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女子排球运动在战术打法、得分规律、技术要领、比赛规则等方面同男子排球基本相同,但由于女性身体构造与心理形态的特殊性,其训练方法上又区别于男子排球。从女子排球运动员与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差异谈起,从身体训练、技术战术训练、心理训练三方面详细分析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旨在为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女子排球;女子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54-01
一、女子排球运动员与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差异
(一)人体解剖结构方面的特点
解剖学研究表明,女性关节柔韧性与灵活性相比于男性要好,关节可活动的幅度较大。但女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较少,雌性激素分泌较多,因而,身体脂肪含量较高、肌肉含水量较大,关节韧带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力量、收缩速度也同男性有很大差距。这些均需要在日常的力量训练中不断加强、弥补。
女性的躯干相对较短,因此,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腰肌、腹肌等参与躯干运动的肌肉训练负荷要大于男性运動员。加之,女性运动员的体型都较为纤细,肌肉横断面不及男性,对于强度较大的力量训练往往应付不来,因此,女性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还应比男性长,否则,就比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
女性特有的生理期会带来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在排球运动中,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但由于人与人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女性运动员在训练时,其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教练员要同队医做好沟通,对每一位队员的身体情况、生理周期有所了解,合理安排她们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争取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保证训练质量。
女运动在赛场上的反应时间与适应时间比男运动员长,进入兴奋状态的过程也比较迟缓。因此,教练员要额外增加一些准备活动内容,帮助队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做好临场鼓动工作,帮助她们快速进入状态。
女性血红蛋白数为11~14g,男性为12~15g,女性血红蛋白一般都低于男性。这就使得女性血液的氧气运送能力不如男性,爆发力和耐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应合理调配膳食营养、积极引入恢复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弥补这种差距。
(三)心理状态方面的特点
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分为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两方面:从正面来看,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叛逆心理较少,服从性较好,感情细腻、随和。尤其是亚洲女运动员,性格较为内向,坚韧朴实,忍耐力强,比较具有吃苦精神。从负面来讲,女运动员依赖性较大,感情较为脆弱,遇到瓶颈或障碍容易动摇信心,主动性较差,冲劲儿小。这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多培养她们的意志力,从根本上调动她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二、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一)身体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加强运动员快速移动、及时制动、变向移动的灵敏度与速度训练,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弥补女运动员在反应能力上的不足。(2)掌握好女运动员的生理期规律,针对具体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在生理期内,训练工作既不能完全停止,也不能强度过大,教练员可减少力量训练,安排一些小肌肉群训练、带球技术训练或战术战法训练等。(3)加强全身训练,强化运动员肩、腰、膝、踝等重点关节与韧带的训练,尤其要加强腹肌、肩带肌群的训练,提高女运动员的扣杀力度。
(二)技术战术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需注重以下四方面:(1)加大后排防守训练比例。女排运动员扣球的力度与飞行速度均不如男排,统计显示,女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18m/s,男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32m/s,球的飞行时间,女子为0.5s,男子为0.28s。由此可见,女排训练必须加强后排防守,这样才能提高接球转扣杀的成功率,创造更多反攻机会。(2)加强接发球训练。女排运动员在拦网高度上同男排差距较大,但却具有男排运动员不具备的网低特点。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弥补拦网缺陷,加强女排运动员的接球与发球准确度训练。(3)加强快速反击战术训练。女排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使她们不用起跳很高就能达到扣快球的高度,加之,后排防守的到位率较高,因此,在应用快速反击战术方面较有优势。(5)改变防守阵式。由于女排运动员击球点与过网点较低,球的路线较长,比较容易被拦截、反攻,因此,教练员要改变以往的防守阵式,将后卫位置向后推,避免过早前冲,影响防守效果与攻击质量。
(三)心理训练
教练员要帮助女排运动员消除心理上对训练的惰性与恐惧感,培养她们对排球运动的热爱;提高女排运动员的兴奋性,激发她们在赛场上的冲劲儿;沟通好师生感情,建立队员之间的信任感,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女子排球训练要从女性身心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发挥女排运动员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禧.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J].武汉体院学报,1984(4).
[2][日]石河利宽.运动与运动生理[J].刘醒豪,译.体育译文,1986(2).
[3][苏]H.A.科罗普,等.女运动员的心理特点[J].易先俊,译.体育译文,1986(3).
[关 键 词] 女子排球;女子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54-01
一、女子排球运动员与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差异
(一)人体解剖结构方面的特点
解剖学研究表明,女性关节柔韧性与灵活性相比于男性要好,关节可活动的幅度较大。但女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较少,雌性激素分泌较多,因而,身体脂肪含量较高、肌肉含水量较大,关节韧带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力量、收缩速度也同男性有很大差距。这些均需要在日常的力量训练中不断加强、弥补。
女性的躯干相对较短,因此,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腰肌、腹肌等参与躯干运动的肌肉训练负荷要大于男性运動员。加之,女性运动员的体型都较为纤细,肌肉横断面不及男性,对于强度较大的力量训练往往应付不来,因此,女性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还应比男性长,否则,就比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
女性特有的生理期会带来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在排球运动中,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但由于人与人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女性运动员在训练时,其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教练员要同队医做好沟通,对每一位队员的身体情况、生理周期有所了解,合理安排她们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争取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保证训练质量。
女运动在赛场上的反应时间与适应时间比男运动员长,进入兴奋状态的过程也比较迟缓。因此,教练员要额外增加一些准备活动内容,帮助队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做好临场鼓动工作,帮助她们快速进入状态。
女性血红蛋白数为11~14g,男性为12~15g,女性血红蛋白一般都低于男性。这就使得女性血液的氧气运送能力不如男性,爆发力和耐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应合理调配膳食营养、积极引入恢复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弥补这种差距。
(三)心理状态方面的特点
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分为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两方面:从正面来看,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叛逆心理较少,服从性较好,感情细腻、随和。尤其是亚洲女运动员,性格较为内向,坚韧朴实,忍耐力强,比较具有吃苦精神。从负面来讲,女运动员依赖性较大,感情较为脆弱,遇到瓶颈或障碍容易动摇信心,主动性较差,冲劲儿小。这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多培养她们的意志力,从根本上调动她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二、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一)身体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加强运动员快速移动、及时制动、变向移动的灵敏度与速度训练,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弥补女运动员在反应能力上的不足。(2)掌握好女运动员的生理期规律,针对具体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在生理期内,训练工作既不能完全停止,也不能强度过大,教练员可减少力量训练,安排一些小肌肉群训练、带球技术训练或战术战法训练等。(3)加强全身训练,强化运动员肩、腰、膝、踝等重点关节与韧带的训练,尤其要加强腹肌、肩带肌群的训练,提高女运动员的扣杀力度。
(二)技术战术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需注重以下四方面:(1)加大后排防守训练比例。女排运动员扣球的力度与飞行速度均不如男排,统计显示,女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18m/s,男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32m/s,球的飞行时间,女子为0.5s,男子为0.28s。由此可见,女排训练必须加强后排防守,这样才能提高接球转扣杀的成功率,创造更多反攻机会。(2)加强接发球训练。女排运动员在拦网高度上同男排差距较大,但却具有男排运动员不具备的网低特点。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弥补拦网缺陷,加强女排运动员的接球与发球准确度训练。(3)加强快速反击战术训练。女排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使她们不用起跳很高就能达到扣快球的高度,加之,后排防守的到位率较高,因此,在应用快速反击战术方面较有优势。(5)改变防守阵式。由于女排运动员击球点与过网点较低,球的路线较长,比较容易被拦截、反攻,因此,教练员要改变以往的防守阵式,将后卫位置向后推,避免过早前冲,影响防守效果与攻击质量。
(三)心理训练
教练员要帮助女排运动员消除心理上对训练的惰性与恐惧感,培养她们对排球运动的热爱;提高女排运动员的兴奋性,激发她们在赛场上的冲劲儿;沟通好师生感情,建立队员之间的信任感,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女子排球训练要从女性身心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发挥女排运动员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禧.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J].武汉体院学报,1984(4).
[2][日]石河利宽.运动与运动生理[J].刘醒豪,译.体育译文,1986(2).
[3][苏]H.A.科罗普,等.女运动员的心理特点[J].易先俊,译.体育译文,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