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一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守信以“不付出任何代价”为前提,只有“周围所有人都守信”自己或他人才最有可能守信。
发现二 大部分学生易于对教师、家长等权威者表现出守信行为,而不易于对陌生人表现出守信行为。
发现三 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知守信而不行守信的现象。
一、问题的缘起
知行冲突是指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不协调。守信知行冲突是指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守信认知状况与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所表现出的守信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在个体行为主体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守信问题的过程中,从守信认知到守信行为是主流程,起到关键作用。“知而不行”不仅是学生守信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突变”现象,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守信教育体系,提高守信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守信观的现状,与其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对守信行为评定标准的把握。通过对比大连市多所小学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最终选取了一所与全国范围该年龄段的守信认知情况基本一致的普通小学二年级某班作为研究对象。随后,通过准实验法呈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守信行为的现状。研究通过单组后测设计模式,即首先选择一些被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一种实验处理,然后测评实验处理效果的模式。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并进行了多组准实验,在对比学生的守信认知和守信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守信知行冲突的特征和类型。最后,对其中的典型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守信知行冲突原因。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守信认知水平呈现提升的空间
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利益预期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53.13%的学生对问题“当守信需要你付出利益代价时,你还能不违约吗”的答案是“肯定不能”,只有28.13%的学生的答案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能”。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频率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71.88%的学生认为“每次都守信,从不违约才算”是个守信的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情境约束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只有9.38%的学生认为“周围都不守信”自己才“最有可能守信”。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利益预期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59.38%的学生认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原谅”他人的不守信行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频率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62.50%的学生认为“每次都不违约才算”是个守信的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情境约束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12.50%的学生认为“周围人都不守信”他人才最有可能守信。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守信认知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学生守信行为发生率不高
研究结果表明,非学习生活中,学生处理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为96.09%。日常生活中,学生处理与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为23.08%。学习生活中,学生在处理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只有7.80%。这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守信行为水平较低。
(三)学生守信知行存在低度冲突
研究将学生的守信认知和相应的守信行为之间的差异度分别用“2”、“1”、“0”表示。“2”表示高守信知行冲突,“1”表示低守信知行冲突,“0”表示无守信知行冲突。通过对比被试学生在利益预期、频率、对象和情境约束等四个维度的守信认知和对应的守信行为状况,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守信知行冲突均属于低度冲突。其中守信知行冲突差异度之和为1、2或3的学生较多,守信知行冲突差异度之和为4的学生最少。根据守信知、行对比的结果,少数小学低年级学生(12.50%)属于守信知行无冲突类型。分析这些学生的守信认知得分,可以发现,这些“知行一致”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守信认知水平较低,并表现出相应的守信行为水平不高,存在低度冲突的结果。(详见表1)
四、对策与建议
诚实和守信一般都同时出现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小学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如《小学德育纲要》第九条指出,教育学生要诚实……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指出,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小学生守则》第九条指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等。但是,我国学校更多地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诚实教育上,而忽视了守信教育。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难以获得清晰、明确的守信知识,从而在守信判断中缺少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清晰的判断依据。研究访谈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缺少独立处理守信问题的能力,这与缺少良好的人际守信交往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没有权威,如父母(亲属)或教师参与的情境下,其失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学校在进行守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做出恰当承诺和将承诺践行的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判断→承诺→践行这一个完整的守信链条。对此,形成如下对策。
(一)提高学生守信认知水平
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为学生做出正确守信判断奠定基础。目前,小学更多地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诚实教育上,而忽视了守信教育。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以及少先队活动中没能获得较为充足、明确的守信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守信判断。因此,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就是促进学生守信知行转化的首要任务。在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的过程中,说服法以其较强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成为主要的教育方法。
学校德育在守信教育中,需要突显学生自我守信行为的价值判断。这是因为只有在极为重视守信价值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珍视自己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承诺,继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以保证守信行为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做出恰当承诺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做出恰当承诺的能力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从文字承诺转向语言承诺。需要教师要求学生用文字将承诺尽量详尽地叙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教师通过可以记载的文字了解学生做承诺的现状,从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另一方面,通过文字叙述,学生认真地学习了做承诺的过程,再次重申了守信判断的重要价值,可以为转向语言承诺奠定基础。这两种方式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相互融合的。如学生对教师的承诺也可以首先通过文字进行,而后再转向口头承诺。
(三)帮助学生克服跟从性失信
跟从性失信指学生注意到少数学生有失信的情况,学生也随之失信的行为现象。跟从性失信专指学生守信链条中的由承诺到践行环节的断裂现象。虽然从众性失信与跟从性失信在现实生活都表现为学生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信,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跟从性失信。[1]其主要原因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守信行为时更多地注意与其关系紧密的一两个学生的守信状况,而不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守信状况,因此学生并不是在群体压力下而失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守信品质尚处于初步发展期,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守信品质及守信行为倾向,其守信行为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守信教育时,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守信与失信状况,并及时、综合地利用惩罚与奖励的措施对学生的守信与失信行为给予回应。
参考文献:
[1]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49.
【王丹,河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冯立,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东语系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
发现二 大部分学生易于对教师、家长等权威者表现出守信行为,而不易于对陌生人表现出守信行为。
发现三 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知守信而不行守信的现象。
一、问题的缘起
知行冲突是指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不协调。守信知行冲突是指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守信认知状况与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所表现出的守信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在个体行为主体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守信问题的过程中,从守信认知到守信行为是主流程,起到关键作用。“知而不行”不仅是学生守信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突变”现象,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守信教育体系,提高守信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守信观的现状,与其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对守信行为评定标准的把握。通过对比大连市多所小学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最终选取了一所与全国范围该年龄段的守信认知情况基本一致的普通小学二年级某班作为研究对象。随后,通过准实验法呈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守信行为的现状。研究通过单组后测设计模式,即首先选择一些被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一种实验处理,然后测评实验处理效果的模式。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并进行了多组准实验,在对比学生的守信认知和守信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守信知行冲突的特征和类型。最后,对其中的典型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守信知行冲突原因。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守信认知水平呈现提升的空间
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利益预期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53.13%的学生对问题“当守信需要你付出利益代价时,你还能不违约吗”的答案是“肯定不能”,只有28.13%的学生的答案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能”。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频率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71.88%的学生认为“每次都守信,从不违约才算”是个守信的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己范畴、情境约束维度的守信观发展水平时,只有9.38%的学生认为“周围都不守信”自己才“最有可能守信”。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利益预期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59.38%的学生认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原谅”他人的不守信行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频率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62.50%的学生认为“每次都不违约才算”是个守信的人。当问卷调查学生在对他范畴、情境约束维度的守信标准掌握情况时,12.50%的学生认为“周围人都不守信”他人才最有可能守信。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守信认知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学生守信行为发生率不高
研究结果表明,非学习生活中,学生处理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为96.09%。日常生活中,学生处理与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为23.08%。学习生活中,学生在处理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守信事件中表现出的守信行为发生率只有7.80%。这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守信行为水平较低。
(三)学生守信知行存在低度冲突
研究将学生的守信认知和相应的守信行为之间的差异度分别用“2”、“1”、“0”表示。“2”表示高守信知行冲突,“1”表示低守信知行冲突,“0”表示无守信知行冲突。通过对比被试学生在利益预期、频率、对象和情境约束等四个维度的守信认知和对应的守信行为状况,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守信知行冲突均属于低度冲突。其中守信知行冲突差异度之和为1、2或3的学生较多,守信知行冲突差异度之和为4的学生最少。根据守信知、行对比的结果,少数小学低年级学生(12.50%)属于守信知行无冲突类型。分析这些学生的守信认知得分,可以发现,这些“知行一致”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守信认知水平较低,并表现出相应的守信行为水平不高,存在低度冲突的结果。(详见表1)
四、对策与建议
诚实和守信一般都同时出现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小学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如《小学德育纲要》第九条指出,教育学生要诚实……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指出,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小学生守则》第九条指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等。但是,我国学校更多地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诚实教育上,而忽视了守信教育。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难以获得清晰、明确的守信知识,从而在守信判断中缺少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清晰的判断依据。研究访谈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缺少独立处理守信问题的能力,这与缺少良好的人际守信交往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没有权威,如父母(亲属)或教师参与的情境下,其失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学校在进行守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做出恰当承诺和将承诺践行的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判断→承诺→践行这一个完整的守信链条。对此,形成如下对策。
(一)提高学生守信认知水平
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为学生做出正确守信判断奠定基础。目前,小学更多地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诚实教育上,而忽视了守信教育。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以及少先队活动中没能获得较为充足、明确的守信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守信判断。因此,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就是促进学生守信知行转化的首要任务。在完善学生的守信知识的过程中,说服法以其较强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成为主要的教育方法。
学校德育在守信教育中,需要突显学生自我守信行为的价值判断。这是因为只有在极为重视守信价值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珍视自己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承诺,继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以保证守信行为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做出恰当承诺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做出恰当承诺的能力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从文字承诺转向语言承诺。需要教师要求学生用文字将承诺尽量详尽地叙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教师通过可以记载的文字了解学生做承诺的现状,从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另一方面,通过文字叙述,学生认真地学习了做承诺的过程,再次重申了守信判断的重要价值,可以为转向语言承诺奠定基础。这两种方式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相互融合的。如学生对教师的承诺也可以首先通过文字进行,而后再转向口头承诺。
(三)帮助学生克服跟从性失信
跟从性失信指学生注意到少数学生有失信的情况,学生也随之失信的行为现象。跟从性失信专指学生守信链条中的由承诺到践行环节的断裂现象。虽然从众性失信与跟从性失信在现实生活都表现为学生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信,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跟从性失信。[1]其主要原因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守信行为时更多地注意与其关系紧密的一两个学生的守信状况,而不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守信状况,因此学生并不是在群体压力下而失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守信品质尚处于初步发展期,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守信品质及守信行为倾向,其守信行为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守信教育时,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守信与失信状况,并及时、综合地利用惩罚与奖励的措施对学生的守信与失信行为给予回应。
参考文献:
[1]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49.
【王丹,河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冯立,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东语系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