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常会出现朗读训练走过场或者是重感悟轻朗读等欠妥做法,使朗读流于形式。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将朗读指导扎实、有效、深入地落实好,是应该引起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一线工作实践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朗读不失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朗读;多种途径;变换角色;对比揣摩;文字功效;尊重个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是,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常会出现朗读训练走过场或者是重感悟轻朗读等欠妥做法,使朗读流于形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将朗读指导扎实、有效、深入地落实好,是应该引起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一线工作实践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朗读不失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变换角色,感同身受促朗读
只有变换学生的角色,缩短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将自己视为文中的一员,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感同身受,学生才能有感而发,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在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造福而坚强不屈地忍受各种痛苦时,有一个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听者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我马上追问到:“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此时,我仿佛就是普罗米修斯。”他回答到。我及时面向全体学生说到:“将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是读好课文的方法之一。”虽然我的话只有短短的一句,可是,它的作用却十分重要,在无形之中,教给了学生一种朗读方法。
二、读中想象,身临其境品中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有效朗读。如《梅雨潭》一课,课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立足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梅雨瀑、梅雨潭的美丽景色。由于许多学生从未身处其地欣赏过梅雨潭的美景,所以很难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轻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着课文,听着与画面同步的轻音乐,想象着一幅幅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读完后赞不绝口,有的说:“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说:“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此可见,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之中,自然而然便将梅雨潭的美用朗读的方式体现出来,同时,对文中语句的含意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对比、揣摩,反复体味悟中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教师如果能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合适的“加工”,可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说:“我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摇摇头,说:“我为人类造福,没有错,我不会承认错误,也不会归还火种。”让学生谈谈哪段话在表达效果上更好?好在哪里?学生们很清楚地体会到原句中“决不会”、“更不会”等词语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坚定无畏的意志品格。我马上说:“让我们用声音和表情将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与无畏表现出来。”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正是通过对比读文,才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表情达意的符号,反复体味悟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进而感情朗读。
四、触动心弦,朗读方能表真情
每篇课文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份真实情感。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这份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情意点。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一边为学生播放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视频,一边配乐饱含深情地描述到:“绵延的山峰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着聪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小段精彩的视频加之一段深情的旁白,使学生个个如临其境,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在每张孩子的脸上一览无余,我因势利导:“谁能够通过你的感情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呢?”此时,朗读训练的指导已水到渠成,有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情意点,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先“心动”而后“口动”。
五、尊重个性,调动情感主动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呀,老师讲解的再精彩难道还有文本本身的内容更精彩吗?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感悟,没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到:“请你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于是,学生便毫无兴趣地按照老师的指令来读书,可是,没有体会到作者高兴的心情,我們的学生怎能带上高兴的心情来读?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美我们的学生又怎能美美地来读?所以,学生的朗读仍是语气平平,波澜不惊,怎样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灵感受呢?我觉得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参与进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感情朗读来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几年来,我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地探索。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当学生说到:“我喜欢春天彩色的太阳时。”我播放一系列配有轻音乐的春景图片并说到:“假如你就是一名小作家,你看到这一幅幅春景图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呀,太美了!”有的说:“真是个柳绿花红的世界!”还有的说:“春天真是个万紫千红的世界!”……此时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我马上说到:“那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只见学生们已完全陶醉,个个摩拳擦掌,你读起来一脸陶醉,我读起来摇头晃脑,他读起来辅以动作,美,在他们的脸上展露,美,在他们心中流淌。
朗读应该成为教师语文课堂的“热点”之一,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能立足于自己的课堂,运用多种途径,奏响朗读最强音,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循序渐进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多种途径;变换角色;对比揣摩;文字功效;尊重个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是,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常会出现朗读训练走过场或者是重感悟轻朗读等欠妥做法,使朗读流于形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将朗读指导扎实、有效、深入地落实好,是应该引起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一线工作实践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朗读不失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变换角色,感同身受促朗读
只有变换学生的角色,缩短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将自己视为文中的一员,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感同身受,学生才能有感而发,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在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造福而坚强不屈地忍受各种痛苦时,有一个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听者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我马上追问到:“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此时,我仿佛就是普罗米修斯。”他回答到。我及时面向全体学生说到:“将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是读好课文的方法之一。”虽然我的话只有短短的一句,可是,它的作用却十分重要,在无形之中,教给了学生一种朗读方法。
二、读中想象,身临其境品中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有效朗读。如《梅雨潭》一课,课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立足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梅雨瀑、梅雨潭的美丽景色。由于许多学生从未身处其地欣赏过梅雨潭的美景,所以很难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轻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着课文,听着与画面同步的轻音乐,想象着一幅幅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读完后赞不绝口,有的说:“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说:“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此可见,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之中,自然而然便将梅雨潭的美用朗读的方式体现出来,同时,对文中语句的含意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对比、揣摩,反复体味悟中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教师如果能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合适的“加工”,可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说:“我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摇摇头,说:“我为人类造福,没有错,我不会承认错误,也不会归还火种。”让学生谈谈哪段话在表达效果上更好?好在哪里?学生们很清楚地体会到原句中“决不会”、“更不会”等词语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坚定无畏的意志品格。我马上说:“让我们用声音和表情将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与无畏表现出来。”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正是通过对比读文,才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表情达意的符号,反复体味悟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进而感情朗读。
四、触动心弦,朗读方能表真情
每篇课文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份真实情感。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这份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情意点。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一边为学生播放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视频,一边配乐饱含深情地描述到:“绵延的山峰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着聪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小段精彩的视频加之一段深情的旁白,使学生个个如临其境,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在每张孩子的脸上一览无余,我因势利导:“谁能够通过你的感情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呢?”此时,朗读训练的指导已水到渠成,有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情意点,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先“心动”而后“口动”。
五、尊重个性,调动情感主动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呀,老师讲解的再精彩难道还有文本本身的内容更精彩吗?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感悟,没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到:“请你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于是,学生便毫无兴趣地按照老师的指令来读书,可是,没有体会到作者高兴的心情,我們的学生怎能带上高兴的心情来读?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美我们的学生又怎能美美地来读?所以,学生的朗读仍是语气平平,波澜不惊,怎样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灵感受呢?我觉得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参与进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感情朗读来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几年来,我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地探索。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当学生说到:“我喜欢春天彩色的太阳时。”我播放一系列配有轻音乐的春景图片并说到:“假如你就是一名小作家,你看到这一幅幅春景图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呀,太美了!”有的说:“真是个柳绿花红的世界!”还有的说:“春天真是个万紫千红的世界!”……此时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我马上说到:“那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只见学生们已完全陶醉,个个摩拳擦掌,你读起来一脸陶醉,我读起来摇头晃脑,他读起来辅以动作,美,在他们的脸上展露,美,在他们心中流淌。
朗读应该成为教师语文课堂的“热点”之一,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能立足于自己的课堂,运用多种途径,奏响朗读最强音,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循序渐进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