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累和梳理是语文阅读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积累已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三、作文创新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课内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进行再创作。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1、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会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会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会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3、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可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了资源共享。经过训练,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课内课外的阅读量大大增多了,行为文明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意愿,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取得了较好的课外阅读效果。荀况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多重视这样的积累教学,多去寻找这样的有效方法,那么广大受教学生必将受益匪浅,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到的内容也必将终身受用。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积累已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三、作文创新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课内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进行再创作。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1、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会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会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会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3、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可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了资源共享。经过训练,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课内课外的阅读量大大增多了,行为文明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意愿,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取得了较好的课外阅读效果。荀况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多重视这样的积累教学,多去寻找这样的有效方法,那么广大受教学生必将受益匪浅,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到的内容也必将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