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风俗和文化遗迹。
我的家乡在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的湖南永州。
永州是个小城市,每当和别人提起时,大家都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但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瑶族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提起永州,我们自然会想到课本中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描绘的永州奇景。而在柳宗元死后,永州人民为他建了“柳子庙”。在永州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总是组织我们乘车到“柳子庙”参观。一下车,看到的便是砖木结构的高大建筑,走进殿中便可以看见柳宗元的塑像,而殿后则是颂扬其事迹的石碑。很多人会在柳宗元像前点香祈福,当时连柳子是谁都不清楚的我,自然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永州有很多的小县城和小乡村,奶奶的老家就在宁远县的水市,而当地很有名的九嶷山就在宁远县的郊外,因此我的童年的一部分记忆是属于九嶷山的。
那时候,永州到宁远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开车绕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清晨山中雾还未散去,坐在车中望出去,真的犹如身在仙境。
九嶷山因舜帝陵而闻名。每次上山之前,都必经过一个亭子,亭子里面有舜帝的塑像,而亭子旁有一条小道。听奶奶说,如果要从这边的小路上山,那么上山之前都要先放鞭炮,再杀鸡杀鸭,点香祭拜才行。先前人们上山前都会祭拜,但后来有人嫌麻烦,就省去了这事,结果下山时摔伤了。不知道是舜帝真的显灵了,还只是因为偶然,当时的我不明白,只依稀记得奶奶后面说的话:有些事情是难以解释的,有些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我们从大路上山,一路上,都有挑着担子卖东西的人。有卖甘蔗的,有卖竹筒饭的,有卖糍粑的,也有卖糯米饭的……到了山上,看完紫霞岩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后,便又沿着原路下山,远远望见那黄顶红墙、气势恢宏的舜帝陵静静地伫立着,沉思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中国人眼里,一年中的任何事都没有过年重要。特别是像这种未被所谓“潮流”侵蚀的小城里的老一辈,对此传统看得更重。
民以食为天,过年吃什么,对于对讲究饮食的中国人来说,再重要不过了。所以,对食物的准备早在年前的一个月便开始了。
小时候,每当到年前一个月左右,奶奶便开始带着我去市场买肉。有猪头肉、五花肉,牛肉,这些都是用来做腊肉的。买完了肉,我们便会挑着扁担去买豆腐,这是用来做霉豆腐的。买好了原料,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做腊肉是一件体力活。首先要把几十斤肉洗净,再在肉的表面均匀地抹上盐,然后放到外边晒。在这期间,一部分的猪肉要剁碎,然后灌进猪肠衣中,做成香肠。灌香肠的工作,往往是伯母来完成的,她熟练到即使只有一根蜡烛的光亮,都能把香肠做得很地道。最后的工作,既难控制又很枯燥,就是要把穿上铁丝的肉和香肠放在火上熏,而燃烧的材料,必须用甘蔗梢,就这样每天都不间断地熏,差不多在过小年之前才能完成。霉豆腐的做法似乎没有那么费力,只需把豆腐切成小块,再把它们放在稻草上,盖上一层稻草,等它发霉后清洗一下,裹一层盐和辣椒为主的调料,放入坛中密封一些时日,便可食用。
每年过年前都是如此忙碌,几乎所有的活都是奶奶一个人张罗的,她总是那么有干劲,而我和爷爷仅在旁边搭把手。有时候晚辈们会劝奶奶:“您不用那么辛苦的,现在外面都可以买得到。”而奶奶每次都坚决地反驳:“外面做的不好吃,再说了,不自己做,怎么叫过年呢?”
等到大年三十,家里的卫生都已打扫干净,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干果和各种零食。爷爷也动手写起了春联和“福”字。写好后,伯伯便拿着一碗糯米和胶水调成的黏剂,带着小孩子们去张贴。这些准备好了以后,小孩们都去洗澡,换上了新衣服。等到天快要黑的时候,奶奶就会让我们端着碗,里面放着菜,先到家里的菩萨像面前拜一拜,再端几碗菜到家门口,放在椅子上,然后倒上三杯白酒,点上蜡烛和香,双手合拢,俯身去拜,拜完后,把三杯白酒依次倒在地上,一边倒一边说着祈福的话。接下来,就是吃年夜饭的时间了,大家齐聚一堂,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大人们手里都举着酒杯,小孩则要讲祝福的话……新年会随震耳欲聋的烟花声,在亮似白昼、色彩斑斓的天空下一起度过。
这些是我记忆中的家乡。我对家乡的记忆一点点地淡去,而新生的记忆又显得如此单薄。我几乎都忘了有几年没有回宁远,我也忘了多久没去柳子庙了,它们会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吗?它们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吗?他们会就这样默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吗?还有,新年还能像那时那样年味十足吗?
社会在不断进步着,但愿那颗尊崇乡迹乡俗的传统之心,不要被新兴事物所磨灭。
我的家乡在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的湖南永州。
永州是个小城市,每当和别人提起时,大家都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但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瑶族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提起永州,我们自然会想到课本中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描绘的永州奇景。而在柳宗元死后,永州人民为他建了“柳子庙”。在永州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总是组织我们乘车到“柳子庙”参观。一下车,看到的便是砖木结构的高大建筑,走进殿中便可以看见柳宗元的塑像,而殿后则是颂扬其事迹的石碑。很多人会在柳宗元像前点香祈福,当时连柳子是谁都不清楚的我,自然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永州有很多的小县城和小乡村,奶奶的老家就在宁远县的水市,而当地很有名的九嶷山就在宁远县的郊外,因此我的童年的一部分记忆是属于九嶷山的。
那时候,永州到宁远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开车绕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清晨山中雾还未散去,坐在车中望出去,真的犹如身在仙境。
九嶷山因舜帝陵而闻名。每次上山之前,都必经过一个亭子,亭子里面有舜帝的塑像,而亭子旁有一条小道。听奶奶说,如果要从这边的小路上山,那么上山之前都要先放鞭炮,再杀鸡杀鸭,点香祭拜才行。先前人们上山前都会祭拜,但后来有人嫌麻烦,就省去了这事,结果下山时摔伤了。不知道是舜帝真的显灵了,还只是因为偶然,当时的我不明白,只依稀记得奶奶后面说的话:有些事情是难以解释的,有些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我们从大路上山,一路上,都有挑着担子卖东西的人。有卖甘蔗的,有卖竹筒饭的,有卖糍粑的,也有卖糯米饭的……到了山上,看完紫霞岩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后,便又沿着原路下山,远远望见那黄顶红墙、气势恢宏的舜帝陵静静地伫立着,沉思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中国人眼里,一年中的任何事都没有过年重要。特别是像这种未被所谓“潮流”侵蚀的小城里的老一辈,对此传统看得更重。
民以食为天,过年吃什么,对于对讲究饮食的中国人来说,再重要不过了。所以,对食物的准备早在年前的一个月便开始了。
小时候,每当到年前一个月左右,奶奶便开始带着我去市场买肉。有猪头肉、五花肉,牛肉,这些都是用来做腊肉的。买完了肉,我们便会挑着扁担去买豆腐,这是用来做霉豆腐的。买好了原料,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做腊肉是一件体力活。首先要把几十斤肉洗净,再在肉的表面均匀地抹上盐,然后放到外边晒。在这期间,一部分的猪肉要剁碎,然后灌进猪肠衣中,做成香肠。灌香肠的工作,往往是伯母来完成的,她熟练到即使只有一根蜡烛的光亮,都能把香肠做得很地道。最后的工作,既难控制又很枯燥,就是要把穿上铁丝的肉和香肠放在火上熏,而燃烧的材料,必须用甘蔗梢,就这样每天都不间断地熏,差不多在过小年之前才能完成。霉豆腐的做法似乎没有那么费力,只需把豆腐切成小块,再把它们放在稻草上,盖上一层稻草,等它发霉后清洗一下,裹一层盐和辣椒为主的调料,放入坛中密封一些时日,便可食用。
每年过年前都是如此忙碌,几乎所有的活都是奶奶一个人张罗的,她总是那么有干劲,而我和爷爷仅在旁边搭把手。有时候晚辈们会劝奶奶:“您不用那么辛苦的,现在外面都可以买得到。”而奶奶每次都坚决地反驳:“外面做的不好吃,再说了,不自己做,怎么叫过年呢?”
等到大年三十,家里的卫生都已打扫干净,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干果和各种零食。爷爷也动手写起了春联和“福”字。写好后,伯伯便拿着一碗糯米和胶水调成的黏剂,带着小孩子们去张贴。这些准备好了以后,小孩们都去洗澡,换上了新衣服。等到天快要黑的时候,奶奶就会让我们端着碗,里面放着菜,先到家里的菩萨像面前拜一拜,再端几碗菜到家门口,放在椅子上,然后倒上三杯白酒,点上蜡烛和香,双手合拢,俯身去拜,拜完后,把三杯白酒依次倒在地上,一边倒一边说着祈福的话。接下来,就是吃年夜饭的时间了,大家齐聚一堂,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大人们手里都举着酒杯,小孩则要讲祝福的话……新年会随震耳欲聋的烟花声,在亮似白昼、色彩斑斓的天空下一起度过。
这些是我记忆中的家乡。我对家乡的记忆一点点地淡去,而新生的记忆又显得如此单薄。我几乎都忘了有几年没有回宁远,我也忘了多久没去柳子庙了,它们会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吗?它们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吗?他们会就这样默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吗?还有,新年还能像那时那样年味十足吗?
社会在不断进步着,但愿那颗尊崇乡迹乡俗的传统之心,不要被新兴事物所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