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农村在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必然存在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长期而言农村中的难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要真正解决农村难点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农村 难点问题 探讨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庞大、居住分散、人均生产资源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困难。从总体上讲,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可以用四个还没有来概括:一是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二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三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一、农村的现状与难点问题的类型
我国目前名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按9.4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仅2亩地,而现实的人均可耕面积将更低。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相对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需要的单纯的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总量大概也只有一个亿左右,足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农村必然存在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农村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应是农村中最为焦点的问题,长期而言农村中的难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农村难点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类:
1、农民需求保障问题:包括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烧柴难、生活保障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反映了农民在生存、发展、维权等方面的诉求与困境,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问题。
2、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价低卖难、耕地保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融资难等问题,体现了农业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一个最不赚钱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弱势地位突出。
3、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镇村两级公共负债高筑(据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显示乡镇及村两级公共负债已经高达六千亿到一万个亿)、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来源困境等经济问题;农村党员发展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农村管理松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换届选举难、农村基层治理难等涉及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农民信仰危机、小农思想、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
二、农村难点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变为独立部门,从而对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这就是说,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农业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最终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也将不断涌现。虽然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进而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正在向2020年人均GDP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从国际经验看,这期间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多发期,搞得好,将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将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动荡。近年农民工欠薪、土地纠纷、征地和拆迁补偿问题、失地农民上访、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等频繁发生,对安定发展的大局影响很大。
三、解决农村难点问题的对策探讨
要真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应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改变落差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才能促进农业增效。
1、严格执行党和国家“三农”方面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确保支农政令畅通、行之有效。党和国家近年来一直将“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坚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要求稳定、完善和加强行之有效的涉农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直接增加转移支付。
2、积极稳妥推进县镇财政体制、乡镇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困难县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县镇财政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稳定、规范、有利于乡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镇级财政体制,提高县镇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同时,严格执行乡镇机构和人员定编,精简乡镇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切实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巩固以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加快改革农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3、规范农村经济及社会事务管理行为,理顺农民收益分配关系。 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因地制宜地推行村民议事规则,健全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一是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的“一费制”;三是对农村公费订阅报刊费用的“限额制”;四是对涉及加重农民负担案件的“责任追究制”。由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保障之源,为确保农民的长期收益、免除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建议农村土地的集中使用只租不卖,将土地股份化,以土地为股权入股形成村民经济股份合作社,直接或盖成标准厂房对外出租,以确保农民土地的收益长效性,理顺农民收益分配关系。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要完善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分级负担和配套的办法,提高低保级的发放标准,全面提高农村弱势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改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保大病不保小病、条块分割等缺陷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采取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饮水、行路、看病、看电视等问题,解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改善农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农村 难点问题 探讨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庞大、居住分散、人均生产资源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困难。从总体上讲,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可以用四个还没有来概括:一是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二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三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一、农村的现状与难点问题的类型
我国目前名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按9.4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仅2亩地,而现实的人均可耕面积将更低。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相对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需要的单纯的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总量大概也只有一个亿左右,足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农村必然存在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农村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应是农村中最为焦点的问题,长期而言农村中的难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农村难点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类:
1、农民需求保障问题:包括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烧柴难、生活保障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反映了农民在生存、发展、维权等方面的诉求与困境,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问题。
2、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价低卖难、耕地保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融资难等问题,体现了农业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一个最不赚钱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弱势地位突出。
3、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镇村两级公共负债高筑(据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显示乡镇及村两级公共负债已经高达六千亿到一万个亿)、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来源困境等经济问题;农村党员发展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农村管理松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换届选举难、农村基层治理难等涉及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农民信仰危机、小农思想、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
二、农村难点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变为独立部门,从而对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这就是说,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农业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最终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也将不断涌现。虽然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进而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正在向2020年人均GDP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从国际经验看,这期间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多发期,搞得好,将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将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动荡。近年农民工欠薪、土地纠纷、征地和拆迁补偿问题、失地农民上访、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等频繁发生,对安定发展的大局影响很大。
三、解决农村难点问题的对策探讨
要真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应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改变落差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才能促进农业增效。
1、严格执行党和国家“三农”方面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确保支农政令畅通、行之有效。党和国家近年来一直将“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坚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要求稳定、完善和加强行之有效的涉农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直接增加转移支付。
2、积极稳妥推进县镇财政体制、乡镇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困难县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县镇财政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稳定、规范、有利于乡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镇级财政体制,提高县镇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同时,严格执行乡镇机构和人员定编,精简乡镇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切实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巩固以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加快改革农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3、规范农村经济及社会事务管理行为,理顺农民收益分配关系。 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因地制宜地推行村民议事规则,健全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一是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的“一费制”;三是对农村公费订阅报刊费用的“限额制”;四是对涉及加重农民负担案件的“责任追究制”。由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保障之源,为确保农民的长期收益、免除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建议农村土地的集中使用只租不卖,将土地股份化,以土地为股权入股形成村民经济股份合作社,直接或盖成标准厂房对外出租,以确保农民土地的收益长效性,理顺农民收益分配关系。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要完善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分级负担和配套的办法,提高低保级的发放标准,全面提高农村弱势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改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保大病不保小病、条块分割等缺陷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采取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饮水、行路、看病、看电视等问题,解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改善农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