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稻田养鱼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推动了特色经济发展。现分析稻田养鱼现状和优势,探讨研究影响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发展的因素,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农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260-01
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稻田养鱼能够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既提高稻谷产量又增加淡水鱼产量,又为发展养鱼提供大量优质鱼种。本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寻稻田养鱼生产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推进该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
1.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发展情况及其重要意义
1.1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2005年6月,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养鱼是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和延伸, 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模式近20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大陆除西藏、宁夏以外的各省(区、市)都发展该生产模式,稻田养鱼外延迅速扩展,内涵潜力得到较好挖掘。近几年不论是养殖产量、养殖面积,还是单产水平和养殖省区,都在一个较高平台上徘徊。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发展到结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大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已由典型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投入较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比较效益较高,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路子,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2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现实意义
稻田养鱼,能够改变稻田群落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天然生态系统不同,它总是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协调下而存在。水稻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体,水稻大量吸收太阳能、水分、二氧化碳以及各种无机 盐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终形成稻谷提供给人类。在稻田里养殖鱼类,鱼便成了生态系统内最大的消费者。由于人为的技术措施,克服了鱼和稻之间矛盾的一面,发挥了鱼对稻有利的一面,改善了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其结果是:在生存竞争中,鱼和稻均成为获利者。稻田养鱼农耕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代谢废物加以充分利用,且无化肥、农药污染之祸, 能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在稻田养鱼农耕方式中,鱼在四处觅食的过程中,将稻田中的杂草作为饵料食用,能经常性和彻底性地除掉田中杂草,减少甚至不用除草剂。稻田养鱼的生产过程,为使稻田中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避免农药等对鱼的危害,实际上“强制”性地限制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有力地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稻田养鱼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水稻增产,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 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复杂,农业过度垦殖是其中重要因素。但水稻种植相对于旱地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水土流失。从稻田养鱼具有的生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 有必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
2.我国稻田养鱼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
2.1影响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可养鱼稻田有600多万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不足四分之一。研究分析得出,制约我国稻田养鱼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水体污染严重,严重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水稻和鱼类都无法正常生存,稻田养鱼系统的生态调节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环境污染也会减少生物多样性,造成稻田养鱼系统的破坏。随着劳动力的缺失、文化传承意识的淡薄,以及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不断利用,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艰难的境地。尽管人民政府大力推广“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稻田养鱼模式,但是基于稻田养鱼产业的从事人员文化水平整体低下,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小农意识较强,制约了稻田养鱼的进一步发展,除去观念意识的薄弱,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也有人力的需求。稻田养鱼比起单纯种稻,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但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吸取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稻田养鱼因劳动力不足而发展受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鱼种都适宜在稻田里养殖, 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从鲤鱼中选择出的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 “田鱼", 即“瓯江彩鲤”。这种鱼肉质细嫩,无泥腥气,味道鲜美,鱼鳞也柔嫩可食,兼有观赏饲养的价值。但是单一的只养殖“瓯江彩鲤”并不利于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它阻碍了稻田人工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稻田养鱼作为一种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就不会成为农业文明的体现。
2.2应对稻田养鱼发展问题的策略
2.2.1增强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民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树立商品经济思想,积极开展稻田养鱼,创造条件实现稻田养鱼基地化、高优化和商品化。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农村经济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食品结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倡导稻田养鱼的积极作用,更新农民的经济思想,从主观上认同稻田养鱼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2.2增加养殖对象,加强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稻田养鱼应该向多样性发展,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实行种养结合,从优化种养两方面技术入手,在转变单一养鱼或种稻模式的同时,重视种稻和养鱼结合的新视角,实现粮鱼产量的稳定,确保产品质量。尝试多种模式生态系统改造,从而达到从单一养殖品种到多品种养殖的转变,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2.2.3坚持科技兴渔,全方位做好社会化工作。科技发展才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研究部门积极根据实例,对不同养殖区问题分类分析,因地制宜,把技术服务和增加稻田养鱼的科技含量摆在第一位。由于稻田养鱼主要在农村推广,素质较低的农民容易盲目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稻田养鱼技能培训,在生产水平不高的地区,技术指导人员要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农民进行生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主动提供素材,邀请主流媒体制作专题片或专题报道,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宣传稻田养鱼,让更多的人了解稻田养鱼,促进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成为现实的选择。稻田养鱼兼有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典范。提高稻田养鱼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模式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璜、刘小燕、戴振炎等.湖南省稻田养鱼生产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作物研究,2016,30(6):656-660.
[2]李春安.稻田养鱼需注意的几个细节[J].基层农技推广,2015(2):15.
[关键词]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农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260-01
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稻田养鱼能够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既提高稻谷产量又增加淡水鱼产量,又为发展养鱼提供大量优质鱼种。本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寻稻田养鱼生产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推进该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
1.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发展情况及其重要意义
1.1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2005年6月,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养鱼是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和延伸, 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模式近20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大陆除西藏、宁夏以外的各省(区、市)都发展该生产模式,稻田养鱼外延迅速扩展,内涵潜力得到较好挖掘。近几年不论是养殖产量、养殖面积,还是单产水平和养殖省区,都在一个较高平台上徘徊。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发展到结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大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已由典型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投入较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比较效益较高,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路子,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2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现实意义
稻田养鱼,能够改变稻田群落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天然生态系统不同,它总是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协调下而存在。水稻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体,水稻大量吸收太阳能、水分、二氧化碳以及各种无机 盐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终形成稻谷提供给人类。在稻田里养殖鱼类,鱼便成了生态系统内最大的消费者。由于人为的技术措施,克服了鱼和稻之间矛盾的一面,发挥了鱼对稻有利的一面,改善了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其结果是:在生存竞争中,鱼和稻均成为获利者。稻田养鱼农耕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代谢废物加以充分利用,且无化肥、农药污染之祸, 能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在稻田养鱼农耕方式中,鱼在四处觅食的过程中,将稻田中的杂草作为饵料食用,能经常性和彻底性地除掉田中杂草,减少甚至不用除草剂。稻田养鱼的生产过程,为使稻田中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避免农药等对鱼的危害,实际上“强制”性地限制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有力地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稻田养鱼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水稻增产,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 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复杂,农业过度垦殖是其中重要因素。但水稻种植相对于旱地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水土流失。从稻田养鱼具有的生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 有必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
2.我国稻田养鱼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
2.1影响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可养鱼稻田有600多万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不足四分之一。研究分析得出,制约我国稻田养鱼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水体污染严重,严重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水稻和鱼类都无法正常生存,稻田养鱼系统的生态调节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环境污染也会减少生物多样性,造成稻田养鱼系统的破坏。随着劳动力的缺失、文化传承意识的淡薄,以及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不断利用,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艰难的境地。尽管人民政府大力推广“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稻田养鱼模式,但是基于稻田养鱼产业的从事人员文化水平整体低下,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小农意识较强,制约了稻田养鱼的进一步发展,除去观念意识的薄弱,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也有人力的需求。稻田养鱼比起单纯种稻,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但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吸取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稻田养鱼因劳动力不足而发展受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鱼种都适宜在稻田里养殖, 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从鲤鱼中选择出的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 “田鱼", 即“瓯江彩鲤”。这种鱼肉质细嫩,无泥腥气,味道鲜美,鱼鳞也柔嫩可食,兼有观赏饲养的价值。但是单一的只养殖“瓯江彩鲤”并不利于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它阻碍了稻田人工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稻田养鱼作为一种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就不会成为农业文明的体现。
2.2应对稻田养鱼发展问题的策略
2.2.1增强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民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树立商品经济思想,积极开展稻田养鱼,创造条件实现稻田养鱼基地化、高优化和商品化。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农村经济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食品结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倡导稻田养鱼的积极作用,更新农民的经济思想,从主观上认同稻田养鱼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2.2增加养殖对象,加强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稻田养鱼应该向多样性发展,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实行种养结合,从优化种养两方面技术入手,在转变单一养鱼或种稻模式的同时,重视种稻和养鱼结合的新视角,实现粮鱼产量的稳定,确保产品质量。尝试多种模式生态系统改造,从而达到从单一养殖品种到多品种养殖的转变,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2.2.3坚持科技兴渔,全方位做好社会化工作。科技发展才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研究部门积极根据实例,对不同养殖区问题分类分析,因地制宜,把技术服务和增加稻田养鱼的科技含量摆在第一位。由于稻田养鱼主要在农村推广,素质较低的农民容易盲目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稻田养鱼技能培训,在生产水平不高的地区,技术指导人员要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农民进行生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主动提供素材,邀请主流媒体制作专题片或专题报道,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宣传稻田养鱼,让更多的人了解稻田养鱼,促进稻田养鱼生产模式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成为现实的选择。稻田养鱼兼有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典范。提高稻田养鱼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模式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璜、刘小燕、戴振炎等.湖南省稻田养鱼生产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作物研究,2016,30(6):656-660.
[2]李春安.稻田养鱼需注意的几个细节[J].基层农技推广,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