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代元素品读唐诗经典的拓展性教学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结构上包括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能力拓展三个方面,其中能力拓展方面的教学,是目前院校教育的短板。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求索,如何把语文教学变成生动、趣味的研究过程值得探讨。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唐诗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因此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探索并设计出结合现代元素品读唐诗经典的拓展性教学模式,突出唐诗教学的经典性、人文性、审美性,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性。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唐诗一、从现代哲学辨证思维的角度,领会唐诗的涵义
  现代哲学证实,任何文化现象都能超越它所属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唐诗所涉及的概念范围,远远超过唐朝的疆域和我们所已知的文化流传。
  1.唐诗已经超越了唐朝的疆域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而唐诗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文人,包括当时日本的文人,都喜欢唐朝的诗文并纷纷仿效。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曾在唐为官,并与李白、王维等中国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公元753年,他在随日本遣唐使回国前吟诵:“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这就是日本有名的《三笠山之歌》。
  2.唐诗的流传延续到唐朝结束之后
  唐诗的影响延续了很长时间,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就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杜甫、韩愈开始,诗人就喜欢在诗中发表议论,在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在诗中发表议论已屡见不鲜。杜牧的《泊秦淮》,便是以讥讽、议论晚唐的群臣们沉湎于酒色、不顾亡国而闻名:“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上述文风流传到宋朝时便成为普遍的风气,形成了宋词的一道风景。
  总之,以辩证的目光看唐诗,不仅能更深入的领略唐诗的风格,还能培养学生超越思维局限,进行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艺术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唐诗已超越诗的范畴
  唐诗是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诗也不仅仅是诗,细细品味之后,唐诗是音乐,甚至可以是交响巨篇,唐诗也是绘画,也甚至可以是山水长卷。
  1.细细品味,可以把唐诗看作音乐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在唐代,唐诗入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摹音乐的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流畅的笔端,描述出来的是看得见、读得出的天籁之音。其实,唐人的大部分绝句都可以和着曲调歌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
  2.细细品味,可以把唐诗看作画卷
  大诗人王维有许多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他常用五律和五绝的短小篇幅描绘自然的美景,如《过香积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写游览经历的诗,长卷般描写山中古寺的幽深和静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3.细细品味,唐诗还可以是戏剧或大片
  唐诗不仅仅是诗,还可以看作短剧,也可以描述为史诗般的影视大片。唐诗以其特有的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我们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诗,就可以看作一幕短剧:【时间】清明时节;雨纷纷;【地点】路上;行人;欲断魂。【主角】借问:酒家何处有?【配角】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而呈现為史诗般的影视大片,在超越时空之际,荡气回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以新奇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把传说和神话变成诗人惊人的想象。
  三、从唐诗中寻找现代生活方式的昨天
  唐朝是一个神话般瑰丽的时代,大唐的光芒笼罩着世界的东方,它以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容纳天下四方,它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了一个时代并让后人景仰。
  1.诗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唐朝的诗人也和现代众生一般,也有自己的小伙伴以及他们的“朋友圈”,他们也会有感怀于聚散和远行。我们仿佛看到,李白就要远行了,汪伦前来送行,李白热泪盈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贺想投笔从戎,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便在朋友圈中高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见《南园》)”;岑参在西北的浩瀚沙漠中,感怀天地无涯,断言“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2.唐朝的诗人也喜欢“走四方”
  唐朝的诗人也喜欢“走四方”或者“边疆行”,从天山南北,到东海之滨,似乎每一个美丽的地方,都收藏在诗人的日志中。擅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隐居山中时,描记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见《鹿柴》)”。孟浩然行经建德县新安江时,发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见《宿建德江》)”,美景让人陶醉。李白走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见《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豪气挥洒在气壮山河的景色间。从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祖国河山那种执着的热爱,而这些情感,已经不经意流露在诗作之中。
  3.唐诗中也有“舌尖上的中国”
  诗人孟浩然把经历的“农家乐”留在《过故人庄》的记忆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个普通的农庄,一次普通的鸡黍饭的款待,被表现得令人流连,并留下再次的期盼。
  诗人杜甫在一生中见识过不少的美食,比如他记得,曾有一位成都的老农送他一筐红樱桃,“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见《野人送朱樱》)”。他对吃瓜也颇有讲究,喜欢将瓜冰镇后食用(“沉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见《园人送瓜》)。冰镇之后的瓜果,也是现代人的消夏佳品啊。
  豪放的诗人离不开酒,特别是“一斗诗百篇”的李白,更是不厌其烦记录酒的故事,他在微醺之际还记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见《金陵酒肆留别》)。”
  在浩瀚如海的阅读与欣赏素材中,唐诗以其博大精深、长久流传而成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唐诗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素质,这也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倡导主动的多方位品读,特别是从不同历史时期层次和文化角度来品味,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打造有品位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大强.关于唐诗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天中学刊,2010,25(2):115-117.
  [2]杨柳.唐诗教学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校园,2013,(9):60.
其他文献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新一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加深入和展开。历史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等内容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图文并茂的习题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的能力”,进而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  图文习题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历史
【摘要】探究养老照护能力的培养方式,分析“分解式”教学法的教学特点,构建“分解式教学法”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经实践教学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分解式教学法 第二课堂 养老照护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掌握养老照护能力及进行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服务技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需
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灵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意义。围绕写作展开论述,探讨了诸多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写作生活新意真实情感自我修改一、开动学生的大脑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必然有一定的动机,写作也是如此。动机水平适中,下的功夫就大,产生效率就喜人。如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只是被动地写文章,必然缺乏滿意的效果。在讲解作文过程当中,向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能简单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这一种联系性的关系,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优化配合,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一大保障。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入手,对相关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員子女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优化组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组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外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 精美 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对语言有极生動形象地阐述,他说:“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用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用于最好的思想。”那么,如何练就精美语言,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呢?  一、描
以2013年中心第三届“阳光体育之星”颁奖仪式为例,详细分析如何策划及实施校外体育展演。2013年被定为中心体育部的“阳光体育年”,在这一年中,体育部所有项目都以“阳光体育”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在2013年11月,体育部举办了“阳光体育之星”颁奖仪式。这个仪式是一次以颁奖为主线的展演活动,仪式的成功举办集中体现了展演活动策划与实施的技巧。  体育展演活动策划颁奖仪式
【摘要】倾听,是“静”的艺术,“静”文化的校园应该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校园。校园“倾听文化”的营造,是培养学生“静气”、营造校园“静”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贯彻“倾听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倾听情境、激发倾听兴趣,同时,结合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倾听能力,培养孩子“静”的智慧和“静”的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倾听文化 “静”文化  所谓校园“静”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安静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作文教学应一步步有序、有效地进行看图写话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写,有不同的寫作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作文教学 写作提升  一、在故事里放飞  1.在故事里萌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入学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特别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从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事业,关系着每个家庭的良性发展,关系着每个国民的健康成长与生活,可以说是民生之大计。其间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则是这项事业中的关键。如何在学校教师当中树立“工匠精神”,建设一支同心同德同奋进的优质教师队伍,回归教育本质、追求教育品质,是学校领导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 匠艺 匠德 匠心  “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一个年度热词,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要:胥口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群策群力,从一所默默无闻的乡镇学校成长为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有一定美誉度的窗口学校。个中滋味,别有感慨。回顾分析,深深体会到学校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文化建设 胥口中心小学 领导力建设  一、命题  胥口中心小学是农村小学,又是百年老校,学校教师整体上比较淳朴、勤奋。但也明显存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