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发表了《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一文。反复研读,感慨良多,心情沉重。文中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消除“世纪之痛”,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冒”不出来拔尖创新人才?破解不了“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拔尖创新人才难以“冒”出?原因很多,我们先从一则童话故事说起。
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生存环境。在这所学校里,传授的活动课程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为了便于管理、公平评价,所有的动物都要学习所有科目。
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狐狸、鹰以及泥鳅。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飞行这门课,只能勉强及格,而跑这门课,他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鸭子不得不每天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里,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呀练,脚掌都磨破了,终于勉强及格。而他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只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本人以外没有人在乎这点。
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级里跑得最快的,但是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他的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狐狸的成绩一向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但他对飞行科目感到非常沮丧,因为老师只准他从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老师要求他在跳跃方面有突破,他花了大量时间致力于发明跳跃游戏,结果适得其反,期末考试跳跃科目只得了B,爬行科目只得了C,游泳科目只得了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们的严格管制。在飞行科目的一次测试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搏击长空,翱翔蓝天,令老师和同学望尘莫及、心生忌妒,有的说鹰的翅膀羽毛太长,要把它折断;有的说鹰没有按照预定的规则线路飞行,太不公平了,不能承认。面对学员们的意见,老师宣布:由于鹰用的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那种方式,没有遵守运动规则,没有在规定的空间飞行,为了促进公平,鹰的飞行成绩不计入总分。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泥鳅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偷盗这一科目。为了子女的将来着想,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个盗匪办的学校里学习,据说学得相当成功。
这篇童话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究竟是谁扼杀了鸭子游泳的天赋?兔子的精神为什么会崩溃?为何狐狸致力于跳跃研究而没有取得老师期望的突出成绩?为什么鹰的成绩得不到老师同学的承认?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泥鳅成绩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为什么鼠类进盗匪办的学校却能学得相当成功?我们的学校里有多少“鸭子”“兔子”“狐狸”“鹰”以及“泥鳅”?教师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笔者以为,上述童话至少折射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追求高度的标准化、同步化,学生被面面俱到要求“均衡发展”,为所有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强调答案的完整性、统一性,而忽视独特性、多样性。不是践行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逆势反导,泯灭天性,可谓削足适履。
二是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以考试为主要取向的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学生在测验中取得的成绩,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和创新的火花,根本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更谈不上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
三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在边远山区任教初中数学兼班主任时,学生小东头脑很灵活,喜动爱说,语、数两科成绩小升初全乡第一,参加全国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第二名。但他在课堂上指责英语老师读错了单词,因而遭受这个教师的无情歧视打击,不准他进课堂。因此,英语成绩越来越差,加上家境贫困,初三未毕业就辍学。“英才难得”,至今想起他,感到非常惋惜。
小东不幸,而上海少年王楠子却非常幸运。数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校教师眼中的“标准差生”,他的父亲既不甘心但也很无奈,就把他送到美国继续求学。没想到,到了美国的王楠子再未受到老师的歧视批评。一次他在课堂上纠正了美国老师的一个错误,意外的是老师当场惊喜地说“你真是个天才!”“我太受鼓励了。”这使王楠子非常惊叹、感动。几年后的王楠子脱胎换骨,不仅在费城艺术学院读书期间屡获奖学金,而且取得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幸运的王楠子,在美国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冒”了出来。
究竟如何更好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究竟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通过区域选拔,强化因材施教。要像打造体育强国一样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强国,要像选拔体育苗子一样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苗子,要像培育体育苗子一样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有研究数据表明,真正超常儿童,或者说“天才儿童”仅占儿童总数的1%到3%,其余的都是一般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把这1%到3%的苗子选出来,因材施教,科学教育,早期关注,打破常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材、教师、评价机制以及教育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出适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子。
创新并非科学家专享,“拔尖创新人才”苗子也并非只在贵族子弟中产生,他们可能深埋在民间。九曲十八弯的韶山冲出了个毛泽东,他算不算得上是“拔尖创新人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难道如今和平建设年代就探索不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如果不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触及具体的选拔方式和培育方法,高层领导就是召开再多的研讨会,也讨论不出一个“诺贝尔奖”来。 二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学生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然而,当今的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学生的考分高低来考核教师的业绩,决定教师的优劣。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要切实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学校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改变以教学、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应把德、智、体、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逐项落实、综合测评,改变“一育定乾坤”“一育统天下”的现象。
三要承认学生差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鸭子善游泳,青蛙善跳跃,雄鹰善飞翔,凡有生命,皆有所别,皆有所长。同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差异性天然存在,学生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要把人的各种各样的潜能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自己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因此,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看见“自己”,看到自身的光芒,而不是让他们淹没于人群之中,成为一粒粒彼此雷同、色度暗淡的沙砾。当学生成为他“自己”时,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才有可能负责任地去爱,去表达,去承担,去创造。
四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诠释者、知识的传输者,还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人格的塑造者。要培养“大气”的、“拔尖创新”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要“身正为范”,须品正、心正、行正。品正就是要将个人理想与事业发展相融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崇教厚德、诲人不倦、甘做人梯。心正就是心有大爱,师爱应该是浸润在教师血液中的职业特质,有师爱,才有尊重和爱戴。爱得越深、越广,得到的尊重就会越多越大。一个对学生形同路人甚至常常睥睨学生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老是对学生呵斥有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势必会遭到学生的鄙视。行正,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守住底线,才有尊严。做人有法律、道德底线,为师更应守住职业底线,追逐名利,必将丧失尊严。
每一株小草都需要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的阳光。孩子个性千差万别,都需要褒扬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都需要因势利导和激发。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大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用慧眼去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鼓励,顺应学生个性,各类创新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何愁“钱学森之问”不被迎刃而解?何愁未来“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国际科技大奖中没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实验中学)
为什么拔尖创新人才难以“冒”出?原因很多,我们先从一则童话故事说起。
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生存环境。在这所学校里,传授的活动课程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为了便于管理、公平评价,所有的动物都要学习所有科目。
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狐狸、鹰以及泥鳅。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飞行这门课,只能勉强及格,而跑这门课,他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鸭子不得不每天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里,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呀练,脚掌都磨破了,终于勉强及格。而他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只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本人以外没有人在乎这点。
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级里跑得最快的,但是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他的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狐狸的成绩一向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但他对飞行科目感到非常沮丧,因为老师只准他从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老师要求他在跳跃方面有突破,他花了大量时间致力于发明跳跃游戏,结果适得其反,期末考试跳跃科目只得了B,爬行科目只得了C,游泳科目只得了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们的严格管制。在飞行科目的一次测试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搏击长空,翱翔蓝天,令老师和同学望尘莫及、心生忌妒,有的说鹰的翅膀羽毛太长,要把它折断;有的说鹰没有按照预定的规则线路飞行,太不公平了,不能承认。面对学员们的意见,老师宣布:由于鹰用的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那种方式,没有遵守运动规则,没有在规定的空间飞行,为了促进公平,鹰的飞行成绩不计入总分。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泥鳅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偷盗这一科目。为了子女的将来着想,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个盗匪办的学校里学习,据说学得相当成功。
这篇童话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究竟是谁扼杀了鸭子游泳的天赋?兔子的精神为什么会崩溃?为何狐狸致力于跳跃研究而没有取得老师期望的突出成绩?为什么鹰的成绩得不到老师同学的承认?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泥鳅成绩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为什么鼠类进盗匪办的学校却能学得相当成功?我们的学校里有多少“鸭子”“兔子”“狐狸”“鹰”以及“泥鳅”?教师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笔者以为,上述童话至少折射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追求高度的标准化、同步化,学生被面面俱到要求“均衡发展”,为所有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强调答案的完整性、统一性,而忽视独特性、多样性。不是践行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逆势反导,泯灭天性,可谓削足适履。
二是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以考试为主要取向的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学生在测验中取得的成绩,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和创新的火花,根本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更谈不上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
三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在边远山区任教初中数学兼班主任时,学生小东头脑很灵活,喜动爱说,语、数两科成绩小升初全乡第一,参加全国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第二名。但他在课堂上指责英语老师读错了单词,因而遭受这个教师的无情歧视打击,不准他进课堂。因此,英语成绩越来越差,加上家境贫困,初三未毕业就辍学。“英才难得”,至今想起他,感到非常惋惜。
小东不幸,而上海少年王楠子却非常幸运。数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校教师眼中的“标准差生”,他的父亲既不甘心但也很无奈,就把他送到美国继续求学。没想到,到了美国的王楠子再未受到老师的歧视批评。一次他在课堂上纠正了美国老师的一个错误,意外的是老师当场惊喜地说“你真是个天才!”“我太受鼓励了。”这使王楠子非常惊叹、感动。几年后的王楠子脱胎换骨,不仅在费城艺术学院读书期间屡获奖学金,而且取得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幸运的王楠子,在美国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冒”了出来。
究竟如何更好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究竟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通过区域选拔,强化因材施教。要像打造体育强国一样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强国,要像选拔体育苗子一样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苗子,要像培育体育苗子一样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有研究数据表明,真正超常儿童,或者说“天才儿童”仅占儿童总数的1%到3%,其余的都是一般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把这1%到3%的苗子选出来,因材施教,科学教育,早期关注,打破常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材、教师、评价机制以及教育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出适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子。
创新并非科学家专享,“拔尖创新人才”苗子也并非只在贵族子弟中产生,他们可能深埋在民间。九曲十八弯的韶山冲出了个毛泽东,他算不算得上是“拔尖创新人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难道如今和平建设年代就探索不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如果不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触及具体的选拔方式和培育方法,高层领导就是召开再多的研讨会,也讨论不出一个“诺贝尔奖”来。 二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学生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然而,当今的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学生的考分高低来考核教师的业绩,决定教师的优劣。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要切实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学校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改变以教学、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应把德、智、体、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逐项落实、综合测评,改变“一育定乾坤”“一育统天下”的现象。
三要承认学生差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鸭子善游泳,青蛙善跳跃,雄鹰善飞翔,凡有生命,皆有所别,皆有所长。同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差异性天然存在,学生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要把人的各种各样的潜能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自己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因此,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看见“自己”,看到自身的光芒,而不是让他们淹没于人群之中,成为一粒粒彼此雷同、色度暗淡的沙砾。当学生成为他“自己”时,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才有可能负责任地去爱,去表达,去承担,去创造。
四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诠释者、知识的传输者,还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人格的塑造者。要培养“大气”的、“拔尖创新”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要“身正为范”,须品正、心正、行正。品正就是要将个人理想与事业发展相融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崇教厚德、诲人不倦、甘做人梯。心正就是心有大爱,师爱应该是浸润在教师血液中的职业特质,有师爱,才有尊重和爱戴。爱得越深、越广,得到的尊重就会越多越大。一个对学生形同路人甚至常常睥睨学生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老是对学生呵斥有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势必会遭到学生的鄙视。行正,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守住底线,才有尊严。做人有法律、道德底线,为师更应守住职业底线,追逐名利,必将丧失尊严。
每一株小草都需要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的阳光。孩子个性千差万别,都需要褒扬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都需要因势利导和激发。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大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用慧眼去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鼓励,顺应学生个性,各类创新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何愁“钱学森之问”不被迎刃而解?何愁未来“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国际科技大奖中没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