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读职校?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来谁读职校?
  `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教育现实面前,这一发问愈发耐人寻味!
  世俗的偏见让学生望而却步,职业教育面临无生可招的尴尬境遇;在校学生大都来自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或是经济困难家庭。如何扭转不利局面,变无奈为主动?
  
  城市里谁在读职校
  
  “又要交学费了!”新学期开学总让程宇(化名)感到很苦恼。怎么向家里伸手要钱,看着父亲疲惫的身影,他有些不忍心。
  


  程宇是北京一所职业学校国际酒店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去年年底,母亲患癌症去世了。去世前,为了给母亲治疗,家里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很多钱。家庭生活主要靠父亲在街边给人家修理自行车维持,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300多元的收入,最低的时候一个月只能赚到几十块钱。对原本就很贫穷的家庭而言,程宇的学费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的班主任郭老师告诉记者,“程宇的家庭情况在我们班算是典型的。我们班29个学生,有特困生证明的学生有2名。通过家长会、家访,我也了解到,有1/3的学生家庭收入较低。”
  “这些学生大都来自于北京房山、延庆等远郊县,家庭的主要收入靠父母种果树,或外出打工,一个月也就七八百元。有些孩子因为不舍得来回十几块钱的车费,一个月才回一趟家。不是亲身经历,你很难想象,还有这样贫困的家庭!”谈起这些郭老师很是动容。
  郭老师说,除了经济上的弱势,有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也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勉强到录取分数线。他们的语、数、外都不太好,尤其是英语。由于来自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很多学生连英语的音标都不会,这就需要我们从头
  教起。”
  随着我国学校布局结构不断调整,学龄人口高峰段上移,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减少,高校的连年扩招引发的“普高热”都在无形中挤压着职业学校的招生空间。为了满足招生数量,许多大城市的中职学校纷纷将招生触角伸向周边地区的广大农村、老区、贫困山区以及外省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招收学生。来自城市的部分学生要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待业;要么来自单亲家庭,而且这类学生数量在逐年上升。
  去年,北京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曾对北京职校贫困生情况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的职校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占41%,特困生占10%。两项相加,在北京浩浩荡荡的职校生大军中,竟有一半学生是贫困生!
  在上海,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有18万学生从中受益,覆盖面达100%。这表示,上海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数量起码有18万。
  天津市也曾对本市中职学校在校生的消费情况作过估算,其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至少需要150元以上;低于150元者,则应视为贫困生;低于100元者,则视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经统计,2004-2005年天津市涉外工业学校贫困生已占学生总数的50%,其中特困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
  所以,即使是在北京、天津等这样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职校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也相当高。
  除了经济上的弱势,许多职校生在综合素养上也呈现出“弱势”。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表示,职校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弱,学习目的也不是很明确。“有些职校生虽说是初中毕业,但文化课考试成绩较差;相当一部分职校生不清楚今天进职业学校学习,所学专业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明天干什么。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考试及格是为了对付家长,上课盼着下课。”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上对他们的鄙视与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职业学校被视为了教育分流中升学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的都选择读普高、上大学,这是当下家长替孩子规划的一条最理想的人生道路。选择读职业学校的大都是落榜生,或者是贫困生。”职业教育俨然变成了“弱势人群”的教育。
  
  读职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07年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
  在采访中,记者也深切感受到,很多家长都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最后的选择”,只要有一点希望,他们就不愿孩子上职校。家境好学习差的,家长花钱让孩子读高中或是出国,那些不富裕甚至比较困难的家庭,家长对孩子上职校也只能无奈。
  不仅家长,在一些中学老师的眼里也没有职业教育。一位中学校长就曾对自己学生说,“你们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高中就只能去上职业学校,那是你们最后的选择。”类似这样的说法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缺乏自信,感觉自己接受的是“二流的教育”。
  其实,就连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存在着的双重标准。一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坦言,“我们一直在为职业教育呼吁,为职业教育叫好,鼓励孩子们读职业教育,说职业教育就业好。但仔细想想,我们职教圈里的子女又有多少读职业学校的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校在现实中成了“最后的选择”?
  家长们的理由是感性的,“感觉职校在人们心目中处于次等地位”、“职校毕业后去一线工作太辛苦,待遇也很低”……这些是家长们反对孩子上职校的理由。即便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职校生学费不增反降,也依然引不来家长和学生们的青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认为,职业教育评定存在的“误区”是导致职校社会评价低、无法引来生源的原因:“现行教育中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往往用一张考卷来衡量所有的人,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由于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
  现实就是这样,以北京、上海为例,2008年北京部分主要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普遍在500分以上,上海则在450分以上。而中职的录取分数线为多少呢?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实行登记入学,初中毕业后就可以报读中职。”一位知情者也向记者透露。“只要参加过中考,只要有成绩,不管多少分职业学校都会
  招收!”
  职校自降入学门槛也是影响自家声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家长和学生正是因此将上职校看成是“丢面子”的事。
  而从学生个人的长远来看,“有些单位在职称评定上对学历有所限制,太多职业资格评定也会有学历上的要求,这使职校生显得有些‘弱势’。”有专家表示。待遇方面,尽管现在有一些声音倾向于“职校生的工资待遇已逼近或高过大学生”,“这只是局部现象,大部分起点是差不多的,但要从未来个人发展、空间和保障看,大学生还是占有很大优势。”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守信就曾感叹,“技术工人收入不高!20多年前为什么没有技工荒的问题?那时候一个八级工待遇高,跟工程师差不多。”张守信说,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很多高级工跟工程师待遇是一样的,在那里上大学跟上技术学院也是一样的。
  此外,部分职校生素质低下,不能及时改正不良习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使职校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
  这也印证了一些专家的忧虑: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弱势群体”,如果只是局部,不利影响尚可以化解或减弱,但如果整体上具有弱势群体的特征,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职业教育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职校生声誉差——职业教育质量和声誉不高——家庭和社会不选择职业教育——职校生质量和声誉更低——职业教育陷入更大困境。这恰恰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种种现实和忧虑面前,“将来谁来读职教”的发问便愈发耐人寻味!
  
  如何变无奈为主动
  
  “现在为什么会出现一方面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比例失调了。”在张守信看来,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不能互相替代。
  “它们培养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大学工科培养的是搞设计的,是工程师,技术院校培养的技工,是实施生产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不能光培养工程师。再好的工程师,你设计出东西没有人去制造,想法实现不了,怎么办?”他举了德国的例子,“德国是一个资源不太丰富的国家,但是人家有奔驰、宝马。这种现代制造行业,不仅需要有设计师,更需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他呼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断档了,弥补起来就很困难,“我们已经耽误了20年,耽误不起了。”
  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有很多政协委员为职业教育呼吁,希望国家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继续加大投入。他们认为,“弱势”的职业教育还是需要国家给点“偏食”。
  就职校生的学费问题而言,报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每年要花几千元供孩子上学,负担还是比较重的。而这些学生也希望“能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一份好工作,将来帮助父母、家庭摆脱贫困。”记者常常被职校生这样真挚的话语和朴实的愿望所打动,其中承载了太多了贫困家庭的尊严与梦想。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时表示,“我们要培养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能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本领,长大后能有自己的职业,职业教育的大门是向所有的孩子打开的!”这无疑给了很多出身贫困家庭、渴望通过教育获得立身之本的穷孩子以希望。
  事实上,近两年来,教育政策的投入重点逐渐转移到职教已成为明显趋势。2007年6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手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由此开始,每个贫困家庭的职校学生每月都能拿到150元的助学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表示,“教育公平就是表现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受损害。如果一个学生确实有能力上学,但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帮助,那这个社会就是不平等的。”而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不仅资助了学生,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也帮了贫困家庭,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也有专家提出,资助政策要做的细,切实针对贫困家庭;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不同地域政策上应多样化,比如有些大城市,资助政策的拉动是有限的,有的家庭在意的不是学费而是孩子的未来。
  职校生将来要成为产业工人,产业工人不是“工具”或“机器”,要以人为本,发展人性化的职业教育,切实给职校生一个有希望的未来。一位职校教师告诉记者,“他们的文化课确实很薄弱,但这些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学习技能也很快!”这说明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是文化课基础弱,但他们的能力并不弱。
  如何在短短的三、四年的时间内对这些学生进行扬长避短的培养,使他们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符合企业要求,已经是每个职教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着职校毕业生的质量,而且影响到企业对职校生的需求,甚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则表示,“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存发展的理由和权利。教育就是为有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人们提供服务的,开发这些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实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发展。各类教育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来更多地关注,更多地倾注爱心。”
  杨金土认为,“要使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得到纠正,不是教育系统本身一家能够完全解决问题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教育系统是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的。”他建议,首先要相信人人有才,这是职教工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其次要引导人人成人,要让学生懂得学做人重于学做事的道理,这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使命;最后,还要帮助人人成才。
  这些都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苦练内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上,寓管理于关心、帮助之中。以全方位创新应对生源素质薄弱问题,摒弃差生概念,不歧视差生,多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进行扬长避短的特色教育,以企业要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给他们责任心和荣誉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建议,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从宏观方面看,还应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不少教育专家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应摆脱边缘地位,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其中,需要宣传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正名,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职业学校不是落榜生的收容所。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在为职业教育“正名”这个问题上,政府还需要承担起更多的作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职教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特别要大力宣传发展职教事业的迫切性。克服传统人才观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和家长更新就学观念。同时,以行政措施给予相应的扶持和鼓励,努力营造有利于职教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扭转不利局面,变无奈为主动!
  
  链 接
  台湾职教如何安度生源危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台湾人口出生数呈逐年减少趋势,这令各校(包括各职业院校)招生也必然更加困难;其次,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高中(职)等招生规模,使国民中学毕业生升学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也造成了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所招的学生素质日见低下,甚至中途退学也不在少数;第三,普通大学的迅速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也必然造成职业高校招生的弱势。加之,90年代中期前,台湾高级职校升学机会十分有限,在职校就读事实上就成了终结性教育。
  面对现实困境,台湾职业院校依靠政策推动,加强自身发展:
  推行中等教育多元化。为建立高中形态多元化,推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分流,目前台湾高中阶段除高级中学与高级职校两种形式外,试办的形式主要有:综合中学,指高级中等学校依据教育功能,同时设置普通科及职业类科不同课程,以招收性向未定的国中毕业生,藉试探、辅导等以便使学生自由选择普通课程或职业课程,以延后分化,达到适性发展的目标;完全中学,将国民中学与高中(职)合并,形成六年一贯制的中等学校。完全中学的国中部依照一般国中的课程标准实施,高中部则朝向综合高中实验课程规划;现有的高中(职)推动学年学分制,修订课程,规定高中、高职一年级基础课程相同,高中、高职学生可流通互转,普通高中可以设置职业选修课程,打破高中高职界限。这表明,台湾中等教育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推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分流,缓解高中与高职之间的招生竞争,打通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通道,适应日趋多元化的台湾社会需求。
  修改现行法规,放宽升学通道。1994年,台湾修改了职业学校法与专科学校法。主要在入学资格方面作了大幅调整:即须经入学考试合格者改为经入学考试合格、甄试录取、登记、分发或保送入学。这从法律上放宽了升学通道,使高级职校与专科学校无论在生源的渠道上还是在入学的形式上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修法通过,专科改学院;草拟标准,学院改大学。1995年10月,台湾再次修正专科学校法,其目标是:筛选符合大学设立标准的专科学校,改为技术学院。这在职教体系的高级层次上拓宽了升学渠道,为大批职校及专科学生升读技术学院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满足产业界因经济发展及技术升级对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大量需求。1996年4月,台湾又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根据该标准,有6所技术学院在当年升格为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满足职教体系内学生升读大学的愿望,使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互通。
其他文献
diffrance是体现德里达解构主义观的一个核心词语,旨在颠覆西方文化传统所维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曰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否定终极意义,消泯二元对立,为新的写作、阅读方式
[摘要]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刘冶陶,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
[摘要]文章从评估体系的设计、评估的方法和评估的实践三个方面,对高校团支部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建立了团支部评估制度,探索了团支部评估理论,加强了对团支部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团支部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 团支部 评估体系  [作者简介]李敏峰(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团总支书记,政工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共青团工作、教育
研究不同药剂对盆栽榕树基质线虫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阿维菌素和40%毒死蜱乳油对盆栽榕树基质线虫和根结线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100mg/kg的2%阿维菌素处
以漳州地区盆栽榕树种植示范基地为观测点,调查了榕树蓟马的为害情况,评判了6种药剂对榕树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榕树易受榕树蓟马危害,锉吸嫩叶、幼芽和当年生的
[摘要]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主体出现偏移,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等环境因素,致使部分教师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和实惠,出现师德失范。对此,文章提出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政策导向,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等措施,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 师德失范 环境因素   [作者简介]张寅红(1969-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工会,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无公害是对安全农产品的最低要求。以华安县茶叶生产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茶叶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华安县适宜发展无公害茶叶,对深入推进无公害茶叶生产,发
以当年巨桉实生苗顶芽、幼嫩侧芽为繁殖材料,以培养基MS+6-BA 0.25 mg/L+IBA 0.3mg/L+蔗糖35g/L+卡拉胶6.2 g/L,诱导获得丛芽,在培养基MS+6-BA 0.25 mg/L+IBA 0.3 mg/L+NH4NO3 3 mg/
生于中国,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1994年旅居法国里尔市。佟明先生是法国北加莱高等美术学院教授,同时以雕塑和绘画创作活跃在当代法国艺术生活中。他的彩陶雕塑作品,极具个人创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应该承担什么責任?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规划人生?反思我国的素质教育可以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答案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缺失了重要的一环——职业素质。从素质教育出发,学会劳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但是以往所说的劳育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从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来看,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础。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