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档案是关于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记录,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当完善、全面
2004年,教育部要求在部属高校所有秋季入学的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档案,这一要求推动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进程。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2009年,笔者对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121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5%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的工具,2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45.52%的高校采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他高校采用的是本校自创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上,50.23%的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除了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跟踪记录,心理健康档案成了一个摆设;30.27%的高校进行了适时的维护,但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了相关记录;只有19.5%的高校对全部新生按年度进行后续测评。这表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工具。工具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相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那些效度和信度较低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全面系统地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保持前后一致,以便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主导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惠诚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其中“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相对来说信度和效度较高,值得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如纸质载体)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科学的。
其次是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学生的背景材料,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学生在校的表现,包括身体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三是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档案中记录的学生情况会随着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要定期施测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辅导建议。对学生本人来说,借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自我,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的归因,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行为。对学校管理部门而言,借助于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以便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原来记录的学生心理状况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教育,进而根据心理健康档案中的记录分析教育效果,合理地修订教育方案。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使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如果心理健康档案残缺不全,那么使它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管理状态,从而确保该系统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学年应当至少开展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所使用的工具,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要将每次测评的数据与上次测评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绘制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走势图,分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只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实施心理问题排查,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找出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发展的因素,帮助他们实现优化发展。
其次,在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隐私,因而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为此,高校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在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放的权限,实施分级管理,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只能查询本人的档案,辅导员只能查询所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工作需要查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凡是查看心理健康档案的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保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资料室,学生、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查询时要事先提出申请,并做好查询登记。
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档案多是纸质的,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由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对于数据分析和管理既便捷又高效,还能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一方面,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交互性强且保密性高等特点,将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应用的主体及对象。通过相关系统和网站,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还方便了学生。同时,也方便了家长通过网站对孩子进行了解,并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作出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辅导员或专业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
在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对收集的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教育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界定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评估心理问题的等级,预测心理问题的发展走势,并根据心理问题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于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危机干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心理问题程度处于中度以上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关注。一是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主动邀请他们参与由专家提供的专业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不愿意参加个别辅导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骨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高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最后由心理专家在团体辅导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听取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使他们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如回避、转视、补偿、升华、宣泄、转移等心理调节方法。三是要做好预防和转介工作。任何极端心理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会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宿舍学生心理护航员的作用,使其随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后成效仍不明显的学生,应当通知其家长并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整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要详细登记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以便为后续的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个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编:赵 东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当完善、全面
2004年,教育部要求在部属高校所有秋季入学的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档案,这一要求推动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进程。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2009年,笔者对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121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5%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的工具,2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45.52%的高校采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他高校采用的是本校自创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上,50.23%的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除了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跟踪记录,心理健康档案成了一个摆设;30.27%的高校进行了适时的维护,但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了相关记录;只有19.5%的高校对全部新生按年度进行后续测评。这表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工具。工具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相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那些效度和信度较低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全面系统地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保持前后一致,以便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主导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惠诚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其中“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相对来说信度和效度较高,值得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如纸质载体)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科学的。
其次是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学生的背景材料,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学生在校的表现,包括身体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三是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档案中记录的学生情况会随着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要定期施测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辅导建议。对学生本人来说,借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自我,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的归因,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行为。对学校管理部门而言,借助于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以便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原来记录的学生心理状况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教育,进而根据心理健康档案中的记录分析教育效果,合理地修订教育方案。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使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如果心理健康档案残缺不全,那么使它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管理状态,从而确保该系统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学年应当至少开展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所使用的工具,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要将每次测评的数据与上次测评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绘制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走势图,分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只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实施心理问题排查,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找出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发展的因素,帮助他们实现优化发展。
其次,在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隐私,因而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为此,高校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在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放的权限,实施分级管理,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只能查询本人的档案,辅导员只能查询所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工作需要查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凡是查看心理健康档案的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保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资料室,学生、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查询时要事先提出申请,并做好查询登记。
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档案多是纸质的,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由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对于数据分析和管理既便捷又高效,还能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一方面,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交互性强且保密性高等特点,将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应用的主体及对象。通过相关系统和网站,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还方便了学生。同时,也方便了家长通过网站对孩子进行了解,并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作出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辅导员或专业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
在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对收集的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教育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界定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评估心理问题的等级,预测心理问题的发展走势,并根据心理问题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于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危机干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心理问题程度处于中度以上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关注。一是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主动邀请他们参与由专家提供的专业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不愿意参加个别辅导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骨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高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最后由心理专家在团体辅导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听取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使他们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如回避、转视、补偿、升华、宣泄、转移等心理调节方法。三是要做好预防和转介工作。任何极端心理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会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宿舍学生心理护航员的作用,使其随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后成效仍不明显的学生,应当通知其家长并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整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要详细登记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以便为后续的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个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