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伪”人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那么何苦去做货真价实的科学发明呢?所以总有人弄虚作假,欺世盗名。本文便从这一点出发,带大家探究历史上的几大科学骗局,以及将这些骗局做得巧妙绝伦、堪比艺术的几大科学“伪”人。
  在科学发展的先驱史中,有一类人值得我们特别开篇描述,就是那些本来无法成为大科学家,却仍然渴望获得公众的认可,而选择走捷径的人。他们厚颜无耻地操控现实,而在后世人眼中留下欺诈之名。他们之中有些原本亦是博学之才,却误入歧途,因弄虚作假而遗臭万年。有些是单纯的剽窃者和骗子,也有些只是出于恶作剧的目的。科学类记者吉勒在他4月13日出版的《科学骗子小史》中描述了这些欺世盗名者。这些人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共同点——专挑人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下手。比如沃尔夫冈·冯·肯佩伦,在18世纪便制造出第一台“人工智能机器”,算起来它还是“深蓝”的前辈呢。还有乔治·赫尔,亲手伪造了一具巨人骸骨。以及奥拓·奥弗贝克,电子青春再生仪之父。这3个都是科学行骗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令人发笑,同时也引人深思。
  奥拓·奥弗贝克的青春再生仪
作为第一个被大规模使用的电疗设备,青春再生仪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上图是两条1930年代青春再生仪的广告。

  1925年,英国东岸的格里姆斯比,在电池厂工作的化学研究员奥拓·奥弗贝克出版了一本名为《生命新电子原理》的惊人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支撑有机生物学,以及人类机体的基础,是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电流互通。正因为有电流,机体才能平衡各种生理运转并自我修复,恢复青春。
  这位英国化学家声称要实现一种医学潜能,而这种潜能需要通过他所谓的“电疗设备”来提供。他阐述了利用电流修复机体并恢复青春的基本原理,并用图表的方式描述了他发明的装置。他做得有模有样,就像当年达芬奇在笔记本上图解降落伞和直升机的原理一样,看着令人信服。他还给自己这台神奇的装置取好了名字——“奥弗贝克青春再生仪”。
  接着,为了给自己的发明找到买家,奥拓还专门找一些大广告公司帮忙宣传。起初只是在英国,接着蔓延到整个西欧,广告一度还差点做到澳大利亚。在营销上,奥拓确实有超乎其所在时代局限性的远见:他在当时就采取了很多远程营销的手段来推广自己的仪器;每个广告的页脚都附有下订单的优惠券;在宣传中专借名医的噱头来美化产品的效用。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套令人重返青春的设备获得了世界专利,它的效果似乎是无庸置疑了。然而事实上,全都是骗人的。
肯佩伦的行棋傀儡,仅仅为了取悦宫廷的发明。

  不少医生和患者购买使用了机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意识到这是个骗局,叫苦连连,要讨个说法。英国医学会在1927年接管了青春再生仪的档案资料。他们购买了一套仪器,并让工程师和医生对其进行试验。这些专业人士给出的报告显示,使用这台仪器对人体不造成伤害。它只是放射出一些非常小的电流,没什么有害影响,但当然也没什么恢复青春的作用。
  至此“奥弗贝克青春再生仪”被完全定义为一个科技骗局,制造者奥弗贝克也背上了骗子的骂名。然而在2014年,英国利兹大学的医学历史学家詹姆斯·史塔克却发文为他平反。他说奥拓是个有才华的骗子,他发明的这一仪器首先对人体无害,虽说也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但至少从心理上给予使用者积极的暗示。因此说这台青春再生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被大规模使用的电疗仪器并无不妥。
  所以就奥拓这位科学制假者来说,他虽然在仪器的宣传和销售中做了假,但最终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平反。
  土耳其行棋傀儡
吉勒·阿尔布提昂《科学骗子小史》

  1769年夏初的维也纳,皇家城堡丽泉宫正在庆祝戏剧节开幕。城堡的主人特雷西亚女皇借此机会接见了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魔术师佛朗索瓦·佩尔提埃。女皇想在魔术表演中开点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来取悦宫廷,便请当时为自己工作的沃尔夫冈·冯·肯佩伦出席观看魔术并找机会揭穿。但肯佩伦没能成功看透魔术师的全部伎俩,于是恼羞成怒,大声辩解,还向魔术师挑衅,要求他用其他物件再表演一次同样的魔术。女皇对此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自尊受挫的肯佩伦便信誓旦旦地说:“我有一个发明,比这个街头卖艺者的市井小伎强上百倍。我只需要用一点点的技巧,就能带给女皇陛下最大的惊喜。”
  很快到了演示的那一天,肯佩伦推着他发明的东西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东西就像一个装在小轮上的笨重家具。令女皇感到惊讶的是,肯佩伦还特意打扮成土耳其人的样子,头缠裹巾,身穿皮毛翻边带有东方色彩的红色长袍。他两眼紧盯着面前这台装置上的一个棋盘,似乎很满意女皇的反应,开口说道:“尊敬的女皇陛下,请容我为您介绍我的这个发明——自动行棋机器。它能击败最有经验的棋手,甚至能在一局结束后和您交流意见。”
  肯佩伦没有骗人,这台机器用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就赢了女皇,接着还打败了在场围观的好几个贵族。毫无疑问,肯佩伦在这一局中挣足了面子。女皇赏赐了他,并想让他留下这台机器以供日后消遣。但肯佩伦并未答应,他借口机器易坏,一定得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维护,即使需要使用,也必须有他本人在场。   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因为机器易坏,这台机器的原理也完全不复杂。它跟魔术师的障眼法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欺骗那些好奇的观众。肯佩伦特意在机器上开了很多门,在演示前把门一一打开,请人上来观察,证明机器里并没有人。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位发明家玩得一手好障眼法,也善于迎合观众的好奇心。实际上机器里装了一个可滑动的座椅,坐着一位象棋大师。他利用座椅配合肯佩伦,在他打开机器上的门演示时巧妙地避开人们的视线。
  这当然又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骗局:通过作假的方式让一台笨重的机器玩象棋,肯佩伦实际上是在玩弄大众。这台所谓的下棋机器并不仅仅是创造者灵感的兑现,更是他追逐名利的产物。而对于名利的追逐,也正是现代科学骗局中永恒存在的因素。
  卡迪夫巨人
工人们发现了3米长的巨人骨骸化石,在它面前冥思哀悼。然而这一切都是骗局。

  1869年10月18日,这个巨大的发现被曝光之后仅仅两日,媒体便蜂拥而至,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地媒体《雪城日报》这样描述这一事件:“上周六早晨,从寂静的卡迪夫村庄传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当地居民从化石层中挖出一副巨型人类骸骨……”
  巨人骨骸的发现者威廉·纽威尔本人也没想到这一事件能带来如此大的反响,于是他开始寻思如何以此牟利。此时他的堂弟乔治·赫尔,一位出色的烟草商人,建议他将巨人骸骨放在临时帐篷里展出。威廉马上接受了这一提议。展览费初期设定为20美分,接着涨到30美分,甚至50美分!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们对于这类惊世骇俗事件的近乎贪婪的好奇心,不管收多贵的门票,总是有人去看的。
  而事实上,这一事件正由乔治·赫尔一手策划。
  起因要追溯到两年以前,在距卡迪夫几百公里的宾汉姆顿,乔治·赫尔参加了一场当地名流的晚宴。席间他与一位卫理工会的神甫发生了争执,话题涉及《圣经》故事的真实性。虔诚的神甫自然相信圣经中所写的一切,但乔治·赫尔并不以为然。尤其对于创世纪篇中提到的上古巨人,赫尔认为这完全就是胡编乱造。但他的观点并没有人认同,甚至遭到了当地名流的排斥。赫尔气不过,便想到了一个恶作剧:既然他们非要相信巨人的存在,我干脆顺着这点来捉弄他们。他决定亲自“创造奇迹”,他要自己造一个巨人,让这些教会里的井底之蛙目瞪口呆,反正他们也没少被人戏弄。
  为了让自己的这一“发现”看起来更加真实,赫尔对巨人骸骨的大致轮廓雕刻完成后,还做了些“巴洛克式”的处理——通过硫酸处理做旧,让骸骨看起来更有年代感。至于一些残留的皮肤组织,也是他亲自用手柄和缝衣针组装起来的打孔工具制造出的效果。
  等巨人完工,他便将它运到堂兄的农场,故意埋入深深的地下,并等人发现。终于,工人们打井时发现了这具“骸骨”,而它所带来的反响也完全超乎制作者本人的想象。乔治·赫尔做这个玩意儿一共花了2600 美金,约等于如今的40000欧。但身为商人的他总归不会吃亏,将错就错利用这个大新闻赚的钱,远比当初的成本多了好几倍。
  [译自法国《快报》]
其他文献
勇猛无畏、智慧性感,李维森·伍德是一位英国探险家、作家、摄影师,走过世界许多地方,近期他刚刚结束喜马拉雅之行——起于阿富汗,止于不丹,为期6个月,全长1700英里。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以纪录片的形式对这次探险进行了报道。2013-2014年,李维森还完成了全长4000英里,耗时9个月的尼罗河探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电视硬汉的世界,听一听他对以生吞活昆虫而闻名的求生节目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的看法,再听
医生将膏药在病人眼前小心翼翼地揭下的这一刻,是重见光明的一刻,更是令患者永生难忘的一刻。81岁的奥马尔·巴尼眨着眼睛,迫不及待地张望着眼前这个清晰可见、不再模糊的世界。巴尼是一名羊皮制革工人,偶尔也会作为民俗歌手巡演。犹如先天失聪的婴儿借助手术终于能够初次倾听这个世界一样,巴尼喜笑颜开。  “感谢真主!”巴尼喊道。术后,他恢复了视力,而此前他险些因为白内障而失明。白内障手术并非大型手术,手术费用也
工作之余,如果你能有更多空闲时间,你想要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如果能坚持这份爱好,让它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不定有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有所成就。  俄罗斯以拥有诸多传统手工艺品闻名世界。现在俄罗斯有多少种民族工艺?据艺术学家们的粗略统计,至少有200种!俄罗斯的民间手工艺品五花八门、色色俱全:俄罗斯套娃,博戈罗茨科的雕刻品,格热利陶的瓷器,若斯托沃的装饰画,沃洛格达的编织品,德姆科沃的玩具,
学者们最终能获得巨大成就,离不开那些他们曾经获得的“反面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笑诺贝尔奖”——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模仿诺贝尔奖的奖项,目的在于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深思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但获得该奖项的各项研究并非纯粹为了搞笑,事实上,其中许多获奖者在获得这一“滑稽的奖项”后深受鼓舞,创造出了有益于社会的重要科技成果,成为诺贝尔奖和搞笑诺贝尔奖的双奖获得者。飞翔的青蛙2000年,因“用磁铁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一定要去它的集市看一看。各国情调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以及纪念品在这里能得到完美的诠释。异域风情的东南亚国家有一种别具特色的集市,那里的小贩用小船代替售货摊位,在水上做生意。亚洲国家的水上集市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对于欧美游客来说,水上集市似乎已成为东方特色。拥有水上集市的国家几乎全都位于气候湿热的岛屿或沿河谷底,并覆盖着大面积的热带森林。第一批生活在水边的人就出现在这些地带,
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人们习惯了在自家的花园里喂食野生动物,人们何以乐此不疲?一头银发,流露着贵族气质的莱斯利-史密斯夫人是我童年时的邻居,她独居在离我家不远的一栋木屋内,她的房子里摆满了书和鲜亮的绿植。大约30多年前的一个温暖的秋日夜晚,莱斯利-史密斯夫人邀请我和妈妈到她家做客,和她一同观看一场对我们来说十分难得的晚间仪式。她在花园的门庭外撒播了一些饼干碎,在路灯的照耀下,饼干碎闪闪发光。我们3人
我第一次当大使是在荷兰。刚结束外交部发言人的工作,大使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角色,有点摸不着底。  上任之前,我曾经向一些老大使请教怎样当大使。有位老大使对我说,大使的称号是特命全权大使,他的实际体会是“特命无权大使”。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老一辈的外交家,从周恩来到陈毅,都反复强调“外交工作,权在中央”“外交工作,授权有限”,那个时代不太讲究个人的思考与个人才智的最大发挥,比起创造性的工作,不折
我长期从事对非洲的工作,在非洲常驻加起来有16年,到过40多个非洲国家,同非洲人打了40多年的交道。我曾对一些不了解非洲的年轻人说过:“非洲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他是人间。人间万象皆有,无论是人,还是自然,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我想,既然非洲不是天堂,那非洲人也不是“天使”,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穷人,也有富人。非洲人除了皮肤的颜色比我们深一些外,其他没有什么区别。西方记者镜
多年来,我们的作者只吃商店弃掷的过期食物和难看的蔬果,只穿二手服装。她拒绝消费的态度到底有多坚定?柏林科特布斯水坝边的那个蔬菜商已经认识我了。他指向蔬菜摊后面的两个大木箱,里面堆放着难看的苹果、梨和扭曲的黄瓜。我仔细将这些果蔬选进我的袋子。这里很吵,周围可见闪着光的广告牌,人们在商店买卫生纸,吃土耳其肉夹馍。我一周过来一次,目的是拯救食物。我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很吝啬,而是因为我相信,就算我的桌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家庭教育中,男性特有的素质对孩子有重要作用。不过,新爸爸们得先找到自己的位置,妈妈们常惊讶地发现新爸爸们的育儿障碍正是自己。怎样才算是好爸爸?“我不知道,”亚历山大·赫伯斯特说,“但是我知道,我不要做另一个妈妈。”柏林魏森塞,28岁的赫伯斯特坐在家中的地毯上。儿子亨利8个月大,在他身旁爬着。他刚刚给儿子喂好饭,换好尿布。父子俩周围散落着一些玩具。赫伯斯特抚摸着儿子的背。小男孩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