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3月期间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临床观察统计分析得知,28例颅脑损伤患者,17例痊愈,9例致残,2例死亡,临床治愈率是60.7%。结论:可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制定详细的护理模式,严格检测病人数据变化等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79-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危重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死率高等特点,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术后护理工作也是影响临床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3月期间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11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有6例,硬膜下血肿患者有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5例,硬膜外及硬膜下混合血肿患者有2例,脑干损伤患者有1例。在2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1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术后转入病房,总结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方法
1>保持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30°(硬膜下血肿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可降低颅内压,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2.定时采用空心掌拍震背部来辅助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3.口腔护理每天2次。4.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每天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膀胱冲洗每天2次,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5.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每天空气消毒。6.预防压疮,每2h给患者翻身按摩一次。7.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流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适量限制水分摄入。
1.2.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颅脑损伤的患者,采用持续心电监护来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四项生命体征,如果监测数据有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要注意有无内脏出血,如果血压升高,脉搏缓慢, 呼吸深慢,往往表示颅内压增加和早期脑疝先兆;如果有发热或高热,说明患者有感染或者体温中枢受损。
2.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检测患者病情变化重要临床指标。意识障碍加重往往提示病情有所加重,而术后由于患者进行全麻,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正确区分麻醉状态与意识障碍的状态,更好的判断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上报并给予相应的措施。
3.瞳孔变化: 瞳孔改变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正常瞳孔直径为3-4mm,对光反射灵敏,如术后发现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或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伴有意识障碍,说明有脑疝形成;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对光反射消失,且伴随眼球分离或移位,多考虑脑干损伤;[3]。
4.血氧饱和度监测: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减轻脑组织损伤的关键。可根据不同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一般SPO2在96%左右可间断吸氧或不吸氧,停氧5分钟后SPO2还能保持在90%时可改为低流量吸氧,当SPO2低于85%时应加大氧流量。
1.2.3呼吸道护理:颅脑损伤病人多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滞留而阻塞气道,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彻底清除患者口、鼻腔、气管内的分泌物,防止窒息,但脑脊液鼻漏者禁忌从鼻腔吸痰;舌后坠者置口咽通气管,如仍不能保持正常血氧饱和度,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1.2.4脑室引流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5~20cm,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过快应抬高引流袋高度,过慢适当降低引流袋,最确记录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2.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受压、脱出。每天定时挤压,对躁动不安者适当约束,翻身及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不宜过大,外出检查时应暂时夹闭。3.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引流液的颜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或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常提示脑室内出血,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或由快变慢应查明原因,如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应高度怀疑是否有颅内感染。4.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拔管前1天先试行夹闭引流管,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如无异常即可拔管。
1.2.5对症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应涂眼膏保护角膜;有脑脊液鼻漏、耳漏者应保持耳道和鼻孔清洁,禁忌填塞、冲洗、滴入药液、腰椎穿刺;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留置导尿;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甘油低压灌肠,忌用大量液体灌肠。
1.2.6恢复期护理:1.颅脑损伤的患者,即使术后由于对病情的未知充满担忧,容易焦虑、急躁,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的沟通交流,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知识,排除焦虑紧张急躁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加强语言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3.配合针刺、理疗等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2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统计分析得知,28例颅脑损伤患者,17例痊愈,9例致残,2例死亡,临床治愈率是60.7%。
3结论
颅脑损伤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术后并发症多,导致临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临床护理工作是降低颅脑损伤致死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护理措施的总结分析发现,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制定详细的护理模式,严格检测患者临床指标数据变化等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刘英,朱红霞,王娜,乐李,刘春丽. 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3,26:168-169.
[2]李之凤. 683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7,16:2491-2492.
[3]王丽英. 4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0,28:154-155.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79-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危重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死率高等特点,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术后护理工作也是影响临床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3月期间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11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有6例,硬膜下血肿患者有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5例,硬膜外及硬膜下混合血肿患者有2例,脑干损伤患者有1例。在2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1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术后转入病房,总结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方法
1>保持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30°(硬膜下血肿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可降低颅内压,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2.定时采用空心掌拍震背部来辅助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3.口腔护理每天2次。4.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每天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膀胱冲洗每天2次,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5.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每天空气消毒。6.预防压疮,每2h给患者翻身按摩一次。7.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流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适量限制水分摄入。
1.2.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颅脑损伤的患者,采用持续心电监护来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四项生命体征,如果监测数据有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要注意有无内脏出血,如果血压升高,脉搏缓慢, 呼吸深慢,往往表示颅内压增加和早期脑疝先兆;如果有发热或高热,说明患者有感染或者体温中枢受损。
2.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检测患者病情变化重要临床指标。意识障碍加重往往提示病情有所加重,而术后由于患者进行全麻,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正确区分麻醉状态与意识障碍的状态,更好的判断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上报并给予相应的措施。
3.瞳孔变化: 瞳孔改变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正常瞳孔直径为3-4mm,对光反射灵敏,如术后发现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或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伴有意识障碍,说明有脑疝形成;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对光反射消失,且伴随眼球分离或移位,多考虑脑干损伤;[3]。
4.血氧饱和度监测: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减轻脑组织损伤的关键。可根据不同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一般SPO2在96%左右可间断吸氧或不吸氧,停氧5分钟后SPO2还能保持在90%时可改为低流量吸氧,当SPO2低于85%时应加大氧流量。
1.2.3呼吸道护理:颅脑损伤病人多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滞留而阻塞气道,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彻底清除患者口、鼻腔、气管内的分泌物,防止窒息,但脑脊液鼻漏者禁忌从鼻腔吸痰;舌后坠者置口咽通气管,如仍不能保持正常血氧饱和度,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1.2.4脑室引流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5~20cm,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过快应抬高引流袋高度,过慢适当降低引流袋,最确记录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2.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受压、脱出。每天定时挤压,对躁动不安者适当约束,翻身及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不宜过大,外出检查时应暂时夹闭。3.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引流液的颜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或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常提示脑室内出血,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或由快变慢应查明原因,如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应高度怀疑是否有颅内感染。4.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拔管前1天先试行夹闭引流管,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如无异常即可拔管。
1.2.5对症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应涂眼膏保护角膜;有脑脊液鼻漏、耳漏者应保持耳道和鼻孔清洁,禁忌填塞、冲洗、滴入药液、腰椎穿刺;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留置导尿;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甘油低压灌肠,忌用大量液体灌肠。
1.2.6恢复期护理:1.颅脑损伤的患者,即使术后由于对病情的未知充满担忧,容易焦虑、急躁,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的沟通交流,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知识,排除焦虑紧张急躁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加强语言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3.配合针刺、理疗等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2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统计分析得知,28例颅脑损伤患者,17例痊愈,9例致残,2例死亡,临床治愈率是60.7%。
3结论
颅脑损伤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术后并发症多,导致临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临床护理工作是降低颅脑损伤致死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护理措施的总结分析发现,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制定详细的护理模式,严格检测患者临床指标数据变化等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刘英,朱红霞,王娜,乐李,刘春丽. 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3,26:168-169.
[2]李之凤. 683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7,16:2491-2492.
[3]王丽英. 4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0,2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