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年代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很有文章可做”
  毛泽东“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一些同志作说服工作”,前提是自己作了深入研究。对这两本书,他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究竟读了几遍,无法确证。可以肯定的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除1952年中译本刚出版就读了一遍外,仅1958年又三次阅读。他批注和圈画过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保留下来的有四种本子。有关批注和谈话,已分别收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文集》。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在1958年以前就已读过。1958年第三版出来后,又读。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还专门组织一个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研读此书。参加读书小组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党内“秀才”。他们边读边议,逐段讨论,毛泽东发表许多谈话。其谈话记录,保存下来的有两个本子。一个叫《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笔记》,将谈话按问题做了归纳,加了小标题;一个叫《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记录稿》,按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原文顺序,同时印上原文段落和谈话内容。《毛泽东文集》第八卷节选了部分谈话记录,分为四个部分: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问题。
  对这两本书,毛泽东始终以分析的态度来阅读。在评论中,常常指出书里哪些讲得正确,值得注意;哪些不正确或不太正确,应该怎样理解;哪些讲得模糊,作者自己都还没有搞清楚。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不足,毛泽东认为:第一章讲掌握规律,但怎样掌握规律没有提出;斯大林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值得研究;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讲到上层建筑,没有考虑到人;基本错误是不相信农民;计划经济有话没有说完;工农业关系、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对于轻工业、农业不够重视,等等。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不足,毛泽东认为: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先下定义,不讲道理;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书中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问题,说得不对;书里表达出想用经济力量控制别的国家,对他们自己也不见得有利,等等。
  毛泽东阅读和评论这两本书,从头到尾都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分析中国在建设中哪些搞得对,哪些搞得不对,原因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办。例如,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提出:“斯大林认为在苏联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在我们国家就不同,生产资料又是商品又不是商品,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把农业机械卖给合作社。”在批语中,他甚至提出,把书中的“‘我国’(指苏联)两字改为‘中国’来读,就十分有味道”。一贯联系实际读“本本”的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生动体现。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键时期。说其关键,是指这段时间是从顺利到曲折的一个拐点,正确的、基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思路常常交织在一起。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层确实面临甚至陷入一些理论思考的困境。但越是艰难,毛泽东越是执著地探索和思考。研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打开了他的思想空间,在认识上前进不少。他的阅读着眼点,事实上已经不局限于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还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进行思考探索。
  毛泽东读这两本书的批语和谈话,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难得的观点,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挥,也有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反思与总结,还有对未来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些设想。
  从大的思路上讲,他的阅读收获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不行,任何国家的共产党都要创造新的理论为现实服务;政治经济学不能不接触生产力;干革命,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很有文章可做,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太早;搞建设也要忍耐,不要希望早胜利;我们还没有掌握经济运行的客观法则,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等等。
  从具体政策上讲,他的阅读收获有:搞经济计划,我们没有相当充分的研究,未必反映了经济客观规律;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不摸到商品生产规律,会把农民引到敌人那里去;商品生产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限于个人消费品,也应该包括生产资料;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体系;将来的城市不要那么大,需要建立许多小城市;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经济学家们最好算算土地的价值;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技术一发展,劳动组织和劳动力的分配就要跟着变化,等等。
  这些阅读收获,即使今天看来,也非常难得。当然,毛泽东当时的认识还带有不稳定、不完备的特点,其思想发展也就存在多种可能性。但他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理论探索的精神,让人感佩。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感慨
  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还提出,“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根据这个建议,周恩来不久即在广东从化组织的读书小组的会议上,布置了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任务,交由经济学家许涤新负责实施。该书由于后来受“文革”干扰,一直到新时期才陆续出版,共三卷,220万字。
  当时提议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多少是想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进而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提供历史认识的基础。   事实上,毛泽东内心当时涌动着一股浓郁的心结,希望能够写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理论著述。此番心迹,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展露无遗。他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但是,要写出新著作,形成新理论,毕竟不那么容易。对其难处,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有清醒的认识:
  有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
  也就是说,没有实践的充分发展,没有足够的经验准备,要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让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实现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飞跃,是不现实的。
  自由与必然,是恩格斯《反杜林论》阐述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该书从两个方面谈到二者的关系。一是从认识论方面提出,自由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一是从唯物史观方面提出,进入社会主义,由于摆脱了资本的束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在控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毛泽东对《反杜林论》的这个论断,特别感兴趣。常常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角度,来强调认识、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比如,1941年,他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长文中,批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不去认真了解中国革命客观规律时,便引用《反杜林论》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说明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进而按规律去改造世界,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毛泽东再次遭遇同样的难题。为总结和反思“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反杜林论》的这个论断,也再次成为他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的思想工具。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引用恩格斯说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随即评论:“这是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可见,计划只是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但必须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从“必然”逐步到“自由”的过程。
  1959年的《党内通信》、1960年的《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1962年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都反复引用《反杜林论》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传达出下面这些掌握规律之难的感慨——
  中国共产党经历曲折,犯错误,主要是没有把握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规律,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这时候我们是一些蠢人。最近几年我们不是干过许多蠢事吗?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以建国后的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找出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到那时,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1960年代,毛泽东还从哲学上对《反杜林论》“自由与必然”这个论断作出过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在1964年8月关于哲学问题的谈话中,他提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不仅要靠对必然的认识,更要靠对必然的改造:“恩格斯讲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讲得不完全,讲了一半,下面就不讲了。只讲了一半。单是理解就自由了?自由是必然的理解和必然的改造。还要做工作。吃了饭没事做,理解一下就行了?找到了规律要会用,要开天辟地,破破土,起房子,开矿山,搞工业。”在1964年12月《对政府工作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毛泽东还把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理解为永不会完结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毛泽东对自由与必然这个论断的两个发挥,重点都落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永远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其他文献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是“马太效应”的经典论述。在贫困地区,“马太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指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当然,这只是一种社会学上的现象归纳,并不是严格的科学理论。因此,只要有良好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马太效应”可以被遏制、被突破、甚至是被颠覆。  一路走来,湘西的贫困依然是从眼中抹不掉的现实。这里基础设施落后,永顺县、龙山县的农网改造比例只有两三成。  一些边远的村寨,公路网还存在很多薄弱
期刊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调研扶贫工作。习总书记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查看成片的柚子林;在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和村民算收支账,和湘西百姓共话令人期许的“好日子”。  习总书记在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并且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对于长期以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湘西来说,总书记的指示为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期刊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从“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统领中国发展总纲,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我们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视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时,就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这激发了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深层次的反思、探索和实践。  湘西州贫困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湘西州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精神作了哪些工作?探索出了哪些可复制、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时隔一年,新华社和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进行了专访。  记者:湘西州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有些地方仍然“年年扶贫年
期刊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曾郑重宣誓:“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个多月后,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再次表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期刊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记者深入十八洞村采访时发现,一年时间过去,这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建设起步、思想观念激荡——扶贫从“诊断”到“施策”更趋精准,“可复制”扶贫模式有了不少探索和创新,十八洞村村民开始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精准诊断“穷根” 走出贫困陷阱  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其中,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贫困村
期刊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向前进,千头万绪,其中最紧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改革规律、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的方向决定改革的成败,决定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改革的方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  中国
期刊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韩永文先生之诗词集命名为《碧水行云渡远山》,可知集中多登山临水之作。“江风海
期刊
中央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定位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任务,就是监督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对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围绕权限和职责,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建立审计评价体系,才能对用权尽责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适当评价。  审计和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施加重大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党委和政
期刊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温酒斩华雄,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第一联记载的是湖湘学人王 运讲学江浙,江浙官员有意试探王的学识,王不经意间念出的对子。对子一出,四座皆惊。此联既有对湘学的无尽推崇,又似乎有对江学的些许轻视。第二联为湖湘学人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谒南京关王庙时所题。联中明为誉关王爷豪气干云,睥睨群雄;实为誉湖湘文化独标高际,光灿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