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声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值“2012中国文化年”在德国举办之际,第13届德国慕尼黑双年音乐节于2012
  年5月18日在慕尼黑爱乐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以“遥远的声音”为题的特别音乐会,中国指挥家余隆先生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了陈晓勇《Kaleidoskopder Zeiten/ 时间的万花筒》(首演)、贾国平《Kalaviuka/ 迦陵频伽》(首演)以及叶小钢《大地之歌》等三部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其中两部首演作品为慕尼黑双年音乐节委约作品,并获得了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基金会(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的资助。
  德国慕尼黑双年音乐节是以推动新作品为宗旨的音乐节。整个音乐节形式丰富,创意新颖,无论是音乐的形式与语言,还是戏剧创作与舞台设计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艺术家们独创的构思、大胆的尝试与突破传统的前卫精神。曾在该音乐节首演的中国作曲家的大型作品有 1996年谭盾的《马可?波罗》和2004年瞿小松的歌剧《弑妻》。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两部中国作曲家陈晓勇与贾国平的新作首演。“首演”对于德国听众的意义非同寻常,他们怀着好奇、评判、体验等等众多复杂交错的心态来期待新作品的演出。
  作曲家陈晓勇出生于1955年,自1985年定居汉堡,作曲对他来说意味着“与音响之间的沟通交流”。 陈晓勇为本次慕尼黑双年音乐节创作的新管弦乐作品《时代的万花筒》以音高和音响为起点。起初是弦乐音响渐渐加厚又落潮,紧接着长笛钻出,构建了音响的框架和外壳。这种音色在稍后的乐句中常常脱颖而出,作为一种声音事件基础和声音紧张度的两极。这之后作曲家引入了两种运动原则,来作为作品的动能之源。音阶音型触发了弦乐的密集音响,它拉出一条通向和弦的轨道,并在上面投下了阴影。不久,音响又刻画出一座透明的雕塑。在另外一处,听众可以听到音响层的微小变化或是突如其来般的大小三和弦浮现——似乎遇到了老相识一样——这些又在接下来的瞬间里,由于另一柱光线的射入而消逝。此时人们只能听到一个单一而奇特的颤动音。之后,这一音高自身以微分音形式分裂而使音高变得难以捉摸,从而也打开了那未开启的色彩视野。“我通过万花筒来从不同的并始终变化着的透视角度去看同样的图片。我想将这种体验转化为音响”(作曲家语)。这是一种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在远与近之间的迷幻游戏,仿佛我们已拥有了一切,只须去发现。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们要学会始终向新事物和另种事物遥望。
  贾国平的作品《Kalaviuka/迦陵频伽》从宗教神话中得到启发:迦陵频伽是如来佛的化身,人首鸟身,又称“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语出《慧苑音义》)。作曲家试图在这部作品中以现代意识和现代作曲经验表达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作品的音乐材料源自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鸟类主题,特别是借助不同乐器模仿和描绘的鸟鸣、鸟形片段。这些片段通常将精心挑选乐器以特定的方式结合来形成独特的音响。该作品正是将这样的音响用管弦乐队来承接,并从中发展出新的音乐语汇和表达可能。音乐从细腻的开端以及微小片段中得到了坚固和运动性,在两次涨潮中展示了动态和色彩,之后又柔软的消逝,回到始初的状态。这样的音乐结构也许可看做是一个超大的呼吸,与作曲家所追求的自然观念相契合。
  音乐会的另一亮点是作曲家叶小纲的《大地之歌》。该作品是将马勒在《大地之歌》中所使用的中国诗词德译本进行还原,以对应的唐诗中文原版重新谱曲而成。这部作品演出非常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此次演出的两位歌唱家托马斯?鲍尔(Thomas E.Bauer,男中音)和麦克拉?考妮(Michaela Kaune,女高音)均为国际大赛获奖者,足迹遍及全球各地。他们精湛的演唱技艺以及迷人的音乐表现力无疑给该作品增添了更为色彩斑斓的光环。
  慕尼黑爱乐乐团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建立于1893年。马勒的第四、第八交响曲及旷世巨作《大地之歌》均由该乐团首演。这一个积淀丰富的百年老团,它以无可替代的实力将陈晓勇音乐中丰富的声音层次感、贾国平音乐中独特的复合式音响诠释得完美无缺。两部首演作品均获得了观众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作曲家谢幕多达4次。
  (本文图片摄影Fabian Hammerl)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世纪9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郑英烈教授开设一门《序列音乐写作基础》课程,曾分析罗忠镕创作于1980年的十二音作品《涉江采芙蓉》。当时大家从听觉到演唱都难以接受这个作品,真是“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转眼30年过去了,像《涉江采芙蓉》这样的现代声乐作品在中国当下仍然少有公演的机会。因此,当初次聆听荷兰女中音歌唱家雅妮·普兰格的新音乐独唱音乐会时,便产生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    一    
术教育在美国的地位十分重要。2014年美国颁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共包含五门艺术学科—舞蹈、音乐、戏剧、媒体艺术、视觉艺术,是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艺术标准,是结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需要而颁布的基础性政策。{1}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中规定:学校要加大艺术科目教育的时长,很多州提升了艺术科目成绩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以及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所占比重。如今,美国的音乐教育在基础
亚洲地区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包括数百个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从而导致了亚洲音乐多样性的特征。亚洲音乐文化一般被划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而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素有“东亚汉文化圈”或“中华文化圈”之称,与其他国家相比,他们更多地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再加上彼此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似性(如地理位置相邻、三个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故而在研究考察其中某一个
“长江钢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  基本功比赛举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长江钢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于2012年11月9日至1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  该赛事创办于1994年,每三年一届。前五届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
2016年3月4日凌晨零时32分,把一生献给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平静地离开了。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先生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各界群众千余人满怀悲痛前来送别这位呕心沥血倾情于中国声乐事业的教育家。是日下午,周小燕先生的亲人、同事和各地赶来的学生们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追思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事业、献给学生的伟大老师。  追思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
2014年6月28日,几乎座无虚席的柏林爱乐大厅迎来了来自中国的年轻音乐家——应邀参加2014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青交”)正在这里举行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由音乐节赞助人、德国著名演员迪特里希·马陶什(DietrichMattausch)先生主持,他首先向德国观众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巨大成就,特别说明了这支来自中国的乐团对柏林观众的特殊意义。音乐节总经理敏慈女士
曲家金湘的新著《探究无垠·金湘音乐论文集之二》于2014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这是他继《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1}之后的又一部论著。由汪毓和、王次炤和赵塔里木分别作序,包含“理论篇、创作篇、回响篇、其他篇”四章以及“金湘作品分类目录”,从约五十万字的文集中读到的是这位勤勉创作的作曲家、执着探求的理论家十余年来的技术追求、哲理思考和心路历程。  一、“理论篇”的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  
16年5月7日上午8时,中央音乐学院院教学楼201音乐厅热闹而温馨,人们纷纷与袁静芳教授合影共同庆祝她的80华诞。来自国内外40家院校、科研机构,一百六十多位中外学者、学生及3家演出团体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  开幕式由周海宏副院长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韩国传
纪念波兰伟大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生200周年,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先生在全国巡演活动中,多次举行“听夜曲 品肖邦 悟人生”专题  独奏音乐会。笔者于2010年6月8日在潍坊学院聆听了赵晓生的演奏。   赵晓生对肖邦在1827—1846年期间创作的夜曲做了全景式的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经历、音乐本体的综合分析,对肖邦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音乐会的形式新颖独特,将13首夜曲
15年11月2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箫魂”——张维良笛箫奉献音乐会(以下简称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张维良和他所创建的中国竹笛乐团演奏。中国竹笛乐团是集笛箫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新型民族器乐乐团,隶属于中国音乐学院笛箫艺术研究中心。乐团常任指挥是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彪,成员由学院优秀的笛箫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  秉承创新发展的音乐理念,音乐会所表演的六首曲目,有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