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堂,古代习礼的讲堂。新中国诞生后,礼堂历经几度兴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恢复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格局,农民逐渐“洗脚上田”,原有公共空间的组织和制度形式弱化,遗留在乡间的礼堂大都变成仓库、厂房以至废弃、拆除,传统农耕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传统民风退化,唯利是图、道德失范、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甚至丑恶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人们对乡村的未来发出叩问:如何重建文化价值秩序,让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2013年春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四明大地全面拉开,三年过去,宁波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建成709家文化礼堂,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8800多场次,156万人次直接参与。其中,一些佼佼者实现“华丽转身”,从聚人气到聚文气、聚正气、聚人心,从上头“送”到自己“种”,通过思想引导、道德培养、礼仪教化、文化熏陶,凝聚村庄的精气神,成为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依托。
当然,存在问题也不容易忽视,文化礼堂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一些村庄建设热情不高,一味等、靠、要;设施简单雷同,使用效率低下;内容缺乏创新,简单复制试点村模式,村民参与热情低下……怎样做到建一家、用一家、成一家?就村庄而言,参考本市实践,借鉴他山之石,尚需做到“三要”:
村干部认识要超前、到位。村干部理应是文化礼堂建设最直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不过,它是一项惠民工程,而非政绩工程,一些村干部往往把它当成“额外负担”,缺乏内生动力。其实,基层建设需要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文化礼堂可以立足乡土、温习乡情,重拾传统、亲近乡愁,将优秀文化和仁爱孝悌、重学尚贤等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元素,融化在村民心灵,增强对家庭、族群、故乡、祖国的精神依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一方精神家园,这是基层管理和建设的题中之义。
文化队伍要敬业、专业。有民俗专家称,文化礼堂要有自己的“导师”,要能承担文化项目和活动设计师、文化礼堂礼仪庆典主持人、乡村文化传播者、村民精神文化咨询师的职责,并通过成功运作,让村民感到礼堂的活动、仪式,比父母的耳提面命更加庄严隆重、记忆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办得成功、有效、可持续。的确,办好文化礼堂千头万绪,资金靠人去筹措,场馆靠人去布置,活动靠人去张罗,困难靠人去化解,因此,需要一群乡贤能人、草根名嘴,他们不仅要乐此不疲、兴趣盎然,而且还必须是行家里手、文化达人。
活动内容要丰富、精彩。文化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老一套,低水平重复。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应遵从民愿、发挥民智,确保建设内容为农民所认可、接受和推崇。充分发挥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熟悉村情人士的作用,收集整理村史家谱、民俗礼仪、先贤名人、道德模范、非遗文化等内容,构成乡村文化的万花筒。力求让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融合,通过说村训、唱村歌、办村晚,让年轻人悟历史、学感恩,让年长者释乡愁、忆岁月,以文化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砥品励行,让村民心灵得到更多感动、净化和升华。
2013年春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四明大地全面拉开,三年过去,宁波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建成709家文化礼堂,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8800多场次,156万人次直接参与。其中,一些佼佼者实现“华丽转身”,从聚人气到聚文气、聚正气、聚人心,从上头“送”到自己“种”,通过思想引导、道德培养、礼仪教化、文化熏陶,凝聚村庄的精气神,成为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依托。
当然,存在问题也不容易忽视,文化礼堂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一些村庄建设热情不高,一味等、靠、要;设施简单雷同,使用效率低下;内容缺乏创新,简单复制试点村模式,村民参与热情低下……怎样做到建一家、用一家、成一家?就村庄而言,参考本市实践,借鉴他山之石,尚需做到“三要”:
村干部认识要超前、到位。村干部理应是文化礼堂建设最直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不过,它是一项惠民工程,而非政绩工程,一些村干部往往把它当成“额外负担”,缺乏内生动力。其实,基层建设需要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文化礼堂可以立足乡土、温习乡情,重拾传统、亲近乡愁,将优秀文化和仁爱孝悌、重学尚贤等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元素,融化在村民心灵,增强对家庭、族群、故乡、祖国的精神依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一方精神家园,这是基层管理和建设的题中之义。
文化队伍要敬业、专业。有民俗专家称,文化礼堂要有自己的“导师”,要能承担文化项目和活动设计师、文化礼堂礼仪庆典主持人、乡村文化传播者、村民精神文化咨询师的职责,并通过成功运作,让村民感到礼堂的活动、仪式,比父母的耳提面命更加庄严隆重、记忆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办得成功、有效、可持续。的确,办好文化礼堂千头万绪,资金靠人去筹措,场馆靠人去布置,活动靠人去张罗,困难靠人去化解,因此,需要一群乡贤能人、草根名嘴,他们不仅要乐此不疲、兴趣盎然,而且还必须是行家里手、文化达人。
活动内容要丰富、精彩。文化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老一套,低水平重复。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应遵从民愿、发挥民智,确保建设内容为农民所认可、接受和推崇。充分发挥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熟悉村情人士的作用,收集整理村史家谱、民俗礼仪、先贤名人、道德模范、非遗文化等内容,构成乡村文化的万花筒。力求让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融合,通过说村训、唱村歌、办村晚,让年轻人悟历史、学感恩,让年长者释乡愁、忆岁月,以文化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砥品励行,让村民心灵得到更多感动、净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