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如果在日本日立公司员工的面前,说“日立电视有多好”、“20年前的日立电视到现在还能用”的话,日立公司的人会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已经放弃家电产业了。
日本家电——这个标志着全球传统家电产业最高端、最优秀、最有保证的代名词,正不可遏止地滑向“死亡”。
支柱品牌全军覆没
2008年以来,日本家电企业在黑电、白电全线溃退,电视机产业亏损最为惨烈。从2009年起,日本已从家电出口国成为进口国。2011财年,日本家电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作为日本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夏普预计在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里,净亏损约38亿美元,这是自1912年夏普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日本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企业索尼披露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12财年公司预计亏损29亿美元,同比下滑16%,且已连亏八年。松下电器日子就更不好过:2011财年亏损约百亿美元,创下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的纪录。
不再做家电,已经成为索尼、松下、夏普的无奈选择。如果这样,日本不得不像当年承认纺织、钢铁辉煌不再时一样,默默地哀悼“日本家电”金字招牌的死亡。这些企业正将自己的家电制造外包给他国贴牌生产企业并纷纷转型,他们或将在能源、医疗等其他领域东山再起,但对于正在遭受来自多渠道下行冲击的日本经济来说,本土“家电之死”无疑是其国之大恸。
30年前,一台电视要20万~30万日元(约2万人民币),而现在只需2万日元,电视从高利润商品沦为一个不值钱的铁盒子,变得无利可图。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日立电视如今已经悄然退场,几年前,日立公司将在中国福建的电视组装厂转让给了中国企业。日立现在的产品主要在汽车产业、社会基础设施及电子等新材料、新零件开发领域,转型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业务比家电赚钱。
尽管在家电领域“丢兵卸甲”,但日本企业手中仍拥有较多的资金和技术,他们都在考虑电视之外的新业务。如今,松下正在思考其在自动化零部件方面的业务,索尼在医疗器械方面的业务等都会是今后侧重发展的对象。纯粹用家电来维持企业,在日本已经愈发艰难。日立、东芝本来就有较长的产业链,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电子元器件等方面,有所侧重是他们共同做出的正确决策,而对于松下、索尼、夏普来说,转型也是必然选择。
新任制造霸主:中国鸿海
在日本家电的覆灭之路上,电视率先举起了白旗,而在日本家电企业中,夏普“沉没”得最快,同时也失去了日本电视最后的堡垒。
2012年3月27日,夏普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世界最大最新的液晶面板工厂“堺工厂”成了中国台湾企业——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的下属企业。8月20日,缺钱的夏普表示计划将其4家海外液晶电视工厂中的2家(墨西哥和中国南京两家主要生产60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电视)出售给鸿海,两家工厂累计超过3000名员工将全部由鸿海接管。自此,从夏普“出走”的员工达到8000人,相当于夏普全球总员工数的15%。
除了夏普,索尼电视也变成了富士康电视。尽管连年亏损严重,但索尼总裁平井一夫仍然“固执”:“我希望在2013年度实现电视事业的盈利,不仅仅是盈利,我希望拿到5%的利润。”平井一夫认为,电视是索尼与消费者的最大连接点,非常重要,他希望能在液晶电视上继续推进技术革新,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索尼的前进方向就会光明起来。而事实上,索尼电视业务中的一大半已委托中国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生产,所谓“日本索尼出品”的名头已经变成“中国台湾富士康出品”的实际。8月15日,索尼公司决定到2013年3月为止的财年中,减少电视产量的20%,看来平井一夫向电视要利润的初衷也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发生了变化。
尽管以索尼为首的几家企业放言“决不放弃电视”,但日本电视产业本身难以制霸已是不争的事实。保有一定的技术,继续在市场上拼搏,将是日本电视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宽带普及,而众所周知,日本宽带建设和网速,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先进。电脑上的新闻、知识传播内容大大超过电视以后,电视机本身自然变得难以销售了,至少在日本的电视机市场,失去了继续扩大的余地。还在做电视机业务的企业,必须减少生产量,让电视机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淘汰一部分电视机企业,这在日本是个必然。
日本家电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的家电制造霸主,非中国鸿海莫属。这头来自台湾岛的巨兽,现在掌管着全球近20家一流企业产品制造的生杀大权,并仍在不断扩张。作为当年的霸主,日本只能望洋兴叹了。
巨头式微的警醒
有人说,天灾频发,巨债压身,海外市场流失,中韩企业持续打击等种种原因拖垮了日本家电,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资家电品牌式微其实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创新不足、战略不当或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索尼曾是视听领域的王者。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CD机、录像机……这些领先产品曾为其带来了无限风光,被誉为“技术的索尼”。但在新一轮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上,索尼却因保守而错失良机。以电视机为例,在从笨重的CRT过渡到轻薄的平板电视时,按照技术开发能力,索尼本应该在10年之前就推出平板电视,但其长期在是否要投资平板电视上犹豫不决,直到2003年才和三星合资成立了液晶面板厂,错失发展良机。无独有偶,在一意孤行地固守等离子战略后,松下在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才不得不被迫于2011年转向以液晶为主,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
创新的犹豫与技术路线的错误造成的结果就是这几年日本家电业阵地越缩越小,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日本电子行业的产量锐减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业贸易顺差陡降了68%。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前几年还为索尼PS2痴迷的青年人,现在却成了苹果平板电脑的粉丝。
日本家电企业在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以及产品策略这两点上也都出了问题。首先,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不断保持科技和工艺上的领先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扩散,他们发现手中可用的王牌越来越少:不少曾经的“专利”已是明日黄花,而新技术又青黄不接。其次,消费电子行业更新换代很快,企业过多关注过去的成就与产品,势必会成为创新负累。简言之,要懂得放弃,才能聚集经费、精力来做最擅长和最有利润的核心业务。反观日本这些家电企业虽然产业链长,产品线杂,却缺少像苹果一样推出具有极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单一产品。更为致命的是他们的生产环节经过垂直一体化整合大部分集中于国内,注定了造出来的产品要比别人贵。搞“高精尖”不敌美欧,讲“短平快”不如中韩,这样的战略,焉有不败之理?
无论“技术的索尼”,还是“买卖的松下”都曾是中国企业师法的榜样,在管理和战略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他们巨亏的警示同样值得铭记:在市场上,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懈的创新。
日本家电——这个标志着全球传统家电产业最高端、最优秀、最有保证的代名词,正不可遏止地滑向“死亡”。
支柱品牌全军覆没
2008年以来,日本家电企业在黑电、白电全线溃退,电视机产业亏损最为惨烈。从2009年起,日本已从家电出口国成为进口国。2011财年,日本家电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作为日本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夏普预计在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里,净亏损约38亿美元,这是自1912年夏普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日本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企业索尼披露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12财年公司预计亏损29亿美元,同比下滑16%,且已连亏八年。松下电器日子就更不好过:2011财年亏损约百亿美元,创下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的纪录。
不再做家电,已经成为索尼、松下、夏普的无奈选择。如果这样,日本不得不像当年承认纺织、钢铁辉煌不再时一样,默默地哀悼“日本家电”金字招牌的死亡。这些企业正将自己的家电制造外包给他国贴牌生产企业并纷纷转型,他们或将在能源、医疗等其他领域东山再起,但对于正在遭受来自多渠道下行冲击的日本经济来说,本土“家电之死”无疑是其国之大恸。
30年前,一台电视要20万~30万日元(约2万人民币),而现在只需2万日元,电视从高利润商品沦为一个不值钱的铁盒子,变得无利可图。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日立电视如今已经悄然退场,几年前,日立公司将在中国福建的电视组装厂转让给了中国企业。日立现在的产品主要在汽车产业、社会基础设施及电子等新材料、新零件开发领域,转型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业务比家电赚钱。
尽管在家电领域“丢兵卸甲”,但日本企业手中仍拥有较多的资金和技术,他们都在考虑电视之外的新业务。如今,松下正在思考其在自动化零部件方面的业务,索尼在医疗器械方面的业务等都会是今后侧重发展的对象。纯粹用家电来维持企业,在日本已经愈发艰难。日立、东芝本来就有较长的产业链,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电子元器件等方面,有所侧重是他们共同做出的正确决策,而对于松下、索尼、夏普来说,转型也是必然选择。
新任制造霸主:中国鸿海
在日本家电的覆灭之路上,电视率先举起了白旗,而在日本家电企业中,夏普“沉没”得最快,同时也失去了日本电视最后的堡垒。
2012年3月27日,夏普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世界最大最新的液晶面板工厂“堺工厂”成了中国台湾企业——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的下属企业。8月20日,缺钱的夏普表示计划将其4家海外液晶电视工厂中的2家(墨西哥和中国南京两家主要生产60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电视)出售给鸿海,两家工厂累计超过3000名员工将全部由鸿海接管。自此,从夏普“出走”的员工达到8000人,相当于夏普全球总员工数的15%。
除了夏普,索尼电视也变成了富士康电视。尽管连年亏损严重,但索尼总裁平井一夫仍然“固执”:“我希望在2013年度实现电视事业的盈利,不仅仅是盈利,我希望拿到5%的利润。”平井一夫认为,电视是索尼与消费者的最大连接点,非常重要,他希望能在液晶电视上继续推进技术革新,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索尼的前进方向就会光明起来。而事实上,索尼电视业务中的一大半已委托中国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生产,所谓“日本索尼出品”的名头已经变成“中国台湾富士康出品”的实际。8月15日,索尼公司决定到2013年3月为止的财年中,减少电视产量的20%,看来平井一夫向电视要利润的初衷也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发生了变化。
尽管以索尼为首的几家企业放言“决不放弃电视”,但日本电视产业本身难以制霸已是不争的事实。保有一定的技术,继续在市场上拼搏,将是日本电视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宽带普及,而众所周知,日本宽带建设和网速,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先进。电脑上的新闻、知识传播内容大大超过电视以后,电视机本身自然变得难以销售了,至少在日本的电视机市场,失去了继续扩大的余地。还在做电视机业务的企业,必须减少生产量,让电视机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淘汰一部分电视机企业,这在日本是个必然。
日本家电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的家电制造霸主,非中国鸿海莫属。这头来自台湾岛的巨兽,现在掌管着全球近20家一流企业产品制造的生杀大权,并仍在不断扩张。作为当年的霸主,日本只能望洋兴叹了。
巨头式微的警醒
有人说,天灾频发,巨债压身,海外市场流失,中韩企业持续打击等种种原因拖垮了日本家电,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资家电品牌式微其实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创新不足、战略不当或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索尼曾是视听领域的王者。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CD机、录像机……这些领先产品曾为其带来了无限风光,被誉为“技术的索尼”。但在新一轮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上,索尼却因保守而错失良机。以电视机为例,在从笨重的CRT过渡到轻薄的平板电视时,按照技术开发能力,索尼本应该在10年之前就推出平板电视,但其长期在是否要投资平板电视上犹豫不决,直到2003年才和三星合资成立了液晶面板厂,错失发展良机。无独有偶,在一意孤行地固守等离子战略后,松下在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才不得不被迫于2011年转向以液晶为主,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
创新的犹豫与技术路线的错误造成的结果就是这几年日本家电业阵地越缩越小,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日本电子行业的产量锐减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业贸易顺差陡降了68%。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前几年还为索尼PS2痴迷的青年人,现在却成了苹果平板电脑的粉丝。
日本家电企业在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以及产品策略这两点上也都出了问题。首先,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不断保持科技和工艺上的领先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扩散,他们发现手中可用的王牌越来越少:不少曾经的“专利”已是明日黄花,而新技术又青黄不接。其次,消费电子行业更新换代很快,企业过多关注过去的成就与产品,势必会成为创新负累。简言之,要懂得放弃,才能聚集经费、精力来做最擅长和最有利润的核心业务。反观日本这些家电企业虽然产业链长,产品线杂,却缺少像苹果一样推出具有极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单一产品。更为致命的是他们的生产环节经过垂直一体化整合大部分集中于国内,注定了造出来的产品要比别人贵。搞“高精尖”不敌美欧,讲“短平快”不如中韩,这样的战略,焉有不败之理?
无论“技术的索尼”,还是“买卖的松下”都曾是中国企业师法的榜样,在管理和战略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他们巨亏的警示同样值得铭记:在市场上,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懈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