出您对孩子绘画行为的关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孩子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体表现两方面。第一,孩子发展的共性特点。3岁半左右的孩子处于命名涂鸦期,他们会把画出的线条和圆圈加以命名,但内容会不断变化。如,同一个线条,他一会儿说是小猫的尾巴,一会儿说是冰激凌。孩子不断把圆圈、线条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对他们来说,这个过程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神奇和伟大。第二,孩子发展的个体表现。4岁以上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的绘画能力无法支撑他们活跃的思维,孩子需要用语言对作品进行补充。这时孩子讲述的主题是固定的,但是细节会有所变动。比如,孩子说画了一座有好多层的桥,但在后边的语言讲述中,会在桥上增添人来人往的故事。由此看出,每位孩子都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创造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有三点建议和您分享:
1.倾听孩子的讲述,不打断他们的表达。当孩子向家长讲述作品时,家长要认真并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
2.投入真挚的情感,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家长要以充沛、真挚的情感与孩子共情,使孩子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比如,孩子对着一条线说“这是小猴的尾巴”,家长可以回应说:“嗯,小猴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3.适时地拓展丰富,提升孩子造型能力。当孩子的绘画能力无法支持他的想法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多种图形,供孩子拼贴、组合、添画等。(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范稳)
家长帮帮团:
钱钱妈妈:钱钱3岁的时候总喜欢把画的意思变来变去。我会把她说的都记录下来,夸她真有想象力。
铂骁妈妈:我孩子5岁多的时候还喜欢用线条画画。我看不出乱乱的线条画的是什么,而他却津津有味地讲“画”。我也就一直做他忠实的听众。
问题1:孩子只愿意用超轻黏土做手工,不愿意画画,应该怎么引导?
教师回音:
正像您所了解的,美术创作包括欣赏、绘画和手工,每种活动类型都对孩子有重要价值。现在孩子只愿意用超轻黏土创作,我分析可能有四点原因。第一是超轻黏土的特性。超轻黏土色彩鲜艳、可塑性强,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体验。第二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直接接触材料的感觉,这使他更愿意使用超轻黏土。第三是家庭提供工具材料的现状。如果家中提供的超轻黏土多,其他材料少,孩子自然就会选择超轻黏土。第四是孩子接触的表现形式少。孩子看得少、了解得少,创作表达时就会受到局限。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家长应以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为前提,进行顺势而为的引导。
1.倾听心声,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喜欢超轻黏土的原因,对他的想法和表达给予肯定,还可以加入其中,和孩子一起进行创作,以表现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2.提供材料,鼓励孩子的大胆尝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购他喜欢的工具材料,选购时要多听孩子的想法。家长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建议,向孩子推荐新奇好玩的材料,如:塑胶片、3D打印笔等。
3.开阔视野,丰富孩子的表现形式。孩子的美术表现需要环境的滋养,他们看得多、感受得多,自然心中就有了更多表现形式。家长可借助参观画展、赏析绘本的机会,使孩子了解除泥工以外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纸、沙画、摄影等。(北京市朝阳区枣营幼儿园 郭天晓)
家长帮帮团:
傲傲爸爸:傲傲很喜欢恐龙,他做单个恐龙时就愿意用黏土,捏得特别细致。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做《恐龙大作战》,他发现都用黏土太费时间,自然而然就加入了绘画的方式。
Kiwi妈妈: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該有自己的爱好。Kiwi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创作,是由她自己决定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动脑、动手,值得尊重和鼓励,所以我不会强求她尝试不愿意的方法。
问题2: 孩子总画圆圈或凌乱的线条,虽然能讲述出一些故事内容,但总是变来变去,应该如何解读这种行为?
教师回音:
从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出您对孩子绘画行为的关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孩子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体表现两方面。第一,孩子发展的共性特点。3岁半左右的孩子处于命名涂鸦期,他们会把画出的线条和圆圈加以命名,但内容会不断变化。如,同一个线条,他一会儿说是小猫的尾巴,一会儿说是冰激凌。孩子不断把圆圈、线条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对他们来说,这个过程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神奇和伟大。第二,孩子发展的个体表现。4岁以上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的绘画能力无法支撑他们活跃的思维,孩子需要用语言对作品进行补充。这时孩子讲述的主题是固定的,但是细节会有所变动。比如,孩子说画了一座有好多层的桥,但在后边的语言讲述中,会在桥上增添人来人往的故事。由此看出,每位孩子都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创造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有三点建议和您分享:
1.倾听孩子的讲述,不打断他们的表达。当孩子向家长讲述作品时,家长要认真并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
2.投入真挚的情感,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家长要以充沛、真挚的情感与孩子共情,使孩子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比如,孩子对着一条线说“这是小猴的尾巴”,家长可以回应说:“嗯,小猴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3.适时地拓展丰富,提升孩子造型能力。当孩子的绘画能力无法支持他的想法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多种图形,供孩子拼贴、组合、添画等。(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范稳)
家长帮帮团:
钱钱妈妈:钱钱3岁的时候总喜欢把画的意思变来变去。我会把她说的都记录下来,夸她真有想象力。
铂骁妈妈:我孩子5岁多的时候还喜欢用线条画画。我看不出乱乱的线条画的是什么,而他却津津有味地讲“画”。我也就一直做他忠实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