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我们申报了课题“利用班级家长委员会,依托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深入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积极保护我们的经典文化。本文讲述学校如何在以“粽香情浓话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传承经典文化。
活动目标
一是学会通过上网、收看电视、查阅书报、询问等多种途径获得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等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会用小报、宣传栏介绍端午节的知识,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认识芦叶,了解粽子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学会其中的一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动手的能力,并能分享其中的愉悦。
活动准备
教师了解情况,分析学情,制定活动方案,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和工具;大量阅读,了解丰富的端午节知识,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对学生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高效地作出应对。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合作、商量解决,所以教师指导,善于人际交流,发现并利用身边的物产和人力资源,愉快、高效地解决问题。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走近端午 确定了课题后,孩子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找资料。通过宣传栏、手抄报、黑板报介绍端午节知识,制作剪纸、贴画作品介绍端午节习俗,举办了端午节摘抄展和端午节图片展,让全校师生了解端午文化。
第二阶段:情系端午 一是了解粽子传承文化。孩子们沉浸在弘扬端午传统文化的欢乐气氛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了解端午文化背景之后,孩子们明白了粽子虽小,但它背后确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二是芦叶飘香包粽寄情。五月芦叶飘香,孩子们迫切地想学包粽子。学包粽子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请有经验的家长到学校来指导,家长边演示边讲解,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了包粽子。品粽子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孩子品完粽子,在班集体中举行了凭吊屈原,缅怀先烈的活动。一个粽子一份心,一个举动一片情。孩子们又纷纷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献给别人……一时间整个校园上空弥漫着芦叶粽子的清香。
第三阶段:端午情长 汇报展示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紧锣密鼓地策划,紧张而认真地排练。活动中,孩子们井然有序而又满怀激情地汇报着。王鸿睿、张哲溪自编自导的相声,让孩子们在愉悅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卢佳琦的屈原故事、李明泽等人的诗朗诵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结束,孩子们诗性大发,纷纷提笔写诗。他们的诗作有赞扬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有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的,有缅怀对屈原的崇敬之情的。素有小书法家之称的刘静怡、王子怡泼墨挥毫,把这些诗作写成了漂亮的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此时此刻,孩子们认为今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到时候我们就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因此他们开始满怀激情地策划今年的端午节。
“我们可以书写对联宣传端午节文化。”“我们可以在学校的美食节上介绍粽子文化,向全校师生展示包粽子过程,请他们品粽子。”“我们可以制作展牌,利用假日,走上大街,向更多的人宣传端午节的知识。”苏子娇同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做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小卫士。
活动评价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是幸福的 他们收集了资料会第一时间给我阅读,他们包了粽子会第一个给我品尝,他们有了问题会首先想到请我帮助。通过活动,我和孩子们都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分享孩子们的成长,我是快乐的 一是孩子们学会了合作。活动中,他们一起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排节目、设计制作展牌、动手绘制手抄报,忙得不亦乐乎。在学包粽子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有畏难情绪,他们互相鼓励、团结协作,一起排忧解难。二是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班级中出现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三是孩子们学会了沟通。在调查、访问、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品读孩子们的日记,我为他们自豪 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尊敬先辈感恩他人的情怀,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情操在一次次不经意的访问、交流和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他们不再崇尚过洋节,而励志要让祖国的传统节日生生不息。
王照帆:“一位老奶奶深情地向我介绍‘过端午吊屈原,爱国诗人不能忘呀!’你看她多爱国啊!一位老奶奶尚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
吴晨怡:“妈妈吃到我送的粽子后,一把搂住我,眼泪在眼眶中直打旋。一个小小的粽子沟通了我们彼此的心意。以后我还要多付出少索取。”
我感动于孩子们一个个惊奇的发现,一句句由衷的赞叹,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呼唤。我为他们的成长而高兴,为他们的成熟而感到欣慰。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活动目标
一是学会通过上网、收看电视、查阅书报、询问等多种途径获得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等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会用小报、宣传栏介绍端午节的知识,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认识芦叶,了解粽子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学会其中的一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动手的能力,并能分享其中的愉悦。
活动准备
教师了解情况,分析学情,制定活动方案,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和工具;大量阅读,了解丰富的端午节知识,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对学生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高效地作出应对。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合作、商量解决,所以教师指导,善于人际交流,发现并利用身边的物产和人力资源,愉快、高效地解决问题。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走近端午 确定了课题后,孩子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找资料。通过宣传栏、手抄报、黑板报介绍端午节知识,制作剪纸、贴画作品介绍端午节习俗,举办了端午节摘抄展和端午节图片展,让全校师生了解端午文化。
第二阶段:情系端午 一是了解粽子传承文化。孩子们沉浸在弘扬端午传统文化的欢乐气氛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了解端午文化背景之后,孩子们明白了粽子虽小,但它背后确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二是芦叶飘香包粽寄情。五月芦叶飘香,孩子们迫切地想学包粽子。学包粽子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请有经验的家长到学校来指导,家长边演示边讲解,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了包粽子。品粽子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孩子品完粽子,在班集体中举行了凭吊屈原,缅怀先烈的活动。一个粽子一份心,一个举动一片情。孩子们又纷纷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献给别人……一时间整个校园上空弥漫着芦叶粽子的清香。
第三阶段:端午情长 汇报展示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紧锣密鼓地策划,紧张而认真地排练。活动中,孩子们井然有序而又满怀激情地汇报着。王鸿睿、张哲溪自编自导的相声,让孩子们在愉悅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卢佳琦的屈原故事、李明泽等人的诗朗诵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结束,孩子们诗性大发,纷纷提笔写诗。他们的诗作有赞扬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有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的,有缅怀对屈原的崇敬之情的。素有小书法家之称的刘静怡、王子怡泼墨挥毫,把这些诗作写成了漂亮的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此时此刻,孩子们认为今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到时候我们就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因此他们开始满怀激情地策划今年的端午节。
“我们可以书写对联宣传端午节文化。”“我们可以在学校的美食节上介绍粽子文化,向全校师生展示包粽子过程,请他们品粽子。”“我们可以制作展牌,利用假日,走上大街,向更多的人宣传端午节的知识。”苏子娇同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做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小卫士。
活动评价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是幸福的 他们收集了资料会第一时间给我阅读,他们包了粽子会第一个给我品尝,他们有了问题会首先想到请我帮助。通过活动,我和孩子们都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分享孩子们的成长,我是快乐的 一是孩子们学会了合作。活动中,他们一起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排节目、设计制作展牌、动手绘制手抄报,忙得不亦乐乎。在学包粽子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有畏难情绪,他们互相鼓励、团结协作,一起排忧解难。二是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班级中出现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三是孩子们学会了沟通。在调查、访问、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品读孩子们的日记,我为他们自豪 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尊敬先辈感恩他人的情怀,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情操在一次次不经意的访问、交流和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他们不再崇尚过洋节,而励志要让祖国的传统节日生生不息。
王照帆:“一位老奶奶深情地向我介绍‘过端午吊屈原,爱国诗人不能忘呀!’你看她多爱国啊!一位老奶奶尚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
吴晨怡:“妈妈吃到我送的粽子后,一把搂住我,眼泪在眼眶中直打旋。一个小小的粽子沟通了我们彼此的心意。以后我还要多付出少索取。”
我感动于孩子们一个个惊奇的发现,一句句由衷的赞叹,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呼唤。我为他们的成长而高兴,为他们的成熟而感到欣慰。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