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的获批,对安凯是在“作秀”还是意在垄断市场的质疑也开始产生。
“鸟巢”式的结构,似有金刚不坏之身。9月20日,记者走进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大的全承载骨架停放在厂区前,就像一个约有三人之高的威武的“大金刚”。
安凯摆放的这个车身所运用的被称为“全承载”技术。
走进仔细看,车架还没有喷上漆,呈灰褐色。它不是普通的焊管,是由各个截面不同的异型钢管拼焊合拢而成。车的底架比较低,前门处有三步阶梯,踏上车后,其空间还是很大。
据介绍,这一车身骨架都参与受力,与鸟巢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别小看这冷冰冰的钢筋骨架,对乘客来说,它就像一个保护伞,让人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安凯党委书记、董事会秘书汪先锋介绍说。
就在安凯的全承载好评如潮之时,有人也提出质疑,全承载最早是由凯斯鲍尔发明,随着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的获批,对安凯是在“作秀”还是意在垄断市场的质疑也开始产生。
而事实上,在安凯看来,他们的全承载专利似乎正被误读。
真假全承载的较量
1993年,安凯客车与德国凯斯鲍尔技术合作,引进了起源于航天技术的客车全承载车身技术。凭借这项在国内还没有进行的新技术,安凯很快就切入了豪华客车市场。
近年来,一些主流客车企业也在全承载的技术应用和推广上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宇通、厦门金龙、青年尼奥普兰等客车企业,安凯差异化优势逐渐削弱。安凯作为“全承载”在国内的引入者也逐渐失去这个“独门秘籍”。
汪先锋告诉《汽车观察》记者,中国人比较喜欢玩概念,一些企业打出“全承载”作为其宣传的诉求点。更有些企业将半承载甚至非承载车身也冠以“全承载”进行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的鱼龙混杂,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且由于大部分用户对于全承载技术的认识不深入,一度充斥着市场的“真假全承载”使用户无法分辨,极大地影响了全承载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安凯的市场销量也一度受到影响。安凯客车自2004年以来,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线的拓宽,并率先将全承载技术应用到公交产品领域,几年的变革,产品线覆盖8.5米-18米全系产品,座位、公交、卧铺、层半、双层客车产品相继推出;但是囿于成本瓶颈,由于16锰钢材成本和严格的“三进三出”工艺标准,产销量没有实现跨越式的突破。从2004年到2007年四年间,年销量增幅不太稳定。安凯意识到全承载车身技术已不再是自己的“成名曲”,已经被翻唱成很多不同的版本。且水平参差不齐,到了必须为自己的招牌正名的时候了。
“如果仅从营销角度做‘全承载’,那么真正的全承载技术将被中国客车行业扼杀。”汪先锋忧虑地对《汽车观察》记者说,正当安凯人感觉这项技术遭受危机时,安凯决定通过申请专利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并要重新树立当初引进“全承载”的独家优势。
2006年7月3日,安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全承载”发明专利申请。历经两年的审核和公示,今年的7月23日,安凯客车终于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安凯垄断市场?
作为安凯的法律顾问,安徽大学法学院的知识产权专家华国庆教授表示,按照《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也就是说,其他客车企业不能无偿使用和安凯客车相同的全承载车身结构,而且不得使用“全承载”技术进行宣传,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
事实上,就在安凯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片质疑之声在业内散开。同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全承载只能安凯一家之言?
而质疑还不单单是同行的担心。业内的专家也有疑问,安凯引进的是凯斯鲍尔的全承载车身技术,这项技术应该说是国外的成熟技术,安凯怎么能够获得这项专利?
汪先锋表示,他们对于同行的担心也能理解,虽然安凯获得了全承载车身的专利,但全承载车型在客车市场只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也不能说对整个行业会造成“垄断”。
汪先锋解释说,安凯的技术是对于全承载技术的研发和经验积累,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基础上,已经将全承载车身技术拓展到旅游客车、城市公交车、公路客车和双层客车等全系列客车产品上,其所采用的全承载技术,是在凯斯鲍尔全承载车身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安凯才得以获得全承载车身专利,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全承载“威力”
今年以来,国内的客车行业承受较大压力,而今年却是安凯成长比较迅速的—年。王江安董事长在媒体沟通会上说到一组数字时喜上眉梢:今年1-8月份江汽集团客车板块实现销售5946辆,同比增长42.9%,其中安凯客车实现销售2185辆,同比增长57.6%。在这段时间国内客车总体同比增长11.63%。安凯客车同比增长率高于客车行业整体将近46%。
获得专利后,合肥公交招标,安凯最终获得亿元大单。安凯工厂接单后,以10辆/天的速度生产,9月底就生产完毕,10月就正式投入使用。这次交付的共计:200辆,按长度分为12米和18米两种。
与传统的2门和3门公交车相比,安凯客车生产的18米铰链式快速公交车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不仅拥有双侧六开门,而且具备“鸟巢”式骨架结构、GPS系统自动报站和安全控制、整体母婴座位等特色技术。
对于公交企业,车辆的后期使用成本是较大的。熟悉公交系统的人士称,普通客车在使用4-5年后,车身骨架间会产生位移,漆面会脱落。对客车进行“中修”,费用大约是4-5万元/辆。
而安凯客车能够像欧洲的车一样用15年或者20年。王江安董事长为说明此问题,也拿出了安凯的产品在成渝线上实现430万公里无大修顶级记录。
为何安凯客车能常年不大修呢,汪先锋介绍说,原因就是全承载技术。全承载有很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整车车身全部参与承受外部的力,也就是如果车身某一点受力时,能够迅速将力分散到其他部位,这样使整车更加牢固,不易变形。油漆的脱落也主要是车身一变形和位移,因为整车完好,油漆也就能如新。其车身强度是普通客车的3-6倍。
“鸟巢”式的结构,似有金刚不坏之身。9月20日,记者走进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大的全承载骨架停放在厂区前,就像一个约有三人之高的威武的“大金刚”。
安凯摆放的这个车身所运用的被称为“全承载”技术。
走进仔细看,车架还没有喷上漆,呈灰褐色。它不是普通的焊管,是由各个截面不同的异型钢管拼焊合拢而成。车的底架比较低,前门处有三步阶梯,踏上车后,其空间还是很大。
据介绍,这一车身骨架都参与受力,与鸟巢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别小看这冷冰冰的钢筋骨架,对乘客来说,它就像一个保护伞,让人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安凯党委书记、董事会秘书汪先锋介绍说。
就在安凯的全承载好评如潮之时,有人也提出质疑,全承载最早是由凯斯鲍尔发明,随着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的获批,对安凯是在“作秀”还是意在垄断市场的质疑也开始产生。
而事实上,在安凯看来,他们的全承载专利似乎正被误读。
真假全承载的较量
1993年,安凯客车与德国凯斯鲍尔技术合作,引进了起源于航天技术的客车全承载车身技术。凭借这项在国内还没有进行的新技术,安凯很快就切入了豪华客车市场。
近年来,一些主流客车企业也在全承载的技术应用和推广上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宇通、厦门金龙、青年尼奥普兰等客车企业,安凯差异化优势逐渐削弱。安凯作为“全承载”在国内的引入者也逐渐失去这个“独门秘籍”。
汪先锋告诉《汽车观察》记者,中国人比较喜欢玩概念,一些企业打出“全承载”作为其宣传的诉求点。更有些企业将半承载甚至非承载车身也冠以“全承载”进行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的鱼龙混杂,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且由于大部分用户对于全承载技术的认识不深入,一度充斥着市场的“真假全承载”使用户无法分辨,极大地影响了全承载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安凯的市场销量也一度受到影响。安凯客车自2004年以来,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线的拓宽,并率先将全承载技术应用到公交产品领域,几年的变革,产品线覆盖8.5米-18米全系产品,座位、公交、卧铺、层半、双层客车产品相继推出;但是囿于成本瓶颈,由于16锰钢材成本和严格的“三进三出”工艺标准,产销量没有实现跨越式的突破。从2004年到2007年四年间,年销量增幅不太稳定。安凯意识到全承载车身技术已不再是自己的“成名曲”,已经被翻唱成很多不同的版本。且水平参差不齐,到了必须为自己的招牌正名的时候了。
“如果仅从营销角度做‘全承载’,那么真正的全承载技术将被中国客车行业扼杀。”汪先锋忧虑地对《汽车观察》记者说,正当安凯人感觉这项技术遭受危机时,安凯决定通过申请专利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并要重新树立当初引进“全承载”的独家优势。
2006年7月3日,安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全承载”发明专利申请。历经两年的审核和公示,今年的7月23日,安凯客车终于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安凯垄断市场?
作为安凯的法律顾问,安徽大学法学院的知识产权专家华国庆教授表示,按照《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也就是说,其他客车企业不能无偿使用和安凯客车相同的全承载车身结构,而且不得使用“全承载”技术进行宣传,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
事实上,就在安凯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片质疑之声在业内散开。同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全承载只能安凯一家之言?
而质疑还不单单是同行的担心。业内的专家也有疑问,安凯引进的是凯斯鲍尔的全承载车身技术,这项技术应该说是国外的成熟技术,安凯怎么能够获得这项专利?
汪先锋表示,他们对于同行的担心也能理解,虽然安凯获得了全承载车身的专利,但全承载车型在客车市场只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也不能说对整个行业会造成“垄断”。
汪先锋解释说,安凯的技术是对于全承载技术的研发和经验积累,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基础上,已经将全承载车身技术拓展到旅游客车、城市公交车、公路客车和双层客车等全系列客车产品上,其所采用的全承载技术,是在凯斯鲍尔全承载车身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安凯才得以获得全承载车身专利,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全承载“威力”
今年以来,国内的客车行业承受较大压力,而今年却是安凯成长比较迅速的—年。王江安董事长在媒体沟通会上说到一组数字时喜上眉梢:今年1-8月份江汽集团客车板块实现销售5946辆,同比增长42.9%,其中安凯客车实现销售2185辆,同比增长57.6%。在这段时间国内客车总体同比增长11.63%。安凯客车同比增长率高于客车行业整体将近46%。
获得专利后,合肥公交招标,安凯最终获得亿元大单。安凯工厂接单后,以10辆/天的速度生产,9月底就生产完毕,10月就正式投入使用。这次交付的共计:200辆,按长度分为12米和18米两种。
与传统的2门和3门公交车相比,安凯客车生产的18米铰链式快速公交车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不仅拥有双侧六开门,而且具备“鸟巢”式骨架结构、GPS系统自动报站和安全控制、整体母婴座位等特色技术。
对于公交企业,车辆的后期使用成本是较大的。熟悉公交系统的人士称,普通客车在使用4-5年后,车身骨架间会产生位移,漆面会脱落。对客车进行“中修”,费用大约是4-5万元/辆。
而安凯客车能够像欧洲的车一样用15年或者20年。王江安董事长为说明此问题,也拿出了安凯的产品在成渝线上实现430万公里无大修顶级记录。
为何安凯客车能常年不大修呢,汪先锋介绍说,原因就是全承载技术。全承载有很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整车车身全部参与承受外部的力,也就是如果车身某一点受力时,能够迅速将力分散到其他部位,这样使整车更加牢固,不易变形。油漆的脱落也主要是车身一变形和位移,因为整车完好,油漆也就能如新。其车身强度是普通客车的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