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载体。教师要充分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专心听讲、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专心听讲、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利用插圖,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插图,以插图的形式表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比起枯燥的文字,更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心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发现到之前未发现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一年级《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在“我在餐桌上”这一个环节中,教材中有四幅插图,分别讲了“我”和妈妈一起做饭前餐桌上的准备工作;“我”搀扶爷爷走近餐桌;“我”对着餐桌打喷嚏;妈妈为“我”夹菜,我表示感谢。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提醒他们留心图中所呈现的细节。学生在观察了图画后纷纷发言,有学生发现妈妈把菜放到餐桌上,“我”在摆碗筷。有学生发现“我”对着餐桌打喷嚏的时候,能够把头转向后面,并用手捂住鼻子。有学生发现“我”在餐桌上很有礼貌,小心搀扶爷爷到餐桌就坐,做到尊老爱幼,还对夹菜给自己的妈妈说谢谢。有学生发现“我”无论在餐桌上的哪个场景中都是脸带微笑,心情很好。学生在观察插图的时候,不仅关注了图中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准确理解了教材所要表达的在餐桌上要讲究礼仪的意思,提高了讲究餐桌礼仪的意识,还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知道了在餐桌上讲究礼仪让大家的心情都愉悦,明白了讲究礼仪的重要性,此时,教学的目标就达成了。教师只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的锻炼,那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学习好习惯就能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了。
二、利用引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男一女两个小主持人,小主持人的话,经常以问题或者留白的方式结尾,教师要利用这些引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者将话题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一下子就猜出谜底就是铃声。接着教师就出示小女主持人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听铃声的话呢?”学生马上陷入思考当中,接着发表见解:“因为铃声是号令,所以我们要听铃声的话。”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我们不听从铃声的指挥,会怎样?”学生独自思考后纷纷回答:“如果我们都不听从铃声的指挥,那学校就会很乱。”“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课室上课了。”“如果没有铃声,就只能靠听老师的话了,但是老师的声音没有那么大的。”“如果没有铃声的指挥,我们的学校就会没有秩序了。”由此可见,教材中小主持人的话就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好设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思考、回答中就能达成教学的目标。
三、利用儿歌,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好习惯
儿歌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材中,有很多或是总结、或是提炼、或是辨析又或是提示活动的儿歌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儿歌,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好习惯。
如教学一年级《吃饭有讲究》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背景中动手把“内外夹弓大立腕”的洗手七步法练习了两遍,学生已基本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儿歌“小手是个宝,做事不能少。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学生兴致勃勃地拍着节奏读了一遍,然后教师问:“你从儿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抢着发言:“我知道我们的小手是个宝,什么事情都能做。”“我知道吃饭前要洗手。”教师适时追问:“除了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还要洗手呢?”学生稍微思考了一下,纷纷发言:“上完厕所要洗手。”“从外面回家首先要洗手。”“玩完泥沙要洗手。”“吃完饭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洗手。”教师总结:“是啊,我们的小手是个宝,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我们要勤洗手,要用七步洗手法把手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再把儿歌读一遍,把儿歌记住好吗?”学生情绪高涨,大声说好,接着学生又配着动作把儿歌读了一遍,课堂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教材中的儿歌简短明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拍节奏读、配动作读,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两个追问的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有话可说,表达的积极性比较高。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利用绘本,培养学生的专心听讲好习惯
专心听讲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二年级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让学生用眼睛看绘本,用耳朵听绘本故事,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故事情境或生活情境,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如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绘本故事《青蛙看海》,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聆听录音。教师在课前录制好的生动形象的青蛙与乌鸦的对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个个都把腰板挺直,竖起耳朵专心致志地听。当乌鸦跟青蛙说:“小青蛙,别做梦了。你登不上那座高山的。”学生都露出沮丧的表情,当听到小青蛙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地登山的时候,学生流露出敬佩的神情。当听到小青蛙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的时候,学生不由得都露出胜利的笑容。教师问:“同学们,小青蛙看到大海以后,它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说:“大海真的很漂亮啊。”“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也很值得。”教师接着追问:“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小青蛙坚持登上高山看大海,很厲害。”“虽然乌鸦说小青蛙登不上那座高山,但小青蛙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最后终于登上高山看到了大海。”“小松鼠说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鼓励了小青蛙。小青蛙得到小松鼠的鼓励,最后成功登上高山了。”“小青蛙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爬山,值得我们学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绘本的内容,化静为动,化实为虚,使简单的画面丰富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日常化,就很容易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动进入角色,在听讲中对绘本内容进一步理解与体验,明白了坚持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教师充分利用绘本的内容,发挥绘本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认识就能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就能得到升华,就养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五、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很多丰富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设计小组交流讨论、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与同伴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养成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两幅图:图一是小男孩小东看到房间散落一地的玩具,说:“反正妈妈会整理的。”图二是小东对小伙伴说:“等我长大了再自己整理。”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出现。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小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小东这样做没有问题,因为小东年纪还小,还不会整理。”“我觉得小东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平时在家里,妈妈也不用我做这样的事。”“不对不对,小东这样做是不对的,自己的玩具应该自己收拾。”“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东应该自己整理。”“如果小东还不会整理,那可以让妈妈教他怎样整理啊。”“嗯,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不会做的事要学着做。”学生在小组内各自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又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不同的信息,相互学习中提高了认知的水平,打开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自己和同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学习过程,长期以往,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插图、儿歌、引语、绘本和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体验、敢于表达,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J].学周刊,2020(05):169.
[2]刘堃.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8.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专心听讲、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利用插圖,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插图,以插图的形式表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比起枯燥的文字,更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心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发现到之前未发现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一年级《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在“我在餐桌上”这一个环节中,教材中有四幅插图,分别讲了“我”和妈妈一起做饭前餐桌上的准备工作;“我”搀扶爷爷走近餐桌;“我”对着餐桌打喷嚏;妈妈为“我”夹菜,我表示感谢。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提醒他们留心图中所呈现的细节。学生在观察了图画后纷纷发言,有学生发现妈妈把菜放到餐桌上,“我”在摆碗筷。有学生发现“我”对着餐桌打喷嚏的时候,能够把头转向后面,并用手捂住鼻子。有学生发现“我”在餐桌上很有礼貌,小心搀扶爷爷到餐桌就坐,做到尊老爱幼,还对夹菜给自己的妈妈说谢谢。有学生发现“我”无论在餐桌上的哪个场景中都是脸带微笑,心情很好。学生在观察插图的时候,不仅关注了图中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准确理解了教材所要表达的在餐桌上要讲究礼仪的意思,提高了讲究餐桌礼仪的意识,还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知道了在餐桌上讲究礼仪让大家的心情都愉悦,明白了讲究礼仪的重要性,此时,教学的目标就达成了。教师只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的锻炼,那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学习好习惯就能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了。
二、利用引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男一女两个小主持人,小主持人的话,经常以问题或者留白的方式结尾,教师要利用这些引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者将话题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一下子就猜出谜底就是铃声。接着教师就出示小女主持人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听铃声的话呢?”学生马上陷入思考当中,接着发表见解:“因为铃声是号令,所以我们要听铃声的话。”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我们不听从铃声的指挥,会怎样?”学生独自思考后纷纷回答:“如果我们都不听从铃声的指挥,那学校就会很乱。”“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课室上课了。”“如果没有铃声,就只能靠听老师的话了,但是老师的声音没有那么大的。”“如果没有铃声的指挥,我们的学校就会没有秩序了。”由此可见,教材中小主持人的话就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好设问,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思考、回答中就能达成教学的目标。
三、利用儿歌,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好习惯
儿歌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材中,有很多或是总结、或是提炼、或是辨析又或是提示活动的儿歌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儿歌,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好习惯。
如教学一年级《吃饭有讲究》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背景中动手把“内外夹弓大立腕”的洗手七步法练习了两遍,学生已基本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儿歌“小手是个宝,做事不能少。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学生兴致勃勃地拍着节奏读了一遍,然后教师问:“你从儿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抢着发言:“我知道我们的小手是个宝,什么事情都能做。”“我知道吃饭前要洗手。”教师适时追问:“除了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还要洗手呢?”学生稍微思考了一下,纷纷发言:“上完厕所要洗手。”“从外面回家首先要洗手。”“玩完泥沙要洗手。”“吃完饭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洗手。”教师总结:“是啊,我们的小手是个宝,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我们要勤洗手,要用七步洗手法把手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再把儿歌读一遍,把儿歌记住好吗?”学生情绪高涨,大声说好,接着学生又配着动作把儿歌读了一遍,课堂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教材中的儿歌简短明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拍节奏读、配动作读,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两个追问的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有话可说,表达的积极性比较高。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利用绘本,培养学生的专心听讲好习惯
专心听讲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二年级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让学生用眼睛看绘本,用耳朵听绘本故事,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故事情境或生活情境,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如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绘本故事《青蛙看海》,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聆听录音。教师在课前录制好的生动形象的青蛙与乌鸦的对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个个都把腰板挺直,竖起耳朵专心致志地听。当乌鸦跟青蛙说:“小青蛙,别做梦了。你登不上那座高山的。”学生都露出沮丧的表情,当听到小青蛙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地登山的时候,学生流露出敬佩的神情。当听到小青蛙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的时候,学生不由得都露出胜利的笑容。教师问:“同学们,小青蛙看到大海以后,它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说:“大海真的很漂亮啊。”“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也很值得。”教师接着追问:“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小青蛙坚持登上高山看大海,很厲害。”“虽然乌鸦说小青蛙登不上那座高山,但小青蛙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最后终于登上高山看到了大海。”“小松鼠说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鼓励了小青蛙。小青蛙得到小松鼠的鼓励,最后成功登上高山了。”“小青蛙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爬山,值得我们学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绘本的内容,化静为动,化实为虚,使简单的画面丰富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日常化,就很容易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动进入角色,在听讲中对绘本内容进一步理解与体验,明白了坚持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教师充分利用绘本的内容,发挥绘本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认识就能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就能得到升华,就养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五、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很多丰富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设计小组交流讨论、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与同伴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养成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两幅图:图一是小男孩小东看到房间散落一地的玩具,说:“反正妈妈会整理的。”图二是小东对小伙伴说:“等我长大了再自己整理。”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出现。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小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小东这样做没有问题,因为小东年纪还小,还不会整理。”“我觉得小东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平时在家里,妈妈也不用我做这样的事。”“不对不对,小东这样做是不对的,自己的玩具应该自己收拾。”“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东应该自己整理。”“如果小东还不会整理,那可以让妈妈教他怎样整理啊。”“嗯,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不会做的事要学着做。”学生在小组内各自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又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不同的信息,相互学习中提高了认知的水平,打开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自己和同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学习过程,长期以往,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插图、儿歌、引语、绘本和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体验、敢于表达,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J].学周刊,2020(05):169.
[2]刘堃.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